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道德經】第一章背景分析(二):解密女媧Ⅰ

2023-12-31國風

女媧是誰?

女媧是誰?和【道德經】有關系嗎?

女媧又稱媧皇、靈媧、帝媧、風皇、女陰、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陰皇、陰帝、帝女等,史記女媧氏,風(或為鳳、女、雲)姓,是古代傳說中的大地之母。 與她相關的傳說有:

  1. 創世女神;
  2. 造人;
  3. 補天;
  4. 治水;
  5. 制樂;
  6. 高禖(婚嫁制度);
  7. 賜酒;

女媧的傳說,大家都知道,小學語文有課文介紹。可中國的遠古的傳說,往往都包含真實的內容,而不是僅僅是一個故事。而且,每一個看似短暫的事件或人物,都可能長達幾十、上百、甚至上千年。

說起文明祖源,就不得不提女媧,畢竟是她「創造了世界,創造了人」。

而【道經】、乃至【道德經】也是要探究世界初始的樣子,我對【道經】第一章的解釋,也包含了「造人」的內容。

為什麽叫女媧

首先,我們還是從文字入手。這個「媧」字的「女」旁沒什麽講頭,但「咼」(guō,繁體為:咼)字就大有講頭了。

「媧」沒有直接查到甲骨文和金文的書寫,只有籀文和篆體:

媧的古人寫法左:籀文,右:篆書

「媧」有個異體字:

「咼」也有一個異體字(下圖第三個字,系統無此字,只好上圖)

「咼」的異體字

即此字:

這個字現在與「鍋」也是異體字(為方便,我們先叫它 「異體咼」 字),它的寫法:

它同「鬲」(lì)很相像,比「鬲」好像多一個提手、一個開口的樣子:

鬲的甲金文

所以是不是它就是一種與「鬲」相似的一種東西呢?

夏家店袋足鬲

殷墟陶鬲

「咼」的含義:

  1. 咼(guō)用作姓氏 。
  2. 咼(wāi)指歪斜。
  3. 咼(hé)時古同「禾」。
  4. 咼(wǒ)時指〔咼墮〕斜垂,如「咼咼髻」(古代婦女一種斜垂的發式)。
  5. 咼(wā)時指古國名。
  6. 咼(guǎ )古同「剮」。

第3個意思中,它讀「禾」。有一種器具也叫「禾」,不過一般寫作「盉」:

商中期 青銅器人面三足盉

西周中期 伯定盉

大汶口陶盉

是不是就是 「異體咼」 甲金文字的樣子?考古發掘的文物中,「盉」多見於青銅器,沒聽說過有 「異體咼」 器,但有沒有這種可能——器形沒變,而材質變成了青銅,被稱為了「盉」呢?至於它為什麽叫「禾」或者「盉」,主要是因為它字形中有「禾」字的部份吧。如下面倒數第二字中。

倒數第二個字中的「禾」,可能是表面的花紋,或三足的簡化

古文禾字:

禾的文字變遷

此類陶器主要用來盛水、燒水,也可以盛酒。下面三足支撐留出了放柴火的空間,用於燒火加熱。有蓋、有柄或把手,更加方便煮食物和倒出食物。這就是我們現在「鍋」的雛形。

現代的鍋具

所以,「咼」就是一種原始的鍋」,而「媧」就是創造「咼」(鍋)的女人,「女媧」是發明了「咼」的「母系氏族部落」。

「咼」的重要性

也許又有人要扣我帽子了,說我輕視祖先,甚至歧視婦女了。他們總是以今人之視角看古代,不知我們祖先的艱難,也不知女媧的偉大。

我們的祖先處於什麽環境呢?差不多就是現在的原始森林和沼澤地。

看到過很多紀錄片,在非洲、南美洲、太平洋島嶼的很多原始部落,他們都是用手捧起泥坑裏汙濁的水,直接就喝,高級點的用樹葉來盛水喝。那些地方,他們雖然天天沈浸在「大自然」,天天享受大自然的空氣和無公害的食物,但各種疾病盛行,人均壽命極短。

這裏重要一個原因,就是飲用水的衛生問題,現代城市的必備的一條,就是有幹凈的自來水。即使農村也要有幹凈的水源,同時要喝白開水。加過熱的水和食物,好處有:

  1. 殺死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
  2. 殺死寄生蟲(鉤蟲、蛔蟲、絳蟲等)
  3. 祛除一些食物的毒素(如芋頭)
  4. 食物易於消化(如熟肉)
  5. 改善胃腸功能(冬天不用喝冰水刺激腸胃)
  6. 改善口味,可以吃原來難以下咽是食物

尤其是第1、2條,能使人生活質素大幅提高,壽命大大延長。這些「咼」,還能儲水、儲糧,免於受潮、腐敗。

綜合以上,人類因此能有更強的生存能力,有了更多的緩沖時間和空閑時間。在這樣的前提下,人類才能有更多的時間去發展文化。

「咼」與制陶

在新石器時代,「咼」無疑是陶制的(「咼」代表了的各種陶器),而制陶正是「女媧」部落的強項。

中國各地都有女媧的古跡和傳說,同樣,各地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裏,量最多的往往也是陶器。這說明,它給族群帶來優勢,使女媧部落在中華大地各處繁衍擴張。

如果陶器是女媧部落的代表性器具,那制陶就是了「女媧」的「秘技」了。不要認為制陶簡單,現在非洲、美洲的很多原始部落還不會呢!還在用樹葉和手盛水喝呢!

如前所列,「咼」有很多讀音,也有很多意思;在以「咼」為偏旁的字,如「鍋」、「蝸」、「渦」、「窩」、「剮」等字,也各有含義,它們之間有什麽聯系嗎?

當然有的!只要你抓住關鍵去找——制陶。

有種原始的陶器制造工藝,叫 「泥條盤築法 」,中國一些少數民族(比如部份傣族)還在使用這一方法制陶:

陶器成型的一種原始方法。制作時先把泥料搓成長條,然後按器型的要求從下向上盤築成型,再用手或簡單的工具將裏外修飾抹平,使之成器。用這種方法制成的陶器,內壁往往留有泥條盤築的痕跡。泥條盤築是以泥條按照設想中的雕塑外形形體變化,一圈一圈圍築起造型。

可以參考泥條盤築法制陶,以及 原始技術,用泥巴燒制陶器,看著好簡單兩個影片。

也可以參考下面的演示圖:

泥條盤築法工藝示意圖

「渦」和「蝸」字的造字來源,就和這個工藝相關,它們是會意字。

「渦」的意思是:像做「咼」時的盤泥樣子的水流。 (參考上圖左上示意圖)

水渦:水流盤旋,而且產生一個「窩」

「蝸」的意思是:像做「咼」時都盤泥樣子的蟲。

外殼盤旋的「蝸」牛

用泥條盤的外形是不平的,就需要用工具(如上圖)來切除多余的,補平缺少的:

刮(剮)泥工藝

這個修平的動作就叫「剮」,現在用同音字「刮」來表示這個意思了,而「剮」基本專用到「剮刑」上了,但動作是一樣的。

鳥「窩」:

鳥窩

最簡單的「咼」:

最簡單的「咼」

鳥獸的「窩」,與最簡單的陶「咼」形狀幾乎一樣,結合「穴」組成會意字。

所以,經過分析,我們可以判斷: 「咼」和由「咼」組成的字,都是和制陶息息相關的。

女媧主要的、也是最早的功績是發明陶器及制陶工藝,她們也並以此命名。

當然,與此相關,她還有更重要的貢獻和功績,下篇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