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兩首入木三分的七絕,寄感慨於字裏,寓風韻於行間

2023-12-08文化

太平盛世,平凡人家安居樂業,也會經常想著如何過得開心和幸福。詩人們則更願意吟花詠月,歌功頌德,抒寫對美好的生活的感受。

戰亂年代,平民百姓流離失所,每天食不甘味,甚至朝不保夕,根本沒有心情遊樂和訪遊。文人墨客們同樣遭遇困境,他們才不經用,又滿懷家國之痛,筆端的文字經常充溢著一腔悲情。

有一位詩人就曾生活於動蕩不安的南宋時期,他親眼目睹了金兵的鐵蹄四處踐踏,又和很多百姓一起背井離鄉,心中充滿了淒楚和無奈。傷心之余,詩人只能借助於詩行,表達自己滿腔的悲憤。時光荏苒,難忘舊事,一起欣賞兩首入木三分的七絕,寄感慨於字裏,寓風韻於行間。

汴京紀事(其一)

南宋 • 劉子翚

盤石曾聞受國封,承恩不與幸臣同。

時危運作高城砲,猶解捐軀立戰功。

劉子翚 ,字彥沖,福建柴安縣人,曾任興化軍通判等職,乃是大儒朱熹的老師。劉子翚早年在仕途沈浮不定,晚年因為體弱多病,於是便辭官歸隱,回到家鄉的屏山開館收徒,人稱屏山先生。

劉子翚的詩作多反映現實生活,風格明快,語言樸實。【汴京紀事】一共二十首,作於汴京城淪陷之後。作者追憶過往,痛恨金人南侵,嘲諷權奸誤國,這組七絕充滿了愛國激情。

這首詩的大意是 :艮嶽中的盤石曾得到過朝廷的賞封,可是那些石塊享受的待遇卻與得寵的臣子不一樣。金兵圍攻汴京的危急時刻,南宋守城的軍民將其做成砲石,不停地打擊敵軍,它們在保衛汴京時舍生取義,立下了赫赫戰功。

首句中的「 盤石 」,是指艮嶽(即萬歲山)上的石塊。宋遼澶淵之盟後,北宋王朝獲得了短暫的和平,百姓們得到了休養生息,皇親國戚們又可以過上歌舞升平的日子,宋徽宗更是不惜耗費巨資,傾力打造艮嶽這一浩大工程。

皇帝命人搜羅了各種奇花異卉、怪石珍禽,並在汴京城的郊外壘疊了這座假山,那裏簡直就是華夏大地上各個名勝古跡的微縮景觀。

汴京是北宋的京城,即如今的河南開封,那裏既不見高山襟帶於左右,又沒有江流經緯於四周,本不該在此建都。可是皇帝卻認為其祖德流芳,民心穩固,所恃者乃仁德而非天險。不過很快金兵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中原,一路上如同摧枯拉朽,不久就兵臨城下,讓汴京城中的王公大臣們惶惶不可終日。

官兵們沒有退縮,他們奮勇抵抗,還用假山上的石塊砸向金兵。可是對面的金兵也架起高台,並采用密集而猛烈的拋石戰術,終於打得宋兵潰不成軍。後世就曾有人感慨,中原自古多亡國,亡宋誰知是石頭?劉子翚在文中采用對比手法, 以盤石之捐軀立功,嘲諷那些「幸臣」之貪生怕死,可謂寓意深刻

汴京紀事(其二)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時動帝王。

李師師是宋代名妓,深得宋徽宗的寵愛,小說【水滸傳】中也有對她的大段描寫。汴京淪陷之後,有人說她不願屈身金人,吞簪自殺;也有人說在靖康元年正月時,大宋朝廷抄沒了她的家產,此後她便四處逃亡,最後流落於湖南、浙江等地。

首句中的「 輦轂 」本指皇帝的車駕,此處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 事可傷 」三字,表達出大宋王朝過往的繁華和榮光,早已成為一種記憶,難以重現,也讓人悲傷和惆悵。

靖康之變,金兵到處屠殺劫掠,又俘虜了趙氏宗室,神州大地上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令人想起後主李煜的那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雖然可以感傷之事太多,不過詩人只是擷取了李師師這一家喻戶曉的人物素材,可謂以小見大,用心良苦。

縷衣 是指金線盤繡的舞衣,暗指李師師姿容秀美、傾國傾城; 檀板 是歌女唱歌時用的檀木拍板,代指這位才女才藝卓越、令人心醉。「 無顏色 」三字,則傳達出一切都如過眼雲煙,讓人倍感淒涼。

當年的那位歌女嬌姿艷曲,曾經讓宋徽宗神魂顛倒,如醉如癡。可是短短幾年之後,徽欽二帝就成了階下囚,不僅無法享受榮華富貴,而且只能在腦海裏痛苦地追憶往日的美好時光。

全文言簡意賅,卻顯得入木三分,作者寄感慨於字裏,寓風韻於行間,傾述了一位南宋子民的痛苦心聲,不僅在南宋時傳唱一時,而且也深深地打動了後世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