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修行要有所戒,原來儒家和佛家都是特別強調的

2024-07-10文化

記得以前看【曾國藩日記】的時候,上面講到曾國藩記錄,自己某一天到朋友家裏,那家人的老婆長得很漂亮,他就忍不住多看了幾眼,回來晚上寫日記,就反思起來,罵自己真是禽獸不如。

我當時覺得,這不就是正常的人性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畢竟是男人嘛,何況也只是偷看幾眼,並沒有什麽失禮的言行。也是感嘆曾國藩寫日記很真誠,把這種自己內心有點「齷齪」的想法和舉動都如實寫出來的,當時是不是就沒有想過以後這些日記要公開的嗎?

現在過去好幾年, 再想一想曾國藩為什麽有如此的自制力,還有後面他的事功,覺得這些東西應該是有關系的,有因果的。

一個人的事業,一定是先有一定的心性為基礎。 一個人有沒有德行,能不能做成事,其實就看他要有沒有自制力,就是看是不是能夠節制自己的言行。

我們無法想象,一個人如果自己的言行都無法控制,總是很任性,口無遮掩,行無所止,怎麽可能做成事情。

甚至的,對於有更高要求的人來說,比如我們傳統上說的君子,不僅是表現出的言行,而且就是自己的內心活動,都是要能夠控制。佛學裏面說,一旦邪念生,就會墮入魔道。

最近重新再看【論語】,發現孔子在這裏面,也是提出的關於戒的說法。

在【論語】的季氏篇中,孔子這麽說的: 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在這裏,孔子明確提出了君子修行的「三戒」:戒色、戒鬥、戒得。

講到三戒,我們很容易就想起了【西遊記】裏面的豬八戒。其實,八戒本來就是佛家裏面的八種戒律,即 一戒殺生,二戒偷盜,三戒淫,四戒妄語,五戒飲酒,六戒著香華,七戒坐臥高廣大床,八戒非時食(過午不食)。

這些具體要求不同,我也不做什麽解釋。我想說的是,儒家和佛家其實都是對人的行為,在修行方面提出了禁止性的要求。

這就是我在前面說的,一個人的德行,很大程度上就看他的自制力。

我覺得,無論是儒家的三戒,還是佛家的八戒, 作為戒律或者自制力,在行為約束機制上,都應該重在自制、自律,也就是透過自己對自己言行的約束,而不是外部的制約 ,比如老師的監督,長官的要求,父母的教導,等等。

如果是依靠外部的他律,才實作了以上的三戒、八戒,從修行上來說,都是沒有實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