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朱元璋廢丞相後,丞相的活兒誰來幹?

2023-12-21國風

本 文 約 49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分 鐘

在古代小說與影視作品中, 「丞相」或「宰相」都是戲份極重的角色。

四大名著中,【三國演義】有忠臣天花板諸葛丞相,也有毀譽參半的曹丞相; 【水滸傳】中,宋徽宗的奸相蔡京,凸顯了北宋末年政治的黑暗; 【西遊記】中,唐僧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背景: 當朝宰相殷開山的外孫。 可是,到了清代,頗具現實意義的【紅樓夢】的朝堂上就沒有了丞相的身影。這一現象,不得不追溯至明初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帶來的影響。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來源/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

影視劇中的蔡京。來源/98版【水滸傳】截圖

一人之下

丞相或宰相,是秦漢以來對輔佐皇帝、統領百官、 理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的 一般稱呼 ,也是明代以前,皇帝之下,權位最重之人。 所謂位極人臣,是真正的一人之下。

盡管歷代以來,丞相的具體名稱有所不同,但這樣一個職位從秦到元,一直沒有廢除。 那麽,為什麽到了朱元璋手裏,就被徹底終止了呢?

一個新的王朝建立,總要對前代滅亡的原因進行總結。 在朱元璋看來,丞相制度是導致元代政局混亂,最終被顛覆的重要因素之一。 元代雖然自忽必烈滅宋至元順帝逃出大都,不足百年,但其間卻有 元世祖、元成宗、元武宗、元仁宗、元英宗、泰定帝、天順帝、元文宗、元明宗、元寧宗和元順帝 十一位皇帝,如元英宗、天順帝 等多位皇帝 在位不過一二年,政局之動蕩,可見一斑。 在這些元代帝王的非正常更叠中,往往都有相權的身影。

就以失去天下的元順帝為例,元順帝是元明宗長子,但其與元明宗之間,卻隔了元文宗與元寧宗兩任皇帝,其即位也是權力鬥爭的結果。 元順帝繼位時年僅十三歲,朝政掌握在權相伯顏手中。 此時朝中,除了右丞相伯顏,還有左丞相 撒敦 ,後來伯顏清除了撒敦一系的勢力,真正獨霸朝政。 【元史】言其 「勢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顏而已。 」伯顏不僅獨霸朝政,且倒行逆施,使得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到至元六年 (1340) 二月,在元順帝繼位的第七年,他終於殺死伯顏,但天下大勢已經 難以挽回。

【元史本紀】,十四卷,明代宋濂等撰,清代希福等譯。來源/故宮博物院

元代相權過重的教訓尤在眼前,為了讓朱家王朝永遠存續下去,朱元璋勢必要除去這個 君權路上的絆腳石。 朱元璋早就總結過: 元氏混亂,綱紀不立,主荒臣專,威服下移。 」因此,朱元璋誅殺胡惟庸, 應該 是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洪武十一年 (1378) ,也就是誅殺胡惟庸的前兩年,朱元璋再次提出:

「胡元之世,政專中書。凡事必先關報,然後奏聞。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尋至大亂,深可為戒。」

可見, 已然有廢除丞相之意。

朱元璋在誅殺胡惟庸後,不僅借此廢除了丞相制度,更將一大批跟隨其起兵的淮西勛貴誅殺殆盡,一下就消除了兩大威脅皇權的勢力。不僅如此,朱元璋還下詔子孫永遠不得恢復丞相制度。洪武二十八年 (1395) ,朱元璋下詔: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設立丞相,自秦始置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 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子孫做皇帝事,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淩遲,全家處死。」

影視劇中的胡惟庸。來源/電視劇【朱元璋】截圖

這下,別說子孫, 子孫的大臣也不敢提設立丞相之事了。 至此,丞相制度在中國結束了。

可是,丞相廢除了,那原來丞相幹的活兒誰來幹呢?

幹活的人

朱元璋的想法很簡單,他自己就能幹丞相的活兒。

所謂丞相,也就是百官之長,那六部官員直接向我匯報不就行了? 因此他在洪武十三年 (1380) 諭群臣:

「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如此則權不專於一司,事不留於壅蔽,卿等以為如何。」

朱元璋的眾卿家自然不敢說半個不字,不然自己怕是要下去與胡丞相作伴了。

可是,朱元璋忽略了一個事實,既然從秦始皇開始,丞相就對皇帝有著莫大的威脅,為什麽以前的皇帝不廢了他們呢?

那是因為,做皇帝,實在是個辛苦活。

當沒有丞相的皇帝有多辛苦,可以拿班主任做一個不太恰當,但比較形象的比喻。 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相當於衛生委員,體育委員,音樂委員所有的事情都要由班主任來決定,例如什麽時候大掃除,課間操什麽佇列,午間休息結束後唱什麽歌。 除此以外,類似紀律委員還得來找你,今天多少人違反了班規,怎麽處罰,都要班主任拍板才行,要是寄宿制學校,晚上宿舍裏有個什麽風吹草動,也得找班主任,一天 24小時都處在待機的狀態中,不得休息。 在這種情況下,班主任需要的是一個班長和幾個副班長,而這些班長們,本質上是一個秘書班子,他們沒有超脫學生的身份,但卻能幫助老師處理班級事務,更不可能只手遮天。

而明代帝王們,則推出了內閣制度。

即使是朱元璋自己,在廢除丞相制度之後,也感受到了勞累,發出了 「人主以一身統禦天下,不可無輔臣」的感慨,於是設殿閣大學士作為皇帝顧 問,協助處理政務。明代大學士為仿照宋代設定,以殿閣為名,初設華蓋、文華、武英三殿及東閣、文淵閣二閣大學士。大學士以所系殿閣銜為正式官名,因其在宮城內的內閣中辦事,通稱內閣大學士。

文華殿始建於明初,位於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來源/故宮博物院

洪武時期的大學士,即使作為顧問,其權力也是有限的,官階僅有五品。朱棣即位後,雖然不敢恢復丞相制度,但還是透過加強大學士的權力,來幫 助自己處理政務。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後,進一步加強了內閣大學士的職權。 明宣宗即位後,則正式確立了內閣的輔臣地位。

那麽,內閣大學士與丞相究竟 有何差別呢?

【中國官制大辭典】 「內閣大學士」條下有這麽一句內容: 「由於實權甚重,其加官常至一品,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但兩者在職權上,有著實質性的區別。 一般而言,丞相有「 佐天子,平庶政,總百官 」三大特征。 而在這其中,最重要 就是決策權,丞相是能夠繞開皇帝,對政事下達決定的。 然而,內閣大學士雖然權力有逐步加深的趨勢,但是在決策權上,絕大部份的內閣大學士,即使是內閣首輔,也不具備這樣的權力。 明末清初的官員孫承澤曾言: 內閣之 職,同於古相,而所不同者,主票擬而不身出與事。」

內閣的權力,體現在「票擬」上。

影視劇中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來源/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截圖

【明史·宰輔年表】言:「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所謂「票擬」,簡而言之就 是文書制度的一種 從宣德年間開始,明政府處理的重要政務,由內閣輔臣先行擬定辦法,並擬定批答之辭,用墨書寫於票簽上,進呈皇帝,皇帝則用朱筆進行批復。 而票擬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分別是皇帝起草的詔書,即視草; 還有就是對於諸司奏啟的批答。

票擬制度成於正統初年。 宣德帝英年早逝,其子朱祁鎮即位時不過九歲,政務由孫太後與著名的「三楊內閣」掌政,因此才有此項制度。 所以,內閣的核心權力,並非是決策,而是建議。 建議與決策並非不能對等,但是 對等的 條件較為苛刻,只要皇帝不同意,建議終將是建議 就從制度而言,內閣班子對於皇權是非常有用的,他們要幹丞相的活,卻沒有丞相的權。

但是隨著內閣事務的不斷增加,內閣班子也需要自己的領頭人,也就是首輔。 首輔的出現更晚,一般認為,天順、成化年間的 李賢 是明代第一位首輔。 原本首輔最大的權力,就是主導票擬。 但在實踐過程中,首輔的權力,已經不再局限於票擬,而是開始插手諸司事務。 明世宗時期,朱厚熜以藩王入京即位,透過 「大禮議」事件樹立了自身的權威,為了更好的控制朝政,他不斷扶植忠於自己的內閣首輔,並擴大他們的權力。 具體表現,就是內閣大臣,尤其是首輔,不再只是單純的殿閣大學士,而是可以參與到六部以及都察院等諸司的實際事務中。

嘉靖六年 (1527) 十月,張璁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兼掌都察院事 自此之後,內閣首輔權力愈來愈大,從嘉靖時期的 夏言、嚴嵩 、到隆慶時期的高拱,萬歷時期的張居正,無一不是大權在握,甚至做到了只手遮天。 從表面看,確實是與真宰相無異了,這顯然不是內閣制度的初衷。 而明代帝王,也早就 對其進行了防範。上述的這些頗具權力的內閣首輔,其覆滅往往也是一瞬之間的事。

嚴嵩像。來源/紹興華脈書畫博物館

內外制衡

為了制衡內閣,明代推出了兩重保險。

第一重保險,就是票擬權的依附性。 前面已經提過,票擬本質上是一種建議權,它是依附於皇權的,這是明代內閣票擬的基本內容。 無論是自上而下的草擬詔書、還是自下而上的批答,均得經過皇帝的批紅才能產生效力,並且只能以皇帝的名義下達諸司。 而且,皇帝還可以透過 「留中」「中旨內批」和「改定」 三種方式繞開內閣。

「留中」,即留於禁中不答不議。 指皇帝將臣下章奏留在宮中。 或存檔備查,或暫緩批答交議; 大臣亦借此陳述機密。 這樣一來,政務不經過內閣,變相剝奪了內閣的票擬權。 明代諸帝中,萬歷帝在晚年就「百凡奏請,一切留中。 」以此消極對抗群臣。

「中旨」與「內批」。 中旨,指的是詔令,不經內閣票擬,直接由皇帝或司禮監代筆,下達諸司,與之相對應的「內批」,是諸司官員,繞開內閣,直接將事務上呈皇帝,由其決定。

「改定」,也就是直接修改票擬的內容。

不過,對於世人而言,對內閣最大的制衡,也是原本相權中決策權的繼承者,是司禮監。是 明代 整個宦官系統中權勢地位最高的衙門。這就是第二重保險。

明代歷史上,喊得出名字的 大宦官 ,如王振、魏忠賢等,均為司禮監太監。 在洪武到宣德年間,司禮監並不起眼,畢竟朱元璋留下宦官不得幹政的祖訓,太監不敢造次。 洪武年間的司禮監,主要負責掌管宮廷內的一切禮儀,如重大節日命婦朝賀的位次。 同時還要糾察宮內宦官中違犯禮法的行為。 但是到了宣德以後,為了制約內閣,司禮監的地位驟然提升。 正統初年,在內閣獲得票擬權的同時,司禮監太監也擁有了批紅權。 不僅如此,司禮監還掌握了獨自的特務機關 ——東廠,甚至 鎮守太監的選派、三法司錄囚、提督京營等大權都集中於司禮監 司禮監已成為一個以掌印太監、秉筆太監為首,領導所有宦官衙門,並能與內閣、六部、都察院分 庭抗禮的權力機構。司禮監掌印太監被稱為與內閣首輔對柄機要的「內相」。作為皇帝的親信,掌握了批紅權的司禮監,其權力甚至要大於內閣。

影視劇中的魏忠賢。來源/電影【繡春刀】截圖

內閣與 司禮監內外相衡,共同完成了對相權的分割與繼承。

這個時候,內閣和司禮監,要想一家獨大,必然要實作對兩個部門的統領。 萬歷初期的張居正,能夠大權獨攬,厲行改革,一度拯救大明王朝於危難中,其背景除了萬歷帝年幼,李太後支持,還有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的司禮監太監馮保,是其政治上的盟友。 而魏忠賢,則是將內閣玩弄於股掌之間,讓其聽命自己。

但不論 內閣還是 司禮監 ,都不會改朝換代,皇帝始終姓朱,從這個角度看,朱元璋的目的是達到了的。

只是,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固然加強了皇權,相權再也不能威脅皇帝的廢立,但也加劇了明代的政治鬥爭。最終大明王朝在嚴重的內耗之中,逐漸走向了滅亡。

參考文獻:

研院史語所: 【明實錄】

【明】沈德符: 【萬歷野獲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3

【清】張廷玉: 【明史】,中華書局, 1974

方誌遠: 【明代內閣的票擬制度】,【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7年第4期。

徐寧祎: 【明代司禮監研究】,西北師範大學 2017年碩士論文。

孫熙隆 付慧宇: 【朱元璋 「廢相」問題再議】,【新西部】2020年5月中旬刊。

來源丨國家人文歷史(文/ 趙旭騰

編輯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