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說說篆刻家劉一聞

2024-01-30國風

關註到劉一聞先生,最初緣於藝界的一些拜師現象 。一些在「國展」和地方業界還有些「成績」的年青篆刻人拜師於他,要知道其中一些人平日在「江湖」上可都是有點「牛逼哄哄」的,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尚未有什麽「國展」成績的人,總之多少給人以成群結隊拜師的印象,於是便生出其人憑什麽"收割"的疑問,然一直未得其解。

▲劉一聞的入展作品取法漢魏碑額,可見其當時取法之聰明處。

說「拜師」,先關註下劉一聞先生的師承關系也是必要的 。前不久翻舊事,寫了一篇【40多年前那場「全國篆刻征稿評比」有哪些梗?】,在梳理10位獲「一等獎」作者的師承及相關關系時,發現當年只是該展入展作者的劉一聞,與「一等獎」獲得者陳茗屋均師承於「評選委員」方去疾先生,從劉一聞先生後來給該展「一等獎」獲得者蘇白先生所撰寫的推崇與介紹文章中,得知其又轉師蘇白先生,而蘇白以陳大羽為師,陳大羽以齊白石為師,同時又與王個簃先生是有師生名分的。從如今劉一聞先生相關簡歷介紹看,他將自己與蘇白師承關系是擺在前面的,說明他對蘇白是尊敬、推崇有加的,同時也在一個側面說明他與蘇白之間的請教、交流可能是最密切的、最受用的。如此知劉一聞師承的主要脈絡關系是: 齊白石——陳大羽——蘇白——劉一聞 ,另一條稍次的脈絡線則是:吳昌碩——王個簃——陳大羽——蘇白——劉一聞 。

無須諱言,藝人拜師是看「碼頭」的 。從師承歷史看,劉一聞先生有蘇白、方去疾、方介堪、謝稚柳、商承祚等名師直接「背書」,再往上溯,就會有齊白石、吳昌碩這樣的書畫、篆刻大家「背書」,當然算「牛氣」的;其外,從現實看,劉一聞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擔任「國家級」書法、篆刻大展評審委員,在「國展」裏是有生殺大權的人物,他現還是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篆刻藝術院研究員及西泠印社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顧問、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上海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身份地位擺在那;第三,上海獨特的地理位置與歷史經濟、文化及正治沈澱形成了上海人獨特的「文化性格」,江湖上有說上海人看其他所有外人都是「鄉下人」,其底色應該是上海在許多時候都是中國某個層面的「中心」或「老大」,然後生出「自緣身在最高層」的身份自認與心理自豪,進而有一種自信。上海人經濟而務實,很「小資」,很「高端」,竊以為最近電視劇【繁花】裏的「爺叔」便是「上海人」的一個剪影,他精於算計,老於世故,下手狠快,依靠上海獨特的「大碼頭」地位「玩弄」股市、「打造」名牌,領導潮流,掀巨瀾於輕車熟路間,整個上海乃至中國都好像被他們玩於股掌之間,而表面上卻風雅之致,上上人也!歷史上許多文化名人都是在上海出名的,明代以董其昌為首的「華亭派」,清代著名書畫家任伯年與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等,都是據上海而名滿天下的。如今的韓天衡、余秋雨等文藝人都是雄居上海、敢公開宣稱「大師」的人,他們是當代「上海人」心理的一種反映,同時也是有歷史心理的反映。劉一聞雖說是山東人,但生長於上海,應該說是地道的上海人,其所有成長經歷與文化性格都打上了「上海人」的烙印,雖說他小「大師」韓天衡9歲,但他與韓天衡、周誌高等人以方去疾為師,則屬同輩分的人,韓的「江湖」名聲很大,劉的功夫也做得很紮實,另外一個叫徐正濂的藝人也大致如此,都是在用心、紮實經營自己地盤的人。

▲劉一聞與蘇白(前)

無論是從歷史還是從現實出發,上海在正治、經濟、文化領域都是舉足輕重的,雖非「正治中心」卻有著對主要「中心」的足夠影響力,在經濟發展中更是港口經濟大碼頭,在文化上自然也就有其足夠的自信力。當初據上海的吳昌碩能以「北方有人學我皮毛竟成大名」譏處於「文化中心」的齊白石,也是一種典型「上海人」的心態反應。劉一聞等人深耕上海一輩子,占據了上海這個「大碼頭」,想來錢袋子自然也會比較充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玩點兒藝術或文化,也就有其特別的自信,其「江湖」地位自然也可慢慢輻射全國了。

文化自信促成文化審美與藝術面貌的獨立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便可發現韓天衡、劉一聞、徐正濂等如今有點名望的上海藝人,他們不隨時流,手下的書、印均是面貌獨具,倔強地生存著,哪怕是「獨執偏見」也不顧,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種文化自信。廣東的書法人麥華三、秦咢生、陳永正等人其實也屬於這種現象,這些地理位置優越的「大碼頭」,有著強大的經濟支撐,便對本土文化與相關師承關系有了更多的重視與保護,不像今天其他各地的「書法家」,整天隨著「國展」的P股後風跑,結果都成了表面熱鬧、內在僵S的 「國展體」,可怕的是,如今的「國展」之風,已橫掃包括上海、廣東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更年青的一代人甚至幾代人。之所以這樣,一是因為「一元化」的評判標準消滅了審美的豐富性與地域特色,造就了遍地毫無文化性格與品格的「書奴」。而在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上海、廣東,尚有劉一聞這樣有積澱的人存在,他們的文化自信也便能相對「硬氣」,因此也能分得更多的「江湖」份額,而經濟相對落後的其他地方便沒有那麽「幸運」了,譬如處於中部的、經濟相對落後的湖南,單論書法與文化品格,該地的周昭怡、胡六皆、顏家龍、王超塵、蔣卓如等書家,均是可以拿出來與同時期全國一等一的名家相抗的,然由於地理位置的差異造成的其他綜合因素的影響,這些書法家都暫時還沒有韓天衡、劉一聞這類藝人的「江湖」影響力,以致現在一些湖南年青人都外出攀附「大碼頭」,實在是委曲而欠公平的了。

篆刻家劉一聞的自信在書法上體現得最為充分 。最近看上海市書協訂閱號上釋出的劉一聞先生「揮春」影片,死死地將一枝筆往身前斜臥,側鋒橫掃豎拉斜推,直將古人引以為驕傲的、能八面出鋒的毛筆玩成了板刷,這樣的作品要是投如今「國展」,必定是見光S,然劉一聞卻玩得很自信。從藝術的傳承與發揚角度講,雖說其書融合了簡書、魏碑及楷書等書法元素,也養成了一種獨特的面貌,但在用筆這個書法核心問題上卻是「大逆不道」的,他這種「書法」,完全可以不用毛筆,用一把油畫板刷、甚至是一塊竹片或刀片便可完成,也就是說,他已用實際行動徹底否定了傳統書法的技法核心——用筆,當然,如果硬要找一個前人來墊背,前面也有個走偏門的金農,終非正道也!不走正道、大道,當然只能說是投機取巧了,由此可見劉一聞在藝術上的自我定位並不高,在他而言,也許更重要的自信是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在現實裏博得一些聲名與現實利益,便屬相當成功了。

一個大書家的書風演變一定是有其不斷實踐探索軌跡的 。想找些劉一聞早期書法,來看看他如今這種面貌是如何演變過來的,由於手頭資料短缺,便在網絡上搜尋了一下,沒有什麽特別發現。有少量幾幅以簡書筆意寫篆書的對聯,但找不到任何與目前「劉一聞體」之間的聯系或軌跡,這樣的作品如不是出自劉一聞之手,大概率會被人當垃圾處理。於此,我更願意相信「劉一聞體」是臆造出來的,是刻意「設計」出來的。

▲劉一聞篆書對聯

▲胡六皆書法

▲劉一聞書法

▲胡六皆書聯

▲劉一聞書聯

據說劉一聞對長沙胡六皆先生的書法是頗為推崇的 。將胡六皆、劉一聞的書法放一起對比一下,發現兩人之書均是楷隸結合,胡六皆先生之書中鋒用鋒,力透紙背,線條簡潔靈動,結字端莊大氣(參見拙文 【致敬「隸書」大家胡六皆】) ,劉一聞之書線條顯得單薄,之所以還能看,則是沾了仿印章的單刀邊款意趣,勝在結構取巧。想來他推崇胡六皆先生,正是清楚自己的短處與不足。

2023年11月23日,「三人之行——劉雲泉、劉一聞、鮑賢倫書作展」在浙江西湖美術館舉行。看了下相關報道,覺得劉雲泉之書整體顯得孱弱、病態,劉一聞之書格調還不錯,但用筆單薄、概念化,唯鮑賢倫之書相對大氣厚重又不乏靈動,格調亦屬高古而不乏新意。三人的作品可為當代有識之書法人鏡鑒。

▲劉雲泉(左)、劉一聞(中)、鮑賢倫(右)書作

最後談談劉一聞先生的篆刻 。之先,之所以說劉一聞先生的書法,一是因為他曾說不懂書法便不可談印,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前面所說的、他的書法比篆刻有特色。劉一聞在「江湖」上更多的是以篆刻立身的,源於1983年上海的那次「全國篆刻評比」活動,也源於他有好些有關篆刻的著述,現在來看一下他的篆刻。

▲劉一聞篆刻作品

如今劉一聞先生的篆刻,與其1983年35歲時入展「全國篆刻征稿評比」活動時的作品取法與審美取向純粹、簡凈得太多,唯其平正則是一慣的,在空間構成與線條的擺布上,也可以說是在「印化」上有了更多的思考,有了自己相對穩定的審美意趣,譬如用刀直來直去,幹脆利落,講求線條的幹凈,結體、擺布也不故作姿態,註意留紅的均衡,於平淡中見大方,於微瀾中求雋永,這種取向與其幾位所師承的人是有區別的,也是有著自己的特色的,但與同時代的印人,如韓天衡、李剛田等人相比,便沒有多少特色,個人風貌並不突出,甚至與年青一代的印人劉洪洋、許雄誌等人相比,更顯得思想老套了;另外,其印中並無其書法中的簡書成分,也就是說,強調不懂書法便不會刻印的他,自己的書與印並未統一,二者還談不上完全打通。

綜合地看劉一聞先生的書印,還難與當代真正有實力的藝人相抗 。印人劉一聞的當世聲名,應是與其師承的「江湖」圈子、所處上海「大碼頭」以及他在著述、考據等學問上的相關成績相關,若是放在同時期真正有實力的藝人中去,他絕無可能躋身一線藝人陣列,這是相當尷尬的,也是與其「大師」聲名不太相符的,若放在歷史的長河裏去,則更是缺少分量的,若只作為一個不拔得太高的藝人,則是相當不錯的,至少強於百分之八十的同時代藝人。

以上只是鄙人之拙見 。劉一聞弟子眾多,對當今這樣書印「大碼頭」進行評論,是有風險的,希望這個「大碼頭」的人是有素質的,亦請有識之士教我。

2024年1月29日於乾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