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住持還是方丈?誰才是寺廟的掌舵人?

2024-06-17國風

當我們走進寺廟的時候,或者看影視劇的時候,會聽到大家對寺廟的當家人、一把手的稱呼有些不一樣呢?

有時候大家喊「住持」,有時候又會稱呼「方丈」,那到底是稱呼主持呢還是方丈呢?還是說主持方丈都是一個意思,只是稱呼不同而已呢?

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來看看住持和方丈有什麽區別呢?

寺廟的掌舵人

在人們的傳統印象中,不管是寺廟還是其他場所,必然會有一位「一把手」和掌舵人,來負責寺廟的日常營運和管理。

畢竟不管是什麽寺廟都需要一位掌舵人,來負責寺務、戒律和清規等事務;既要處理各種瑣碎事務,又要確保寺廟的秩序井然。

而且這位一把手,也是寺廟上下僧人的老師、導師和精神靈魂人物,引領寺廟的精神面貌和佛法悟性。

主持和方丈的設立

住持:

一般情況下,只要有寺廟就有住持 。住持的設立條件較為寬泛,通常要求該僧人是信奉佛教的弟子,佛法有一定的修為高度,並且為人處世受到寺內僧人的認可認同,並需要得到寺廟內羅漢的一致認可。

此外,主持一般寺廟內上下推薦就可以申請成功,最後經過宗教管理局的同意。

方丈:

方丈的設立條件則更為嚴格。

首先,方丈所在是寺廟,必須是有一定規模的寺廟,或者是寺廟群。小的寺廟是沒有資格申請方丈的,小的寺廟主持就可以了。

而且方丈可以是多個寺廟的方丈,管理或者參與管理多個寺廟

其次,方丈的任命通常需要由所在省的宗教管理部門和佛教協會共同決定,才能生效。

住持和方丈的職責

住持:

住持是佛教和道教廟宇寺院領導者的職務稱謂,是廟宇寺院的當家職務。住持負責寺廟的日常管理和營運,包括寺務(行政)、戒律和清規(法律)、經濟財務等事務。

他們通常是寺廟的常住僧人或道士,是寺廟的固定工作人員。

方丈:

方丈在佛教中通常代表方丈和尚,是寺院的最高領導者。

他們不僅負責全寺的修持(教育)、寺務(行政)、戒律和清規(法律)、弘法(布道)等事務,還具備佛法老師的職責,負責指導和教育其他僧人的佛法學習和領悟佛法。

方丈的地位要高於住持,相當於政府的元首或社會的領袖。

住持和方丈的佛法含義

住持:

「住持」的語意為「安住之、維持之 」,原意指代佛傳法、續佛慧命之人。

後來這一詞被用來指稱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長老。

方丈:

「方丈」一詞源於印度,意指「一丈四方之室 」,即禪寺中住持所居之室或客殿。

在中國,「方丈」一詞也用於指代德高望重的師父或高僧。

方丈的最早由來

佛教起源於印度,而「方丈」這一稱呼在印度時就已經存在 ,其來源可以追溯到【維摩詰經 】的記載。

根據該經,身為菩薩的維摩詰居士所住的臥室雖然僅僅一丈見方,卻能容納二千師子之座,具有不可思議之妙。

隨著佛教的傳播和宗派的發展,「方丈」一詞逐漸從描述僧人居所的狹小空間,轉變為指代寺廟中德高望重的師父或長老。

特別是在禪宗中,方丈既是寺院建築名稱又是僧職名稱,既可以指住持人的居所,又可以指住持人本人。

住持的設立由來:

在唐朝以前,寺廟的最高管理者只有「方丈」這一個職務。

然而,隨著佛教的繁榮和發展,僅僅依靠方丈來管理顯然不夠。

為了更好地管理當時大大小小的宗派,一位名叫百丈懷海 的禪師根據經典佛經【維摩詰經 】中的句子擬定了「住持」這一稱呼,用於協助管理其他僧人。

歷史上方丈

歷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方丈,如少林寺的創立者和第一位住持跋陀。

他在北魏孝文帝時來中國傳播佛教,並在嵩嶽少室山下建造了少林寺。跋陀不僅轉譯了多部佛經,還度化了慧光、僧稠等人,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近代的,釋行正,釋永信,虛雲老和尚都是著名的方丈,他們在各自的寺廟中擔任重要職務,為佛教文化的傳承和寺廟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