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夔(kui)龍紋」到底是什麽紋?看完這篇,明白了!

2023-12-08國風

逛博物館,文物上常看到一些紋飾。

比如這個:

甘肅館的夔龍紋玉玦:

甘肅博物館藏 夔龍紋玉玦

陜歷博的:

夔龍紋翡翠提梁卣

河北博物院的:

明代 · 夔龍紋犀角杯(河北博物院)

海昏侯博物館的玉環:

夔(kui)龍紋玉環 海昏侯博物館藏

這種隨處可見的紋飾叫夔(kui)龍紋,拓印出來,通常它們是這樣——

或這樣——

為什麽古代器物偏愛夔(kui)龍紋?

這要從「龍」說起。

龍,雖然不是現實存在的動物,但可謂中國人最熟悉的一種動物。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概括龍的特點為:「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更通俗、形象的描述則見於南宋【爾雅翼】,說「龍」長的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

這就是用常見的動物做比喻,讓人拼湊出龍的相貌嘛。

那麽,龍是何時出現?

據考古資料,龍的初創期,6000—8000年前的紅山文化開始有了龍的初步形態,且多種多樣:

「C」形玉龍(紅山文化時期)

玉豬龍(紅山文化時期)

除了龍山文化外,山西陶寺文化遺址中出土的一件陶盤上面也繪有龍的圖案:

龍紋陶盤,1980年山西陶寺遺址出土

歷史進一步發展,在新石器至商周時期,人們對神靈崇拜,對祖先的祭拜使得龍這一紋飾套用在器物上,更具有神靈性、獰厲性。

我們在博物館中看到的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龍紋抽象、神秘而威嚴。

它們作為權力的象征遊走在青銅器、玉器上貴的材質加不明覺厲的紋飾使人們對統治階級充滿崇拜。

這一時期的龍紋多種多樣的形態——

商代龍形觥,山西博物院藏。


龍身卷曲的蟠龍:

▲ 蟠龍紋盤 商代晚期

擰成一團亂麻的交龍紋:

▲ 秦公簋 春秋中期

蜿蜒遊動的夔龍:

西周玉夔龍紋璜

夔龍紋,即從這時期起,作為傳統裝飾紋樣常見於古鐘鼎器物上。

一直到明、清景德鎮瓷器上,也是常見紋樣之一。

夔龍。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奇異動物,似龍而僅有一足。

【山海經·大荒經】中記載:

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裏。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聲聞五百裏,以威天下。

長啥樣?

簡單轉譯即是:

其狀如牛,通身灰色,沒有角,一只腳,每次現身則伴隨著狂風暴雨,徹身發亮如日月之光,吼聲如雷,它叫「夔」。

傳說黃帝得到了它,用它的皮制成鼓,用它的骨制成槌,敲起來聲傳五百裏,威震天下。

另外,也有記載說是舜的二臣名,分別指樂官和諫官。

據傳說記載:「夔」是上古時期一個生活在荒蠻之地的音樂家。

夔在音樂方面的深厚造旨被舜得知後,召他入宮任樂師,負責國家的舞樂之事。

【尚書·虞書·益稷】裏面記載夔敲起石磬(樂器),讓其他人扮成石獸載歌載舞的事,也是神話中夔用音樂控制百獸的真實寫照。

至於為什麽將他神化成一獨足獸?

【呂氏春秋·慎行】中記載:舜在任用夔之後,又有人向他推薦樂師,舜說「夔者一而足矣」,意思是「一個夔就足夠了」,後人誤解成「夔只有一足」。

由「夔」而形成的夔氏早在夏朝之前就已出現,據說夔子國跟這支夔氏有關。

如果按傳說中夔龍只有一條腿,你會發現一個問題:文物上夔龍有一足、兩足或者無足……

這其實是因為夔龍紋的命名,一開始並不準確,不過由於這一名稱已經使用了很久,而且暫時沒有更好的名稱,所以現在仍然繼續用。

作為一種爬行狀的龍形側面影像,夔龍紋在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早期常作為主要紋飾,飾於器物口沿下方,或者作為次要紋飾,飾於圈足上。

西周 · 夔龍紋觚 山西博物院

遊玩過程中,想要辨認夔(kuí)龍紋掌握兩點:

一是,它們通常對稱式出現;
二是,多以表現身軀為主,簡而言之就是:永遠不給你看正臉!

夔龍紋:來,給你欣賞我的美麗側顏——

西漢夔龍形玉飾佩 夔州博物館館藏

戰國夔龍形佩

而在造型上,夔龍紋多為張口、長身、尾部上卷、身下一足,主要以單獨紋樣或二方連續式樣出現。

單頭夔龍紋在器物的表現上最為多見:

也有雙頭夔龍紋形象:

宋元時期,開始在瓷器上顯露。這一時期,隨著龍的變化,夔龍紋也較之前有變化。

直至到了明清,成為瓷器上龍紋的「常客」:

明成化 青花夔龍紋高足碗

明成化 礬紅加彩摩羯魚紋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