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道是一種渾然天成的存在,它誕生於天地之前,寂靜無聲,寬廣無邊

2024-06-27國風

老子在那神秘的【道德經】中如是說:「道啊!實在是無法用言語來描述,也無法給出明確的定義,因為一旦將其闡釋透徹,那麽便不再是原本那個真正的道了。」然而,為了讓我們所有人都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道的深邃含義,老子仍然竭盡全力,力求以最清晰的方式向我們闡述。

老子告訴我們:「道,乃是一種渾然天成的存在,它誕生於天地之前,寂靜無聲,寬廣無邊,獨立存在且不受任何束縛,它是永恒不變的,我們只能勉力為其取名為‘道’。」

世界的本體至精至微,應當用「小」來為其命名。然而,老子卻選擇了「道」字作為世界本體的名稱,這無疑是賦予了「道」字深厚的哲學內涵。道的本義是「道路」的意思,引申為行為、規則、方法等。

老子以「道」字為世界的本體命名,旨在揭示出認識世界的本體才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正途,而道的運動、發展、變化所展現出的對立統一這一宇宙規律便是人類必須遵循的人生準則和社會法則。認識的最高境界便在於識道——「見小」,亦即「見小曰明」。

此處所說的「明」,即是洞察由道體所體現出的對立統一規律,進而為人類的實踐活動指引方向。道乃宇宙之本源,「小」則是其本質,本質永恒不變。

老子所述的那句「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實則是表達了那些「得道」之人的感悟。

「大」象征著消逝,消逝意味著對立,對立則預示著統一。這種感悟難以言表,更無法透過語言與文字來描繪或體現,因此他只能勉強稱之為「道」,或是「大道」,而「道」本身唯有親身去體驗,方能領悟其中奧妙。而那些「得道」之人,正是因為真切地感受到了這種境界,才能說出「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如人飲水只能自知」這樣的話語,因為他們早已與「道」融為一體。

這個世界有兩種人,一種人上道,一種人不上道。如果我們把精力都花在上道的人身上,我們就會能夠得到共同提升。如果我們把精力都放在了不上道的人身上,他就會把我們給拉下水。

狐貍與老虎交媾之後,便成為了森林之王。同樣,我們與窮人建立聯系,自然也就淪陷於社會底層。因此,我們的命運並非由自身決定,而是取決於我們與何人建立聯系。

因此,高手們總是樂於與高手共舞,沒有哪位強者願與弱者為伴。觀察那些身處上層社會的人士,他們的人際關系皆處於同一階層,倘若他們與下層人士交往,恐怕難以取得今日的輝煌成就。

這便是為何張其金在某個特定時期因結識了社會地位較低的人群,而逐漸陷入困境的原因。身處底層的人們無法洞察到張其金的獨特價值,因此他便失去了自身的價值。然而,當張其金與具有更高社會地位的人士交往時,他們能夠欣賞到張其金的價值,這些人往往是有見識、有品位的人,張其金自然也就找回了自身的價值,如此一來,他的生活和事業必將順風順水。

經過此次事件之後,張其金更加堅定地提升了自我約束和控制的能力,他決心無論何時何地,都要遠離那些低層次的人群。

張其金曾深切地意識到,每當他發現某個人的人格存在缺陷時,他便會堅決地避免與之接觸,甚至不願與之交談或再次相見。這種過於極端的態度實際上是他在無形之中為自己設定了限制,從而阻礙了自身的成長和發展。張其金若能改變這種思維方式,學會去尊重他人的行為和人格,那麽他將能夠更好地接納那些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人和事,只需保持距離即可。

後來,張其金終於領悟到了,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每一件事物都沒有固定的框架。然而,當我們進行繪畫創作時,我們總會為其設定一個框架。這個框架無疑是最虛幻的存在。更為諷刺的是,有時我們花費大量金錢購買的精美框架,其價格甚至超過了框架內部的畫作本身。盡管框架比畫作更為昂貴、更為珍貴,但我們卻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反而將目光聚焦在了虛幻的框架之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畫作本身。

張其金感慨萬分地說道:「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生命本應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如今的人類面臨著最大的危機,那便是內心的空虛和匱乏。靜坐之所以被稱為靜坐,正是因為靜代表著審視和反思。透過自我反省,向內探尋,我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接觸到的資訊可謂是浩如煙海。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僅是那些毫無意義的垃圾資訊,即使是我們認為有益的資訊也是無處不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學會閉目養神,回歸內心深處。只有開啟內心的精神世界,我們才能擺脫外界的紛擾,使內心世界變得豐富起來。

現今的人們雖然擁有強大的能力,視野開闊,格局宏大,但他們所面臨的最大危機卻是內心精神世界的日益萎縮乃至崩潰。這正是因為我們只關註了事物的表面框架,而未能洞悉生命的本質。

我們是否曾在任何地方見過生命被束縛在一個框架之內呢?當我們按下快門的那一刻,生命瞬間被框定在了一個虛假的框架之中。所有的框架都源自於我們的大腦。我們的大腦總是習慣性地為各種事物添加框架,而這些事物原本是無邊無際、無形無相的。

無論我們選擇成為前者或後者,皆取決於自我意識。在深入寧靜的冥想中,大腦如同孩童,不再受外界喧囂打擾。初始階段,盡管思維仍盤旋心頭,然而隨著我們不再全神貫註於其上,聲音逐漸安靜下來。當我們以真摯之心看清它獨自執行時,無人關註,無人理會,它自然也就消停了。

我們的大腦宛如一個稚嫩的孩子,你可曾見過他們在遭受欺淩後,首先尋找母親的身影,尋求庇護?倘若母親就在身邊,他們便會放聲大哭;反之,哭泣又有何益處呢?於是乎,他們學會獨立玩耍,因為他們明白,哭泣無法解決問題,也不會引起他人的關註。如果再次遭遇欺淩,他們只會選擇獨自遊戲,因為他們清楚,只有母親在場,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

有時,甚至在半小時之後,母親歸來,他們才開始哭泣。看似荒謬,實則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因為在母親缺席之際,哭泣又有何用呢?即便小男孩遭受了極大的委屈,也無濟於事。待母親歸來之時,傷痛已然過去,然而為了宣泄心中的委屈,他們再度哭泣,實際上,他們的淚水同樣具有價值,因為他們渴望母親能夠察覺到他們所遭受的欺淩。

我們的大腦猶如一個孩子。若無人關註,它便不會制造麻煩;若有人關註,它便會制造問題。若我們持續關註,它將源源不斷地制造問題,永無止境。然而,若我們不再關註,它會突然停止制造問題,因為它明白我們已不再關心它。這正如孩子明白母親離開,孩子逐漸理解母親已經離去,然後他們便會停止哭泣。

當我們的大腦停止運轉,我們便能立即感受到,我們直接面對真實世界。如此一來,便沒有任何中介存在,沒有任何人可以影響我們的感知。這種感知無比清晰,無比純凈,我們仿佛置身於永恒之中。

一次未經預料的沖動被現實擊敗,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未能順利抵達終點,平靜下來時,心中難免有些許遺憾與失落。

對於我們而言,生活究竟是在經歷之後的驚喜,亦或是恐懼,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擁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只要我們還有勇氣去面對,願意付諸實踐,便足以為我們的人生譜寫出一段無怨無悔的篇章。哪怕只是短暫的瞬間,至少我們親身經歷過。

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過後,我們更加深刻地領悟到,原來愛一個人就是竭盡全力讓對方感到幸福與快樂。此刻,我們的內心深處會湧現出這樣一種信念:無論風雨交加,我們的心靈永遠是最溫暖的避風港,他人無法給予我們的幸福,我們只能遠遠觀望,而屬於我們自己的幸福,無論天涯海角,只要我們平安康健,便是晴空萬裏,我們便能收獲滿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