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孫子兵法】最強攻心術

2023-12-16國風

導言:

戰爭對抗中,或者說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並不會完全按照自己制定的遊戲規則一成不變的進行。

相反,各種變化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因此對於突發性改變、對於對抗產生的各種利益變化、局勢變化、內部關系地位變化、外部聯合性質的改變、經濟、技術、人才等等的變化,全部作為計算方式,推演下,孫子給我們留下了四大解決方案。

孫子攻心圖

第一解決方案為:信譽的確立。

在任何時候、任何民族信譽的確立無疑是團結、凝聚人心最有效的方式。當然,孫子結合了道義、融合了人心、利用了物質利益立體的將信譽做了高度概括。

這個世界不管是教育子女、還是處理夫妻關系、或者說各種復雜的人際往來,包含且不限於社會管理體系,根源在於改變自己。

因為改變自己,自己的處境才會發生改變。

而不是試圖改變他人。

以不變應萬變,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以「不」(fu)變,應萬變。

只有自己變得更具備永續性價值,才能適應萬變。

構建信譽的本質,孫子在告訴我們: 遇到問題、挫折、困難、錯誤,首先、必須想到的是自身的不足、自身的問題,只有這樣,責任與擔當才能發揮出積極作用。

信譽是責任與擔當的投影。

孫子將信譽放到解決方案的第一位,也代表了孫子的一個根本思想,那就是——人無信不立。

人無責任擔當,則弗立。

信譽、責任、擔當背後則是考驗一個人或者一個團隊的實力、智力、能力、勇氣、信念、決心、道義等。

信譽並非來自語言,而是來自於行為在時間軌跡中留下有效的真實依賴性存在。

說明建立信譽並非一朝一夕,而是長期積累。

註重過程,是其中重要資訊。

人類的信任關系,沒有一次是依靠嘴巴完成的。

只有長期積累的行為,才能產生真實有效的信譽,這樣的信譽並不需要廣告宣傳,自然形成口碑效應。

這是一個人或者團體、國家的真實有效的力量。

信譽的構建,意味著獲得支持的力量就會產生巨大優勢,但是有優勢就一定勝利嗎?

如果僅僅信譽優勢、團結優勢、自我實力優勢可以獲勝,袁紹就不會那麽慘。

袁紹是當時實力最強、最受人尊重的大勢力,信譽自然是沒得說,但是最終走向了衰敗,是什麽造成了這樣的結果呢?

我們接著往下看,看看孫子化解危機的第二大解決方案。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我們先看:故,殺敵者,怒也。

殺敵者,不是殺死敵人。

敵,在古代首先當作責任匹配度。我們古人的責任往往和道義相關,所以一旦有人違背道義,便被稱之為敵人。

按照古代的語言體系,沒有承擔責任能力的人都叫作敵人。

敵人不一定是對手,對手也不一定是敵人。

當然,元朝以來這些詞語逐漸和我們今天的趨於接近或相同。

承擔責任的過程,事實上是強化自我的過程,所以產生努力這樣的方法體系。

努力不是看一個人的行為,而是看一個人內在驅動力和內在思維體系、情緒體系的作用力。

沒有內在作用力積極發揮作用,努力只是時間的浪費,並不會產生多大的有效價值。

所以,努力有沒有價值,取決於自我內在思維體系的構建。如果有正確的思維體系構建需求、渴望、追求,那麽所產生的努力就會帶有非常強烈的判斷、甄別、思考、對比、反復嘗試等,這才是真正的努力帶來的價值。

(「將」的常識註: 孫子的時代,諸侯之間對戰,統帥的人帶領的都是各個氏族的子弟,也就是各個小統帥都是各個家族的精英,相當於每家出多少人力、物力、財力,然後自己組成兵團,統一服從大同帥的指揮。)

故,殺敵者,怒也。

白話譯: 將對方被全宇宙所有生物唾棄的行為整理出來,用事實、證據、真相將其不負責任、沒有擔當、厚顏無恥、貪婪無道等一切公布出來,激起所有人同仇敵愾的決心。

其實,孫子這一招,全人類都在用,只是不像孫子說的這麽系統和明確。

孫子用的是「殺」,不是告、不是訴、不是滅,而是殺。

殺字有一個至關重要的程度表述,我們有一個詞叫作:痛殺我也。

什麽意思呢?

用現代語言來表述,就是讓所有人聽到對手的「惡劣行徑」,都大喊:痛殺我也。

我們知道人的情緒變化是有等級的,初級叫作怨,怨升級之後叫作怒,怒升級之後叫作恨,恨升級之後叫作仇。

這裏孫子用的是怒,也就是第二等級情緒,說明什麽?

說明孫子在告訴我們,非切身利益的影響力最大限度也就是怒。

孫子第一步拉的是利益關聯的支持,第二步馬上開始發起輿論攻擊戰,目的在於廣大社會群體的支持。

我們不要小瞧輿論的力量,這些都是暗流。

【孫子兵法】的第一精神就是——動腦。

能動嘴,絕不動手。

這些在孫子十三篇中,每一篇都有類似觀點。

其實,我們觀察大自然,人類雖然算不得最弱小,但絕對算不得強大。我們的肉體連一些蟲子都克服不了,但是人類成為地球生物圈的主導者。

為什麽?

腦子。

只有動物才動不動張牙舞爪呢。

孫子的輿論戰開動之後,敵人的內部也會開始分崩離析,人心渙散,這些人即便不反對這樣的首領,一旦發生戰爭,一旦涉及到自身利益時,這樣的首領很快會成為眾矢之的。

這裏掌握一個明確的概念,孫子用的是「敵」,輿論的前提是事實,也就是說對手確實失去了他本該擔當的責任,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發展,才有真正的說服力。

拉動天下人心的輿論戰開啟之後,緊接著有一個大殺器出現——斷交。

取敵之利者,貨也。

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斷絕一切往來,切斷對手的所有物資。

貨,在先秦等同於我們今天的「商業、經濟」的概念,將對手的利益切斷,或者提升對手的成本,這樣的結果必然導致對手當中的各個利益關聯體對其首領的不滿、抱怨、憤怒,因為自己的腰包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不生氣是不可能的,不抱怨是不可能的。

輿論戰叫作情緒引導,緊接著物資戰開啟,用今天的話來講可以稱之為貿易戰。

我們看到孫子,從開始到現在,沒有一句話在講加強軍事訓練、加強武器生產,全部都是在用最低成本的手段來改變對手的優勢。

戰國時期各大陰謀詭計家出現,其實當時用的都是堂堂正正的智慧,後世的人沒水平,搞出不入流的故事,實在有些:拿著手電筒當太陽——沒見過世面。

以上的這些內容,在【孫子兵法】中,叫作——攻心。

貿易方式的改變,雖然是物資世界的產物,但其本質與目標依舊是——人心;而且還包含不僅限於社會中堅力量的人心。

對手面對孫子這樣的「無形連環殺」,對手該如何應對?

兩個選擇:

一、死不認錯,硬鋼到底。

這樣的選擇,意味著眾叛親離的開始。這是必然,背離了人道規律之後,必然會產生背離規律之後的結果。

佛教稱之為:因果。

因屬於不可見規律與法則,果為可見性事實。所以,大多數人往往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就是因為「因」的不可見性。

二、選擇妥協。

妥協之後,又過去的雙方對抗轉向和平發展的合作之路,不戰而勝敵。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攻心戰的同時,我們不要忘記「實力」永遠是最可靠的存在。

「車」之後的內容,屬於下一個體系,孫子將其並列在「攻心戰」之後,目的是告訴我們:不要完全依賴於「道義」、「人心」、「輿論」,關鍵還是要看「實力」。

因此,車後面的內容講的是實力體系的構建。

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這句話的第一個車字當作總體作戰管理體系。

軍隊的先進與否首先來自於軍隊的管理制度與分配體系。軍人的積極性、飽滿的情緒、高昂的鬥誌、對器械的熱愛、包含軍事技術、戰術的研發等無不和制度有關。

戰得車十乘: 分工、分組、分類,將軍隊中最優秀、最出色的人選擇出來之後,進行培養並帶領各自的小分隊。

韓信帶兵多多益善的原因在於韓信高明的分隊能力,以及發現人才的能力。

那麽多人,如何判斷誰更適合當小組長?

今天學校選個組長都很難做到大家夥心服口服,戰爭中的小組長,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那這樣的部隊已經註定了失敗。

選擇領班,不能憑借一己好惡。

人才的多樣性,不可能用一種方式來選判。

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

這段話是關於軍事訓練與管理操作的內容,總之就一個結果,不管你采用什麽方式,最終就一個目的——公平、正義。

戰爭中的士兵,如果懷疑自己的戰爭目的,那將是非常可怕的兵變。

戰爭中的管理,一旦出現不公平,那將是巨大的災難。

這個世界打敗自己的只有自己。

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公平點只要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不叫問題,但是軍隊中不公平一旦出現,那種超級大的隱患,想改變都是非常艱難的事情。

所以,孫子用的是「善而養之」。

簡單說一下孫子的練兵之法: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

先進行兵種分類,這種分類不是學什麽專業幹什麽工作,而是針對個人真正的擅長、熱愛、天賦、專註度、極致的追求精神,進行選擇與培養。

有人就善於弓箭,但是遇到無能的主將,這樣的巫師都會埋沒在戰敗後的屍骨當中。所以,孫子給的方法是:以上賞。

什麽是上?

真實而有效的天花板水平。

不是依靠吹牛、誇誇其談、裙帶關聯、父母長輩的推薦,是自己本身真的靠自己證明的真實存在的能力。

孫子為何將軍事系統的第一件事放到了這樣的三個字上?

因為,孫子知道人類自以為是的習慣、自大、自負的習性是根本改變不了的。

那麽,制定一套不依賴於人的體系,我們今天稱之為制度,古代軍事體系中就一個字——賞。

賞,在這裏可以當作:公平、公正的制度。

「以上賞」等同於構建一套公平、公正的選拔、訓練體系與制度。

在此基礎上,才有「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這就必然涉及到陣法、排兵、統領。

交響樂當中,每一種樂器前面都有一位首席,那位首席是很厲害的人。音樂水平非常高的人,才有資格到那個位置。

首席的作用有引領、指導、訓練、排練配合等責任。

孫子這裏的「旌旗」相當於首席的概念,但是比首席承擔的責任要多很多。

比如:自己士兵受傷,如何保護士兵撤退,就這一條,就遮蔽很多人。

所有將領的培養,都是從「師旌」的人裏面選拔。當然,細數下去每一個組與組的配合、協作,包括突發性事件出現等各種千絲萬縷的關聯性,屬於一套龐大的體系。

比如古代的方陣,這種陣法在唐朝時期套用的爐火純青。

方陣必須依賴於鐵甲。

我們影視劇常常有多少人都排列在一起,這不能叫做陣法。

沒有人會傻到按照對手布置的強大陣勢,來攻擊對方。對抗敵人最有效的方式是找到敵人的薄弱環節進行攻擊。

方陣的鐵甲並非一直穿著,那樣沒開戰士兵的力氣、精神就消耗光了。事實上每一個鐵甲隊都有物資補給車隨行,一旦遇到對戰時,士兵才會迅速有序的將鐵甲穿上,然後所有兵種迅速列隊到自己的所在位置。

這叫作:訓練有素。

歷史上真實的李世民,打仗非常厲害,他的組列為「百」,也就是一百人為一個體系,元朝的軍事系統其實就來自於唐朝的軍制。

所以百夫長、千夫長。

千夫長這種級別的人,已經屬於指揮,不是拿著砍刀去拼命的人,但是這個指揮一般都在陣列的中樞。

方陣的人數,由一定數量的鐵甲兵,然後與弓箭、長矛、刀兵共同組合而成。

每一組都有一定空隙,然後將敵軍的騎兵引入陣法,利用刀兵砍馬腿,這種刀據記載當時稱之為「播刀」,當然也有說「樸刀」。

這些基本原理我們不難看出: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大腦中樞不停的傳輸資訊到每一組、每一個人,所以這裏的組長的重要性、人才的重要性,是關乎生死的存在。

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

這句話本質在說:每一個兵種、每一個分工之間的配合需要至高的默契。

如同足球,踢的位置只是分工,但是不能說踢那個位置,就在那站著幹等,球不過來永遠和自己沒關系,這樣的隊伍直接投降才是上上策。

正因為我們的練兵、選兵、考察將領、選拔將領,然後系統訓練,終於可以做到海、陸、空一體化後,於是就可以進入下一個境界:是謂勝敵而益強。

是,謂勝敵而,益強。

是,是求證以後獲得的精準肯定性答案。

今天,天將降大任後面的「斯」和「是」都搞不懂。

天給責任,是給某個人的嗎?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那是肯定的結果嗎?

斯,是進入某一領域、或者產生某一結果之前必須進入的考核領域。

如同上大學,必須考試,即便不考試,總需要一個選判的標準,這是斯的本意。先秦的每一個字,都沒有廢話、贅語。

孫子在這裏直接用了「是」,表示對一個團體、軍隊第一次的肯定。

肯定的內容是完全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代稱之為「證」。一旦出現證字,不是證明,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謂勝敵而。

戰勝一次敵人,就無敵了嗎?

所以孫子的這四個字在告訴我們:人類不存在絕對的方法,都是相對變化下的經驗總結,只要是經驗就會有「時效性」,一個高明的將領一定要掌握不停最佳化自己方法論的體系,使其逐漸形成完整的網絡性方法體系。

所以不能放松,繼續努力。

勝的物件是敵,這裏的敵的物件是「而」,「而」在文章中指「自以為是的經驗、知識等」。

做到這些之後,才有資格說:益強。

益強。

這兩個字並非越來越強大,而是漏洞越來越少,適應力越來越強,時間持久價值越來越高。

如同音樂大師,一首曲子,一千年之後還有人在傳唱。

比如我們的【詩經】兩千多年才斷了傳唱,但是我們依舊學習、背誦那些內容。盡管每個背誦的人,並不知道自己背誦內容的真正含義、思想,但是我們依舊會傳承下去,總有一天會有人將「她」們的魅力釋放到全人類。

這就是時間價值。

時間價值才是真正的「益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