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國風

林徽因和徐誌摩,他們的故事互相寫進了詩裏

2024-06-11國風

說起林徽因,人們總是想到她和徐誌摩的愛情故事。其實更值得關註的,是她在建築學領域和詩歌創作中展現的才華。

今年是林徽因誕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學賓大100周年的紀念。5月18日那天,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為林徽因追授建築學學位,為建築師林徽因正名。

左圖:賓大正式向林徽因頒發建築學學士學位,以表彰她作為中國現代建築先驅的卓越貢獻。右圖: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檔案館所保留的林徽因的畢業照。

其實在詩歌方面,林徽因也顯露出靈動的詩藝探索精神,堪稱現代女性詩歌史上的「一片陽光」。

說回林徽因和徐誌摩,二者非情愛而是浪漫,更多的還是文學關系。拋開文壇的八卦逸事,他們的故事其實都體現在酬唱的詩裏了。

徐誌摩是林徽因詩歌的領路人,但這種影響並不是單方面的「受惠」,徐誌摩的部份詩作也受到林徽因的影響,他們互為對方詩歌靈感的「引擎」。

林徽因和徐誌摩

「五四」以降,越來越多優秀女詩人「浮出歷史地表」,前段時間預告時被讀者熱盼的【詩的女神】就致力於挖掘女性詩歌的生成史、接受史和傳播史,徐林二人的詩歌酬唱正是文學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1

時隔八年的琴瑟和鳴

1920年,徐誌摩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轉至英國劍橋學習,同年,便對剛認識不久的林徽因展開「用情至烈」的追求,隨後幾年間他為林徽因寫下【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抒發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出於多方面考慮,林徽因拒絕了徐誌摩的追求。

1931年,在香山養病期間,徐誌摩帶詩稿去看望林徽因,她於深夜安靜之時讀到【月夜聽琴】。這首詩淺吟低唱,深情蘊藉,如獨語如告白,牽動起林徽因的情思,百感交集中她創作了【深夜裏聽到樂聲】。

【月夜聽琴】

月夜聽琴

是誰家的歌聲,

和悲緩的琴音,

星茫下,松影間,

有我獨步靜聽。

音波,顫震的音波,

穿破昏夜的淒清,

幽冥,草尖的鮮露,

動蕩了我的靈府。

我聽,我聽,我聽出了

琴情,歌者的深心,

枝頭的宿鳥休驚,

我們已心心相印。

休道她的芳心忍,

她為你也曾吞聲,

休道她淡漠,冰心裏

滿蘊著熱戀的火星。

記否她臨別的神情,

滿眼的溫柔和酸辛,

你握著她顫動的手——

一把戀愛的神經?

記否你臨別的心境,

冰流淪徹你全身,

滿腔的抑郁,一海的淚,

可憐不自由的魂靈?

松林中的風聲喲!

休擾我同情的傾聽;

人海中能有幾次

戀潮淹沒我的心濱?

那邊光明的秋月,

已經脫卸了雲衣,

仿佛喜聲地笑道:

「戀愛是人類的生機!」

我多情的伴侶喲!

我羨你蜜甜的愛唇,

卻不道黃昏和琴音

聊就了你我的神交?

【深夜裏聽到樂聲】

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輕彈著,

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

靜聽著,

這深夜裏弦子的生動。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

忒淒涼

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

太薄弱

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

除非在夢裏有這麽一天,

你和我

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上下滑動檢視△

林徽因的這首詩敘寫愛人離別、各自踏上人生路途又充滿感慨與懷念,淡淡哀愁蘊蓄其中,又不乏理性的牽引,情與景的搭配也十分恰當,星夜迷惘正適合內心深處情感的流露。

青年時代林徽因

於深夜安靜之時,「我」聽到遠方傳來悠揚的樂聲,樂聲被夜的靜襯托得格外生動,引發「稠密的悲思」。

在短短的幾個詩歌小節中,詩人將思念的程度,思念時的神態等具體而微地傳達出來,讀來生動傳神。不過,林徽因比徐誌摩更懂得克制,很快超脫現實的糾結。

2

相距五年的情感對答

【偶然】與【仍然】,是二人相距五年的暗藏情感的對答。1926年5月,徐誌摩創作了【偶然】,這首詩初載於1926年5月27日【晨報副刊·詩鐫】第9期上,署名誌摩。

【偶然】

我是天空裏的一片雲,

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記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詩中,徐誌摩把「偶然」這一極為抽象的時間副詞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結構中,以「片雲」和「水波」兩個在移動中展示美的意象,建構出思想交流和情感對話的場域,詩中「片雲」代指自己,成為抒情主體,「水波」指代心儀的戀人,表征了雙方情感彼此應和與互動。

彼時,徐誌摩29歲,情感浪漫活躍如「片雲」,林徽因則情竇初開,聰慧靈動似「水波」,蕩漾著青春律動之美。盡管雙方各具「不同的方向」,但徐誌摩用「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偶然】)來隱喻一段沒有結果的情緣。

五年後,林徽因則以詩句「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痕跡」(【情願】)為這段未果的感情作註腳。很顯然,他們的詩作在文本互滲中存在對話性,構成詩境復調和互文關聯。

林徽因於1931年4月創作了【仍然】作為對【偶然】的回應,全詩透過排比將「湖水」和「冷澗」「花朵」「書篇」這些意象串聯起來。在詩人眼裏,徐誌摩的情感追隨就猶如「湖水」一般廣闊,猶如「冷澗」一樣澄清,吸引著她靠近。

【仍然】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著晴空裏

白雲,又像是一流冷澗,澄清

許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

我卻仍然懷抱著百般的疑心

對你的每一個映影!

你展開像個千瓣的花朵!

鮮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

那溫存襲人的花氣,伴著晚涼:

我說花兒,這正是春的捉弄人,

來偷取人們的癡情!

你又學葉葉的書篇隨風吹展,

揭示你的每一個深思;每一角心境,

你的眼睛望著我,不斷的在說話:

我卻仍然沒有回答,一片的沈靜

永遠守住我的魂靈

不過,在回應中,已為人妻的她始終保持著對「映影」的「百般的疑心」,對「片雲」「水波」意象的回憶尤為冷靜、克制和理性。

1928年林徽因在加拿大與梁思成結婚。

盡管對方猶如花朵的「鮮妍」和花瓣的「溫存」,以及智慧的「深思」,「心境」和「眼睛」都傳遞著浪漫氣息,但在林徽因的情感世界和思維空間裏,「沒有回答」和「一片的沈靜」成為「守住魂靈」最好的方式。

除此之外,這首詩在韻律、畫面、色彩和結構上,都烙印著新月派的痕跡,這與徐誌摩的影響不無關系。

3

林徽因最具功力的一篇佳作

1931年4月1日晚,徐誌摩回到北平,探望時看到林徽因身體欠佳,隨後創作出雜糅了愛情與友情復雜情感的【山中】。【山中】是徐誌摩詩藝才情的又一次深情表達,情感豐富細膩,充溢著關心掛念之情。

【山中】

庭院是一片靜

聽市謠圍抱

織成一地松影

看當頭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靜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陣清風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動

吹下一針新碧

掉在你窗前

輕柔如同嘆息

不驚你安眠

詩人想要攀附「月色」,化作一陣「清風」,浮動在「你的山中」,讓被吹落的那針「新碧」,掉落在「你的」窗前,陪著你靜養,伴著你入眠,既有意識節制濃烈的情感,又清麗靈動地抒發了綿綿柔情,雖沒有直白化的胸臆呈現,但含蓄雋永的抒情格調,給詩的意境創造,帶來更高的審美向度。

1931年4月12日,林徽因以「尺棰」為筆名,在【詩刊】第2期發表詩作【那一晚】回應【山中】,兩首詩在藝術水平上並無高下之別,不過,透過比較不難看出,林徽因對個體生命的感悟,比徐誌摩還多出別樣的理性和智慧。

【那一晚】

那一晚我的船推出了河心,

澄藍的天上托著密密的星。

那一晚你的手牽著我的手,

迷惘的星夜封鎖起重愁。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兩人各認取個生活的模樣。

.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飄,

細弱的桅桿常在風濤裏搖。

到如今太陽只在我背後徘徊,

層層的陰影留守在我周圍。

到如今我還記著那一晚的天,

星光、眼淚、白茫茫的江邊!

到如今我還想念你岸上的耕種:

紅花兒黃花兒朵朵的生動。

.

那一天我希望要走到了頂層,

蜜一般釀出那記憶的滋潤。

那一天我要跨上帶羽翼的箭,

望著你花園裏射一個滿弦。

那一天你要聽到鳥般的歌唱,

那便是我靜候著你的贊賞。

那一天你要看到零亂的花影,

那便是我私闖入當年的邊境!

上下滑動檢視△

她用雋婉、纖麗的詩筆敞開壓抑良久的情感,星夜迷惘間追溯縈繞於心的情思。整首詩結構整飭,色彩鮮明,節的勻稱相容句的均齊,情感回應張弛有致,收放自如。

【那一晚】被認為是林徽因最具功力的佳作,發表後,徐誌摩於1931年7月7日以【你去】一詩作為酬唱,再次回應:「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著你,/放輕些腳步,/別教灰土揚起,/我要認清你遠去的身影,/直到距離使我認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響你的名字,/不斷的提醒你有我在這裏/為消解荒街與深晚的荒涼,/目送你歸去」。這份感傷、動人、含蓄的情誼在徐誌摩這篇唱和的詩作中得以真切流露。

【你去】

你去,我也走,我們在此分手;

你上哪一條大路,你放心走,

你看那街燈一直亮到天邊,

你只消跟從這光明的直線!

你先走,我站在此地望著你,

放輕些腳步,別教灰土揚起,

我要認清你的遠去的身影,

直到距離使我認你不分明,

再不然我就叫響你的名字,

不斷的提醒你有我在這裏

為消解荒街與深晚的荒涼,

目送你歸去……

不,我自有主張,

你不必為我憂慮;你走大路,

我進這條小巷,你看那棵樹,

高抵著天,我走到那邊轉彎,

再過去是一片荒野的淩亂:

有深潭,有淺窪,半亮著止水,

在夜芒中像是紛披的眼淚;

有石塊,有鉤刺脛踝的蔓草,

在期待過路人疏神時絆倒!

但你不必焦心,我有的是膽,

兇險的途程不能使我心寒。

等你走遠了,我就大步向前,

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鮮;

也不愁愁雲深裹,但須風動,

雲海裏便波湧星鬥的流汞;

更何況永遠照徹我的心底;

有那顆不夜的明珠,我愛你!

上下滑動檢視△

該詩發表在1931年10月5日【詩刊】第3期,附在徐誌摩給林徽因的一封信中,是徐誌摩寫給林徽因的最後一首詩。無論是詩的內容,還是詩藝成就,都帶給林徽因啟迪和靈感,出於對【你去】的回應,她於1931年9月創作了【情願】。

【情願】

我情願化成一片落葉,

讓風吹雨打到處飄零;

或流雲一朵,在澄藍天,

和大地再沒有些牽連。

但抱緊那傷心的標誌,

去觸遇沒著落的悵惘;

在黃昏,夜半,躡著腳走,

全是空虛,再莫有溫柔;

忘掉曾有這世界;

有你;

哀悼誰又曾有過愛戀;

落花似的落盡,

忘了去這些個淚點裏的情緒。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

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痕跡,

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經在這世界裏活過。

上下滑動檢視△

整首詩在情感追憶的心理活動中,流暢自如,表露出詩人對真情愛戀經歷的珍重和不舍,盡管現實世界有世俗的規約和節制,但是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無法阻擋。

4

徐誌摩去世後林徽因再做同題詩

徐誌摩飛機失事遇難五年後,林徽因於1936年秋創作同題詩作【山中】。

【山中】

紫色山頭抱住紅葉,將自己影射在山前,

人在小石橋上走過,渺小的追一點子想念。

高峰外雲在深藍天裏鑲白銀色的光轉,

用不著橋下黃葉,人到泉邊,才記起夏天!

也不因一個人孤獨的走路,路更蜿蜒,

短白墻房舍像畫,仍畫在山坳另一面,

只這丹紅葉葉替代人記憶失落的層翠,

深淺圍抱這同一個山頭,惆悵如薄層煙。

山中斜長條青影,如今紅蘿亂在四面,

百萬落葉火焰在尋覓山石荊草邊,

當時黃月下共坐天真的青年人情話,相信

那三兩句長短,星子般仍掛秋風裏不變。

廿五年秋

上下滑動檢視△

這首詩的場景定格在北平西郊的香山,依然采用秋意下「紅葉」「黃葉」「白墻」「青影」「紅蘿」「黃月」等色彩鮮明的意象,將她無以言說的情感蘊蓄其中。

此時此景,此情此意,已不同於徐誌摩【山中】所傳遞出的詩意內涵,更多的是惆悵和回味「人在小石橋上走過,渺小的追一點子想念」,以及對故人「星子般仍掛秋風裏不變」的追憶之情。

林徽因與徐誌摩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對此,泰戈爾曾留下小詩影射了林、徐二人的關系,以及他的無奈的嘆息:「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一聲:/‘唉’!/煥發出美感的輝光」(【贈林】)。

20歲的林徽因、泰戈爾、徐誌摩

梁從誡稱他的母親具有「建築家的眼睛,詩人的心靈」,如此概括實在精辟。林徽因認為文學創作的使命就是追求「誠懇」,寫出「純真」藝術性和「個性」的作品,她雖然不是專業作家,但她的詩歌多是精品。

林徽因與嬰兒時期的梁從誡

她的詩歌作品保留下來的60余首,其他的都在戰火中遺失了。她的詩觀受新月派的影響,卻不像新月詩人那樣恪守方塊格律,其學貫中西的學識和自由豁達、熱情開朗的性格,使之能夠自如地將口語融入古典的和外國的詞語,創造出獨特的意象、詩境,格調高雅不流於世俗。

在詩歌形式的建設上,林徽因既創作過格律詩、半格律詩,還采用過自由詩的形式,達到內容與形式的和諧統一。在詩歌語言和藝術手法上,很少因循守舊,她選用的語詞明快雋永,既能生動地捕捉世間萬象和瞬息萬變的思緒,又富有樂感,加之她有繪畫藝術的天賦和建築的專長,其詩歌也常常呈現出洋溢著個性色彩的場景和畫面。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金嶽霖寫給林徽因的挽聯濃縮了一代才女蓬勃的詩意和橫溢的才華。

你讀過林徽因的哪些詩

你如何評價林徽因的詩歌藝術

2位優秀留言讀者將獲贈這本備受關註的新書

詩的女神

孫曉婭 著

京東5折優惠 👇 🏻


-End-

觀點資料來自:【詩的女神】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email protected]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