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什麽是荀子的正名思想?

2024-01-11國風

作為先秦哲學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名」之概念也有著深刻的理解。作為儒家的代表,他堅持孔子政治「正名」的理路,在對各家名學的批判和融合中,對孔子的政治「正名」思想做了進一步完善,建立起一套相對完善的名學系統,最終成為先秦名學的集大成者。

(一)正名

荀子的思想基礎是「隆禮重法」,這就決定了他的名學思想也是要為禮、法的政治思想服務。在專門討論「名」的著作【正名】篇的一開始,荀子就對自己的名學思想定下了基調:「後王之成名:刑名從商,爵名從周,文名從禮。」(【荀子·正名】)

「名」是王所掌握並用於統治的工具,只有王者才有「制名」的資格和權力。刑名、爵名、文名的分類也主要強調的是名的政治內涵。

在「名」的社會功能的層面上,荀子堅持孔子「正名」以「正政」的思路,堅持「名」的倫理政治內涵。他也認為「名實亂」是社會混亂的源頭:「聖王沒,名守慢,奇辭起,名實亂,是非之形不明」(【荀子·正名】)荀子強調必須要透過透過王者「制名」來「上以明貴賤,下以辨同異」(【荀子·正名】),進而使「名定而實辯,道行而誌通」。(【荀子·正名】)

然而不同於孔子「正名」思想的地方在於:經歷了名辯思潮的洗禮,荀子對各家名學都有所了解,對「名」的理解和認識更為深刻。在對名、墨兩家名學思想的批判中,他深刻地認識到作為概念而存在的「名」在人的認識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他對「名」下定義說:「名也者,所以期累實也。」(【荀子·正名】)「期累實」即指對客觀存在的「實」進行思維上的聯系與概括。「以‘期累實’作為概念的名的定義是和現代邏輯概念的定義基本相同。」因而荀子思想中的「名」「具有邏輯概念的涵義」。

(二)制名

1. 制名之樞要荀子討論了「制名之樞要」即制名的原則:

第一,「同則同之,異則異之。」(【荀子·正名】)對同類事物要用同一名來成為,對不同類的事物要分別命名;

第二,「徑易而不拂。」(【荀子·正名】)一個好的名稱必須能夠明確指稱事物而不會與其他事物相混淆;

第三,「稽實定數。」(【荀子·正名】)制名時必須考慮到事物形狀、狀態、數量、處所等因素,然後才能確定用一個或者多個名來指稱。

2. 名的分類荀子進一步對概念之「名」的進行分類。他認為,從「名」的組成方式上看可以分為單名和兼名。「單足以喻則單,單不足以喻則兼;單與兼無所相避則共;雖共不為害矣。」(【荀子·正名】)

單名是由單一名詞組成的名,如「馬」、「牛」等;

兼名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名組成的符合之名,相當於現在的復名,如「白馬」、「黑牛」等。如果單名和兼名之間有從屬關系,二者可以共存而不相害。如「白馬」從屬於「馬」,二者可以共同使用而不會產生混亂。

從「名」的外延上可以分為共名和別名。「故萬物雖眾,有時而欲遍舉之,故謂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則有共,至於無共然後止。有時而欲偏舉之,故謂之鳥獸。鳥獸也者,大別名也。推而別之,別則有別,至於無別然後至。」(【荀子·正名】)

這裏荀子明顯借鑒和融合了後期墨家關於名「達、類、私」的分類方法:「大共名」相當於「達名」,即指「物」這一名稱;大別名相當於「私名」;而「共名」相當於「類名」。別名和共名的分類方法說明了荀子認識到了事物之間類屬關系的多樣性。

(三)對「邪說辟言」的批判

根據「制名之樞要」的原則,荀子對其他各家在名實問題上的「邪說辟言」進行深刻地批判。他認為存在著三種名實相亂的情況:「 用名以亂名」「用實以亂名」「用名以亂實」。 (【荀子·正名】)

「用名以亂名」的根源在於混淆了不同「名」之間的差別,混淆了「共名」和「別名」之間的關系,或用「共名」稱「別名」,或用「別名」稱「共名」,要用「驗之所為有名而觀其孰行」(【荀子·正名】)的方法來糾正。

「用實以亂名」的錯誤在於將個別事物與共名相混淆,解決的辦法是「驗之所以緣同異而觀其調」(【荀子·正名】)。在荀子看來,人透過「天官」來認識外部事物的同異,然後產生了「名」的同異。同樣,人們也可以透過感官判斷來確定名實是否相符,就可以消除「用實以亂名」的混亂。

「用名以亂實」的錯誤在於人們偷換概念以達到詭辯的目的。對此類錯誤,荀子認為只要「驗之名約,以其所受悖其所辭,則能禁之矣」(【荀子·正名】)。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用人們普遍接受的、經過約定的名來駁斥「異於約」的名,就能夠消除「用名以亂實」之禍。

荀子在綜合各家名學理論的基礎上,以政治正名思想為主導,融合墨家概念之名及其邏輯規則,揚棄了道家的「無名」之名,批判了名家專註於名而忽視實的缺點,建立起來一套相對完整的名學理論,進一步豐富了「名」之概念的理論內涵。

不過荀子關註的重點並不在名學的研究與發展上,而是讓其名學為「隆禮重法」的政治思想服務,從而使國家的統治長治久安。雖然荀子之後韓非也對「名」有所闡述,但他的「名法」之學不過是對荀子正名思想的延續和強化,實際上先秦時期對「名」之內涵的探討到荀子這裏已經達到頂峰,標誌著先秦名學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