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變味的「書」

2024-02-22文化

一個多月了,直播賣書在董宇輝的吆喝聲中狂熱起來。一方面是書的銷量較其它直播間好,另一方面是顯得宇輝文化知識廣博,好一個「博學篤誌」的青年!

董宇輝在接受權威媒體采訪時了句意思是「人的精神是孤獨的,唯有閱讀可予寄托」(註:非原話)。又一金句啊!然而,當撥開迷霧看此話就是:不會閱讀就沒有精神寄托或精神就不「孤獨」,內向自卑的人或沒有精神或精神孤獨,但不是所有人都內向自卑啊。

其實,從古至今,真正「精神孤獨」的人大致有兩類,一類是高高在上的「哲人」;另一類則是不學無術的「庸人」。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尼采等等屬於前者,而那些「窮得只剩錢」或「眼裏只有錢」或「不能篤誌」或「孤芳自賞、無病呻吟」者屬於後者。

偉人毛主席說過:「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偉人說的這種精神應該不是用來「孤獨」的,而是用來提振自己和「由己及人」的。

老子出關是「精神孤獨」嗎?他以洋洋五千字的【道德經】而駁之,孔子落個「喪家犬」之稱是「精神孤獨」嗎?他以註【周易】寫【春秋】而駁之。著名哲學家尼采,他這個人連同他的書都不被大多數人理解是「精神孤獨」嗎?他以忘情於哲學領域,不斷思考著研究著而駁之。

反之,當代眾多的作家、編輯們,他(她)能寫書能編輯作品,理應精神不孤獨,但他(她)們為利益而嗅出直播賣書的「香味」便「趨之若鶩」於直播間,為五鬥米折腰了。較之錢鐘書拒絕「名人」的采訪,哪種人的精神是真正「孤獨」?

【紅樓夢】、【儒林外史】、【聊齋誌異】、【莎士比亞劇集】、【悲慘世界】、【復活】、【圍城】、【平凡的世界】等等中外古今著名至今還有人買來閱讀。

真正的閱讀者並不是為了尋找「精神寄托」,也不會用鼓惑而躁動。

說「人的精神是孤獨的」而殺翻全部人,那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少年不知愁,為賦新詞強說愁」年輕人啊!

可以理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受大家喜愛,作家、編輯都希望自己的作品銷,這本無可厚非。然而,看每一次直播的開場白和結尾都是「互誇」一大陣,這味道怪「酸」的。

之所以要這般「酸,是因為他(她)找到了在讀者與作品之間直播賣書這個好的橋梁,而董宇輝則是最好的。

據所知,有相當部眾買書並不是沖作者或編輯而來,他(她)們是沖董宇輝而來,是為了裝門面、趕時髦而來。而且就算閱讀後,他或她是否有思考理解,是否有真見而不人雲亦雲,那還真難說。

所謂的「共情」多是「名利」下的「虛情假意」,所謂的「共情」只是跪㖭某些莫名的或奇怪心理的需要。

如此賣出去的書真的「變味」了,如此閱讀的書亦真的「變味」了,還不如放棄賣書或閱讀,還精神真正孤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