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慈禧寫過一首詩,曾被編入小學課本,最後一句幾乎人人知道

2024-02-18國風

葉赫那拉·慈禧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位風雲人物,她雖不是正統帝王,卻垂簾聽政近五十載。

談及慈禧,人們無不憎恨她的血腥統治與獨裁手段。若非其堅守閉關鎖國的政策,近代中國何至於遭受列強欺淩。

但大家在厭惡慈禧之時,也不由得佩服她的文采與膽識。畢竟慈禧並非真正的顯赫之後,剛入宮時同樣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這個女人之所以能得到鹹豐皇帝的賞識,便是因其「年十六時,五經成誦,通滿文,二十四史亦皆瀏覽,因而批覽各省奏章」。

實際上,慈禧的文化素養確有可圈可點之處。而她在自己32歲時所著的一首詩,更是被奉為圭臬,曾一度編入地方小學課本教材。

慈禧所著的這首詩,便是大名鼎鼎的【祝父母詩】(一說【祝母壽詩】),創作於慈禧母親富察氏六十大壽的時候。

慈禧沒有時間去給母親祝壽,就讓侍臣給母親送了很多的東西,其中就有親筆寫的一幅書法。

這幅書法一直保存了幾代人,最後毀於「特殊時期」。詩曰:「世間爹媽情最真,淚血融入兒女身。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

尤其最後一句「可憐天下父母心」,幾乎是人人皆知的名句。但大多數人都不清楚,這句話是其實是出自慈禧之口。

在我們傳統印象,慈禧是尖酸刻薄、陰險狡詐的負面形象,又怎會說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名言?

然而事實卻是,這首【祝父母詩】確實是出自慈禧之手。不過,仔細翻閱清宮檔案和史書文獻後卻發現,慈禧與她的生母富察氏關系並不和睦。

現今學術界流傳著多種慈禧的身世由來,有說慈禧是漢人女孩,生於山西長治,也有說慈禧生於福建漳州。

最權威的一則說法是,慈禧生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死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其父名惠征,乃滿洲正黃旗人,初任山西潞安府知府,後升任直隸霸昌道道台,不久調任福建汀漳龍道台,死在福建任上。

民國三十七年編寫的【南靖縣誌】記載:「遜清鹹豐癸醜,漳觀察文秀,號蓮溪,正黃旗人。遭雙刀之亂,殉節歿於官,其女文氏(慈禧)避難山城。值鹹豐帝征選宮人,遂應選入宮,未幾進位西宮。」

因是家中長女,惠征死後,只有16歲的慈禧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和母親富察氏一起扶著父親的靈柩回老家安葬。

安葬完父親,慈禧以秀女身份被選入後宮。因才華過人、善於公文,得到鹹豐帝垂憐。鹹豐六年(1856年),慈禧誕生下一子,鹹豐帝大喜過望,將其晉封懿妃。

母親富察氏得到訊息,同樣十分高興。按照清律,她可以進宮為女兒慶賀。

翌年初,富察氏打點好一切後進入紫禁城探望女兒。

按照規定,無論何人入宮都要先行跪拜禮。不過通常只是做做樣子,宮裏的晚輩不會真讓父母跪拜。

看到父母要行禮時,就向身邊侍從使眼色,趕忙伸手攙扶。如此一來,父母可以趁勢起身,既保全了禮儀,又不失顏面,皆大歡喜。

出身大族的富察氏對宮中這些規矩了然於胸,她原以為自己入宮門前行個禮,只不過是做個樣子,女兒慈禧肯定會命人攙扶自己。

但沒想到,富察氏一連三跪九叩,慈禧卻不理不睬,更沒有下人攙扶,最後還是自己較為狼狽地從地上爬了起來,尷尬至極。

這麽一鬧,富察氏便已發覺女兒對自己頗有意見。入宮後更是謹言慎行,哪像探望女兒,倒像是進宮受罪。

沒多久,富察氏便忙不叠地向女兒告辭,趕緊返回家中。慈禧倒也沒有挽留,母女倆竟如此「生分」。

不僅如此,慈禧明知母親富察氏極看不慣一朝發跡的「暴發戶」,講究衣著得體,她還故意指使梳頭丫鬟把自己的頭發弄亂,然後往頭上插滿首飾。

知女莫若母,富察氏知道慈禧這是故意給自己添堵。但在「受寵」的女兒面前,她只能聽之任之,不敢流露出半點不滿,三跪九叩等禮儀一點都不省。

自此之後,富察氏幾乎不入宮探望女兒,慈禧也不回家省親。

按說父親早亡,慈禧應當與母親相依為命、感情和睦,那為何她卻故意戲耍富察氏?這都源於一件小事。

入宮前,既聰明又專橫的慈禧愛出風頭。一次,母親富察氏親手為她縫制了一件翠色小衫,樣式十分新潮且別致。後來母親又給慈禧的妹妹縫制了一件一模一樣的新衣。

這可不得了,慈禧看到妹妹的新衣服和自己的一樣,二話不說,立即抄起剪刀把它剪成布條。

富察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縫制的衣服被女兒剪爛,非常生氣,告訴了慈禧的父親。父親聽後大為惱怒,責問女兒為何要如此行事?

為免受皮肉之苦,慈禧這才說出真實原因:她不滿妹妹與撞衫,那樣便會降低自己在兄弟姐妹中的特殊性。

從這件事,父母也明白了這個女兒愛出風頭,卻又驕橫的脾氣秉性。

數十年後,父親病故,慈禧入宮,母親富察氏留在家中。看似一切風平浪靜,但慈禧依然對這起「撞衫」事件耿耿於懷,所以便趁此機會,狠狠地報復了母親一番。

直到後來,兒子處處和她作對時,將心比心,慈禧對母親的態度才有所改變。直至1867年,富察氏六十大壽,慈禧揮毫潑墨,寫下這首【祝父母詩】。

從慈禧能寫出「可憐天下父母心」,便不難看出,她還沒有壞到骨子裏,至少人性中還保存了「孝順父母」的這一道德品質。

只是慈禧過於記仇,且得理不饒人,身邊人沒少吃她的虧。

參考文獻:

[1]王開璽.略論慈禧太後的文化學養[J].北京社會科學,2013(05):31-41.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2013.05.007.

[2]何長靜.論【帝王女人】中慈禧女性意識的矛盾性[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5):66-69. 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17.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