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敦煌挖出一件王羲之書法,被多國認定為真跡,卻幾乎無人見過!

2024-06-19國風

書法界每天都有事情發生,總是不缺新聞,不過,有一件事如果發生,那將會有石破天驚的效果,它就是「王羲之真跡找到了」。作為書壇地位最高、「徒子徒孫」數量最多的大宗師,卻沒有任何真跡留給後人,這實在是太遺憾了。

最近這些年發現的王羲之作品,基本都是碑刻,而且歷經成百上千年的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碑面已經斑駁不清了,修復起來難度大,學起來就更不容易了。筆畫細節、筆路行走的痕跡是碑刻始終無法呈現的,只能透過墨跡呈現。

不少朋友學習魏晉筆法,往往把董其昌、趙孟頫的作品當作「彈板」,領悟這兩位大師是如何學習王羲之的。但是,有一個問題我們要明白,就是趙、董生活的年代,「書聖」真跡已經寥寥不多了,他們其實也是透過前代學王的人,臨摹他們的作品來學「二王」。

因此,趙、董對魏晉筆法進行了精簡,雖然容易上手,實用性更強,但是魏晉風采已經被削弱殆盡了。以「唐摹本」「鉤填本」為入門的確不錯,因為這些作品運用當時最先進的「雙鉤填墨」法,號稱「下真跡一等」,對真跡的還原度超過了90%。

其中有名的如【喪亂帖】【孔侍中帖】【遊目帖】等,但是,雙鉤結束後,還要進行補筆,難免就會產生失誤、累贅的情況,「神龍本」【蘭亭序】就是如此,在勾挑、轉折時出現了敗筆。

綜合而言,唐代名家臨摹的王羲之作品,更適合我們學習,一來這些法帖較為忠實於原作;二來,其中包含著書者對魏晉筆法的理解、提煉和融會貫通,我們可以透過這些作品領悟唐人是怎麽學習魏晉的。

1900年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了一件唐朝時的臨王作品真跡,它就是【旃罽胡桃帖】殘卷。此作縱25.2厘米,橫20.6厘米,共5行、21個字,以行草書寫就,現藏於英國大英圖書館,文物編號為「4642」。

經過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多國鑒定,此帖為真跡。【旃罽胡桃帖】殘卷由於出土後不久便被英國人斯坦因「巧取」,所以見過的人非常少。此帖雖然可見於歷史記載和各種叢帖中,但都是刻本,而這件臨摹本,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墨跡本。

這部殘卷可辨識的幾個字是「回近之,未許□□□。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一笑。」淩空取勢,斂鋒入紙,起筆、收筆、轉折處一搨直下,強調斷連而不是頓挫,結字欹側縱長,體勢緊湊連綿,把王羲之行草的精髓學到了。

如果我們能把此作臨摹通透,將加大提升對魏晉行草用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