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為什麽大乘佛教能在兩千多年前完成世俗化?而其他宗教很難

2024-06-29國風

宗教的世俗化,是人類文明的艱巨任務,也是當今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努力方向。宗教的世俗化,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目前是聯合國重點發展專案,而中國也積極的幫助其他國家改革宗教,實作宗教的世俗化。但是縱觀人類宗教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出,大乘佛教是最早實作世俗化的宗教,沒有之一。

所謂的宗教世俗化,指的是,信眾可以在宗教和世俗生活中,自由切換,可以自由的減少宗教信仰和實踐,以便加強世俗價值觀、科學知識和理性思維,而不會受到阻礙。如果某一宗教,不允許向世俗生活切換,那麽就很難世俗化,就會成為全人類唾棄的物件。宗教難以世俗化的原因,主要是教義反對世俗生活,如果神化的方向與世俗生活相反,就很難世俗化,或者神化得太厲害,神與人的距離太大,所謂的「神權越大,信眾之權越小,就越難世俗化;神的價值越大,人的價值越小,就越難世俗化」,即神越高大,人越渺小。宗教學家繆勒認為:「只要有神權,就一定有剝削和壓迫。」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也認為,宗教利用本體論欺騙信眾,或者利用虛無主義思想控制信眾,是一種精神鴉片。虛無主義思想和本體論,是宗教裏的迷信和精神鴉片。

馬克思

為什麽大乘佛教能在建立之初,同時完成其世俗化呢?我們現在講的是純大乘佛教,就是古印度人的大乘佛教。末法(公元422年)之後摻雜了道教玄學的那種虛無主義和摻雜了苯教的那種巫術,不在本文討論之列,因為在精神價值上為負數故。從歷史的發展來看,大乘佛教能以最快的速度實作世俗化,主要原因如下:

大乘佛教精美雕塑品

1、 大乘佛教的教義,發生了質變,開始突顯人本身的價值,尊重人本身的價值,成了大乘佛教的核心內容。 眾所周知,大乘是由小乘發展而來,大乘的徹底完善,是在小乘完善之後,約經歷了200-300年的事。這200多年,可以看作是佛教的世俗化。前面說了,宗教教義如果反對世俗生活,神化得越厲害,就越難世俗化。小乘在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已經徹底完善。正如南傳高僧所說:「教義不具備修改的可能,現在四果都已經不可能,何況釋迦牟尼佛的高度,要修改教義,這個人的證量必須與釋迦牟尼佛差不多」。小乘佛教在公元前四世紀,就開始向全球各國傳播,但是由於「無余涅槃」這一教義的硬傷,而被古羅馬、波斯、塞琉古和東晉呵斥後,逐出國境。

那麽,無余涅槃這一教義,有何硬傷呢?就是否定了人本身的價值。無余涅槃簡單的說,就是名色的滅盡,其邏輯是,名色價值為負數,所以必須滅盡。也就是說,當時佛教面臨生死存亡:如果不能修改無余涅槃教義,佛教將被全球驅逐。大乘正是在這一歷史環境中產生的。大乘認為無余涅槃不究竟,必須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見到佛性,才算究竟登上了佛的渡船。而大乘三十七道品,行住坐臥,皆可修,這就抹去了宗教修行和世俗生活的切換難度,不是用宗教修行去同化世俗生活,而是用世俗生活去同化宗教修行,修行成了世俗生活的一部份。而且大乘主張佛和眾生平等,盡量縮小神權和人之權之間的差距。宗教學家繆勒認為:「只要有神權,就一定有剝削和壓迫。」

大乘佛教藝術品

2、 大乘佛教產生了因明(邏輯),並且作為其教義。 眾所周知,邏輯學,起源於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將邏輯納入自己的教義,這就表明,理性成為大乘佛教徒的必修課。另外大乘佛經,本身就是一部世俗生活大全,集中了古印度最先進的水利學、天文學、農業、邏輯學、心理學、哲學、科技等內容,也就是說,很多佛經本身就是為世俗生活服務的。

3、 大乘佛教的組織形式,從宗教形式,過渡為學術形式。 小乘佛教的組織形式是一種宗教組織形式:神職人員+信眾,神職人員就是高高在上的上座部長老,說一不二。古印度的大乘佛教寺廟有圖書館、禪堂、眾講堂,這些建築的產生,正是大乘佛教放棄小乘的宗教組織形式,以學術組織形式存續的充分表現。

4、 大乘佛教嚴禁神權的集中。 小乘佛教證得什麽果位,會張榜公布,如同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式者高高在上,這就會導致神權的集中。大乘佛教則反其道而行之,最早期的大乘經典【禪秘要法經】規定,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是唯一見佛性的修法,但是修行者修到「五根」這一步就必須「密身口」,不能對外宣說,五根以上就更不能說了。如果說了,就犯「大重罪」,墮「阿鼻地獄」。我們看下表即知,五根這一步其實只是達到了大乘佛教修行最粗淺的慧解脫而已,也就是說,解脫及以上的境界,是不能對外宣說的。這就保證了大乘不會出現神權集中的現象。反觀後世有些宗教,不僅搞虛無主義精神劇毒,還動則棒喝毆打、斷指夾腳、踢踏、推落水等,將求悟的弟子,一個個打成殘廢,甚至出現「悟後無全軀者,十之八九」的慘烈現象,其實就是冒充佛教聖賢,導致神權集中的結果,走向了極端。

大乘佛教修證52階位成佛表解

5、 大乘佛教規定,世俗生活可以反制宗教修行到象牙塔裏的人。 世俗之人,可以罷免神權。這點是其他宗教極難做到的。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瓔珞經】規定,大乘佛教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是唯一見佛性的修法,也是唯一成佛的方法,但是如果犯了十戒,則「三賢十地盡失」。什麽意思呢?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按照成佛的五十二階位修行,並且取得了「三賢」或者「十地」這樣高的學術成果。由於這樣顯赫的修行成果,不可能你不說,人家就不知道,外人大致心裏還是有一桿稱,一旦成了公開的秘密,也會悄無聲息的形成神權。

為了制止這種現象的產生。如果一個人修大乘三十七道品證得了較高果位,大家都不說,但是暗中集斂神權,怎麽辦呢?【瓔珞經】規定,世俗之人,可以觀察其言行,對其行為進行約束,如果這位高水平的修行人,犯了十戒,就可以立即取消他的所有果位,從頭開始修行。這使得世俗之人,可以罷免神權,徹底杜絕了神權的斂集。

6、 大乘佛教反對本體論,這就註定神權在大乘佛教中站不住腳。 學宗教學的人都知道,所有的天道宗教,即主張升天解脫的宗教,都是本體論。所謂的本體論,就是神學,其思想體系是:不滅者=本體=神=我=靈魂。這是本體論的核心教義。比如基督教、禪宗、密宗、道教、拜火教、日本神道教、猶太教等等,都是本體論,即認為有某個體,或者某個空,或者某個性,是不滅者(靈魂)。大乘佛教主張無我,無本體。大乘佛教認為,本體(天道)仍在六道中,必須修大乘三十七道品,才能從六道解脫,這些觀點,就否定了神學。神學一旦被否定,自然神權就沒有代言人,就不存在神權的斂集了,就為世俗化鋪平了道路。

世界宗教崇拜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