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一個人走向「開悟」的三大跡象

2024-09-18國風

一個人走向「開悟」的三大跡象:破相、接納與修心

【典籍裏的中國】中,王陽明在貴州龍場的山洞裏苦思冥想,終於在夢境中得到聖賢們的指引,悟出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真諦。這一過程不僅讓他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還為他指明了前進的方向,使他能夠開學授課,實作「三不朽」。王陽明的經歷告訴我們,痛苦往往源於覺悟不夠,只有透過內心的修行和外在的實踐,才能真正實作開悟。

開悟的秘訣:心中修、事上練

開悟並非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需要長期的修行和實踐。正如【沈思錄】中所言:「我們聽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不是真相。」年輕時,我們總是急於分個明白,但隨著閱歷的增加,我們逐漸意識到世界並非非黑即白,事情也難以簡單地用對錯來評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境和立場,只有理解並接納這一點,才能避免固執己見,減少與外界的爭執。

站在不同角度看問題

北漂青年小明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為一名廣告策劃,他因人工智能的興起而受到沖擊,老板未能兌現升職加薪的承諾,還將其邊緣化。小明覺得老板錯了,但父母卻認為他當初不該去北京,應該回家考公務員。後來,一位從事職業規劃的朋友告訴他,其實誰都沒有錯,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老板從利潤角度出發,父母從時間角度考慮,而小明則從個人發展角度出發。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站位、身份和立場不同而已。

視角的多樣性

哈佛大學的「視角實驗」也證明了這一點。同一幅畫,從不同角度呈現出來,看到的結果截然不同。看到左邊的人會說畫中是少女,而看到右邊的人則堅稱是位老婦。這正如我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那樣,做員工時覺得老板要求太嚴,客戶太刁鉆;做領導時又會覺得員工太懶散,太敷衍。只有當我們明白這一點,才不會輕易否定別人,更不會纏結於小事。

破除是非相:剔除狹隘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喜歡斤斤計較、耿耿於懷的人。他們總是對身邊的人和事充滿批判,認為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都是錯的,達不到自己要求的都是庸才,道德有瑕疵的都是惡人。然而,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當我們用自己的標準去挑剔別人時,只會陷入無盡的人際紛爭中。

道德潔癖的根源

這種「道德潔癖」的根源在於我們內心深處的狹隘與偏見。我們總是習慣於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卻忽視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境和難處。比如,那個愛占小便宜的同事,可能是因為家境困難才不得不如此;那個暴躁的領導,可能是因為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才變得如此。只有當我們打破固有印象,擊碎心中偏見,才能真正理解並接納他人。

穿上別人的鞋子

正如學者余世存在【金剛經】中所領悟到的那樣:「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別人的樣子,是我們看見的樣子,而不是他真實的樣子。當我們穿上別人的鞋子走來走去,就會發現那個令我們氣惱的「他」其實就是那個處境裏的自己。人人都有自己的短處,人人也都有不容易的時候。一旦我們破除了眾生迷相,就能夠原諒、理解、善待所有人。

心境的轉變:境隨心轉,心隨意動

人這一輩子,看似在處理各種各樣的事情,歸根到底,只是在處理自己的內心感受。人世間的諸多景相,不過是內心的投影。千般跋涉萬般尋找,也不過是一場修心的旅程。

心態決定一切

博主@橙子和丈夫計劃帶孩子去度假,車子卻在出發時爆胎。橙子開始埋怨丈夫沒有檢查車況,指責他不用心。而丈夫也因為早上被領導批評和與同事交接的焦頭爛額而氣不打一處來。就在兩人爭吵不休時,15歲的兒子突然喊了一句:「你們都別吵了!我們應該慶幸,車子幸好沒在高速上爆胎。」這句話讓兩人頓時冷靜下來,心情也隨之變好。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境隨心轉,心隨意動,想法變了,處境也就變了。

歷史典故的啟示

歷史上也有許多類似的例子。比如,弘一法師李叔同年輕時沈迷於紅塵,內心浮躁,看世界絢爛卻也喧鬧不止。然而,歷經生離死別和人間疾苦後,他頓悟修心的重要,清苦克制的生活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安寧。當他走出寺門,普度眾生時,再看世界,早已不是當年的樣子。這正如【菜根譚】所言:「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修心的旅程

心煩意亂之際,不妨閉門讀書,以此為自己降噪;灰心喪氣之時,也可以去天地間跋涉,以此為自己蓄能。降服了自己的心,也就破除了世間紛亂的相。心躁如火,生活自然是硝煙彌漫;心靜如,日子也會祥和安好。

願我們都能不負此生,活得通透又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