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將領,我們馬上會與勇猛掛上鉤,比如勇冠三軍、驍勇善戰等,這種威風凜凜的形象似乎就是優秀將領的寫照。然而在【孫子兵法】中,勇猛卻不是將領的首要素質。
【孫子兵法】的第一篇【計篇】中提到了將領的五種品德:智、信、仁、勇、嚴。孫武將「智」放在了首位,「勇」排在第四,足見在戰爭中「智」的重要性。「智」在英文版本<The Art of War>中的轉譯是wisdom,強調的是經驗和深思熟慮後的智慧,絕不是小聰明。那麽具體怎樣做才算是「智」呢?縱觀全書,一個智慧的將領應該富有謀略、通曉權變、理性思考、能夠以戰養戰。
一、富有謀略
【孫子兵法】很重視計劃和謀略,前三篇【計篇】、【作戰】、【謀攻】都是在說這兩件事情,分別講了戰前的計劃、戰爭的供給、謀略的原則,全是動腦子的事情,所以一個智慧的將領首先就是要註重謀略。關於「謀略」的話語很多。
第三篇【謀攻】寫到: 上兵伐謀 ;
第四篇【形篇】寫到: 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能夠先將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才是智慧的將領。
第五篇【勢篇】寫到: 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 。透過展示假象來調動敵人,透過給予小利來誘惑敵人。
這些靠的都是動腦子,而不是硬拼。
如果沒有智慧做基礎,危險可能也就來了,比如第九篇【行軍】寫到: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作戰不動腦子還輕敵,就一定會被敵人俘虜了。
二、通曉權變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如果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就會十分被動了。【孫子兵法】中有很多關於權變的話語。
第一篇【計篇】中寫到: 因利而制權 。意思是要根據自身的優勢,再結合局勢的變化制造機變。同樣在第一篇的兵者詭道,也是變化的體現。
第六篇【虛實】寫到: 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謂之神 。要求能夠根據實際情況隨機應變。
宋朝的軍隊就不通權變,因為將領必須要執行皇帝在戰前就制定好的戰術,這樣就顯得較為呆板和保守了。
三、理性思考
戰爭事關生死,必須要冷靜理性地對待,容不得感情用事。
第九篇【行軍】就告誡將領: 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 。用粗暴的態度對待士兵,後來意識到士兵的反抗情緒又感到害怕,這是十分不明智的。
第十二篇【火攻】同樣有告誡將領不能感情用事的話語: 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
而理性恰恰來自於對利弊的思考、資訊的掌握以及邏輯的推理。
第八篇【九變】提出: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 。
第十二篇【火攻】講到: 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
這都是在告誡將領要將利弊作為決策的依據。
理性的判斷還要有充分的資訊作為參考。
第十篇【地形】要求: 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窮 。
能夠從錯綜復雜的表面現象中看出本質,這種邏輯推理能力也是一個理性將領的必備技能。
第九篇【行軍】就寫了很多推理的案例,比如: 鳥起者,伏也 。透過觀察鳥的行為來判斷敵軍的埋伏情況。再比如「 半進半退者,誘也 」,透過敵軍的行軍狀態判斷出對方的目的。這樣推理的句子在這章非常多。
四、以戰養戰
戰爭具有極大的消耗性,不僅消耗對手,自己的人力物力也會被消耗,智慧的將領在取得勝利的同時都會就地補給,補充自己的實力,減少對國家資源的消耗。
第二章【作戰】寫到: 智將務食於敵 。智慧的將領都會從敵國取得糧草。
不僅如此,還能把敵人的軍隊、戰車為己所用: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
電視劇【亮劍】中的李雲龍就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逐漸壯大了自己的隊伍。
結語
將領的五種素質,「智」猶如壓艙石,最重要。將領的智慧來自於謀略、權變、理性以及以戰養戰的能力。
現實生活沒有戰場那麽殘酷,但同樣需要智慧。
參考文獻:
[1]孫武. 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