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怎麽學習顏真卿【祭侄文稿】

2024-07-26國風

【祭侄文稿】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

季明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與真卿共同討伐安祿山叛亂時,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訊息,使兩郡聯結,共同效忠王室。其後常山郡失陷,季明橫遭殺戮,歸葬時僅存頭顱。顏真卿援筆作文之際,悲憤交加,情不自禁,一氣呵成此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縱28.2厘米,橫72.3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動,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通篇波瀾起伏,時而沈郁痛楚,聲淚俱下;時而低回掩抑,痛徹心肝,堪稱動人心魄的悲憤之作。

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鮮於樞在【書跋】中稱:「唐太師魯公顏真卿書【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書。」此評為歷代書家公認。

【祭侄稿】有三大特色一、圓轉遒勁的篆籀筆法。即以圓筆中鋒為主,藏鋒出之。此稿厚重處渾樸蒼穆,如黃鐘大呂;細勁處筋骨凝練,如金風秋鷹;轉折處,或化繁為簡、遒麗自然,或殺筆狠重,戛然而止;連綿處,筆圓意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瀉千裏。二、開張自然的結體章法。此稿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為寬綽、自然疏朗的結體,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顧盼呼應,形散而神斂。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在不衫不履的揮寫中,生動多變。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剛烈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行筆忽慢忽快,時疾時徐,欲行復止。字與字上牽下連,似斷還連,或縈帶嫻熟,或斷筆狠重;或細筋盤行,或鋪毫直下,可謂跌宕多姿,奇趣橫生。集結處不擁擠,疏朗處不空乏,可謂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深得「計白當黑」之意趣。行與行之間,則左沖右突,欹正相生,或紐結粘連,或戛然而斷,一任真性揮灑。

尤為精彩的是末尾幾行,由行變草,迅疾奔放,一瀉而下,大有江河決堤的磅礴氣勢。至十八行「嗚呼哀哉」,前三字連綿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達極點。從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風暴,其憤難抑,其情難訴。寫到「首櫬」兩字時,前後左右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仿佛置身於情感旋風之中。長歌當哭,泣血哀慟,一直至末行「嗚呼哀哉尚饗」,令人觸目驚心,撼魂震魄。三、渴澀生動的墨法。此稿渴筆較多,且墨色濃重而枯澀。這與顏真卿書寫時所使用的工具(短而禿的硬毫或兼毫筆、濃墨、麻紙)有關。這一墨法的藝術效果與顏真卿當時撕心裂肺的悲慟情感恰好達到了高度的和諧一致。而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

【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行書【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且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不顧筆墨之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這在整個書法史上都是不多見的,故【祭侄文稿】是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之一。

在結體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晉唐以來結體茂密、字形稍長的娟秀飄逸之風,形成了 一種開張的體勢,結體寬博,平正奇險。

一是寬郎舒展,外緊內松。

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作斷竹一頓,如「歲」、「戊、戌、賊、我」、「殘」、「哉」等字。這正是顏字內放外收的典型之處。

二是多橫向展勢,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 尤其是相對的邊豎,使傳統的內弧相背為外弧相向形。如「蒲州、丹楊、開國、圖、開、關」等處,使字形開張多變。顯得疏密得體,相得益彰。

此為顏體行書的創新之所在,亦是顏體闊達大度的結構特點之表現。

三是氣勢凜然,但卻寄寓著奇險。 從【祭侄文稿】中我們會察覺到,有些字的俯仰變化之大,而這種現象的出現也正應和了顏真卿內心的悲壯心理,在書寫時情緒放任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必然原因。這在前人行書書作中是很少見到的。「硬弩欲張,鐵柱將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米芾【海嶽名言】),字形盡量向兩邊拓開,卻相互照應,形散神聚。如「爾、傾、巢、準」等字,而「摧、作、悔」等字則正中寓奇,大膽造險。

顏真卿【祭侄文稿】筆法圓轉,筆鋒內含,力透紙外,其線條的質性遒勁而舒和。清代何焯【義門題跋】中說:「魯公用筆最與晉近。」

但【祭侄文稿】 一是打破了晉唐以來重內擫法來表現方剛之氣的習慣,改用外拓法。 他認為,外拓圓筆更能自如地縱筆揮毫,充分抒展書法家的個性。如第17行的「荼毒」二字便是筆勢外拓的典型表現。 二是線條渾厚圓勁,骨勢洞達,賦予立體感 。【祭侄文稿】中「父、楊、兇、史、輕」等字運筆疾澀,體現了古人所謂「顏字入紙一寸」的說法,這是對「使其藏鋒,畫乃沈著」的最好的領悟和展現。 三是篆籀氣的運用使【祭侄文稿】不同於晉唐以來的方頭清瘦,回歸了古樸淳厚之氣。 如「顏、清、爾」等字;楷隸之法的出現讓作品奇趣叠出,如「門、陷、孤」等用楷法,「既、承」末筆波狀則取隸法。

如第13行的「兇威」二字取法篆籀,正是以圓潤、渾厚的筆致和凝練遒勁的篆籀線條,展現了顏真卿在行書用筆上非凡的藝術功力。所以,熊秉明在【中國書法理論體系】中說:「其頓,沈著有力,其起,迅速利落,顯出一種堅決果斷,一種絕對的自信」。【祭侄文稿】觀其章法,恣意靈動、渾然天成。其一反「二王」茂密瘦長、秀逸嫵媚的風格,變的寬綽、自然疏朗。字間行氣,隨情而變,不計工拙,無意尤佳,圈點塗改隨處可見。其章法自然天成,毫無雕飾,完全是情緒的左右之下所完成的,這便給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間。

【祭侄文稿】並不在意字距、行距,時疏時密,完全是隨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軸線或左或右或傾斜。章法的安排完全取決於情感的抒發過程。作品的前幾行敘述了祭文的寫作時間以及個人身份,情緒尚屬平穩,心情比較沈重,行筆稍緩,線條凝重緩慢,章法和諧自然。疏密變化,是經典中常用的變化手法之一。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比起王羲之行書,對於疏密變化的運用,要更強烈、更明了些,除了對字中部空間的明顯強調以外,局部細節也有明顯的用心。下面從作品中挑選一些字例。來體現顏真卿對於疏密變化的處理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