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世人對他評價褒貶不一,北宋名臣王安石

2024-07-01國風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改革家,關於他的評價卻褒貶不一。舉幾個例子就知道了,王安石積極推動變法,但他的弟弟王安禮、王安國公開反對變法。蘇軾因烏台詩案險些喪命,究其根源也是和黨爭有關。司馬遷曾經和王安石私交極好,因為理念不同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程度。為了推動變法,王安石到處尋找助手,新黨中混入了一批投機分子。王安石對此態度曖昧,沒有及時將其趕出新黨陣營。

史學界有個觀點,表面上看北宋亡於靖康之變,實際上亡於黨爭。造成黨爭的人就是王安石,由此看來他對北宋滅亡負有責任。王安石的政敵為了打擊他,甚至發動人身攻擊,說他不愛洗澡,身上生滿虱子。到底該如何評價王安石,歷來是個難題。可以看看古人對他評價,有正史可以查閱,還可以參考兩宋時期的文人筆記。

【宋史】中記載了一個王安石與陳襄的故事。陳襄是北宋著名理學家,人品正直,曾經舉薦過蘇軾、曾鞏、張載等人。陳襄向皇帝進言,提到了青苗法對百姓造成的迫害。王安石認為這是政敵的打擊報復,他請求皇帝將陳襄外放。皇帝很看重陳襄的才華,駁回了王安石的建議,還升了陳襄的官職。王安石對此不滿,尋找陳襄的錯漏之處,想要 繼續 扳倒陳襄。後來陳襄被貶到了陳州,王安石在朝堂上少了一個對手。

很明顯,這個故事在講王安石對政敵的迫害。要不是陳襄名聲很好,就會被後人誤解為奸佞小人。王安石提出青苗法的本意是幫助百姓渡過荒年、災年,用官方提供的「低息貸款」解決百姓實際困難。王安石過分相信了官員的道德感,誰料想官員和地主勾結,將低息變成了高息,將自願變成了強迫。陳襄反對推廣青苗法,不忍心百姓遭受壓榨。

變法派和保守派交鋒,為了爭奪話語權進行鬥爭,可以解讀為政見分歧與人品無關。但對於當事人陳襄來講,他願意這麽看待這個問題嗎?

史書上記載,王安石生活簡樸,厭惡鋪張浪費。在這一點上,反對變法的黃庭堅對他贊許有加。黃庭堅說,「(王安石)視富貴如浮雲,不溺於財帛酒色,偉人也。」要知道,黃庭堅屢受新黨打壓仕途坎坷,公開反對變法。他說王安石優點,可信度更高。

從這兩個故事就能發現,不談及變法,王安石在人品上無話可說。只要和變法有關,王安石就像變了一副面孔。反對變法,都成了他的敵人。王安石的變法只是在修補北宋的種種政策,受限於眼界和知識結構無法徹底解決北宋積貧積弱的困境。變法斷斷續續執行了十幾年,在這段時間裏扭轉了朝廷財政入不敷出的狀況,增加了軍事力量,但這一切都在透支北宋的國力。

拓展閱讀

寫相思之苦,張先【一叢花令】
有煩心事兒要讀這首【水口行舟】
何為畫面感,看盧摯的【沈醉東風】就懂了
你讀出來詩中深意了嗎,賈島【早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