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荒廢十幾年,松贊改造王澍雲南首作,大師作品重生

2024-07-19文化







房子落成之後,它的故事才剛開始。


最近, 昆明市中心 一座荒廢了十幾年的 房子,終於要被 「藏式酒店大師」松贊接手改造 。

大家才發現, 這座默默無聞的房子,出自王澍之手。他是有 「建築學諾貝爾」之稱的普列斯克獎中國的唯一獲獎者。這也是他 在雲南的首個作品。

然而這座 造價4億,面積2萬多平的建築, 自從2012年落成之後, 到現在已經 空置了十多年。中間甚至連名字都改過多次:和韻休閑中心、三真不二、對弈山莊……

在社交媒體上,它還一度被貼上了「廢墟打卡」的標簽。


大師作品一直以毛坯的狀態閑置,讓人唏噓。

10多年後,它終於迎來了一個靠譜的入駐者。作為以藏式美學聞名的酒店集團,松贊將把這裏作為自己的總部,對這裏進行改造。

王澍原有的建築主體和動線將被全部沿用,但是新的外立面會變成松贊標誌性的 滇藏特色。





市區中的「石林」

將變松贊新總部


和韻休閑中心位於 昆明鬧市區, 建築的外表通體灰白色, 由10座造型各異的小樓共同組成, 遠遠望上去就好像一座石頭城堡。

樓棟之間,還使用了同樣灰色的水泥柱點綴,別致的布局,搭配表面覆蓋的綠植,仿佛極富雲南色彩的「石林」從昆明市區中長出。

但建成至今12年,它一直就沒有完全使用過,長期處於毛坯狀態。

最近有人到訪,只看到庭院中植物瘋長,有些露台都被完全包裹。斑駁不堪的墻壁,更是已經出現了裂紋。

在沈寂了許久之後,松贊接下了這次改建的任務 。

從雲南到西藏,無論是采用藏族傳統石木結構設計的南迦巴瓦山居,還是營造出無限接近於自然感受的普洱綠谷,松贊的作品,充滿了它自身的標誌性元素。

從這次的改造方案來看,松贊依舊維持了自己古樸而又絢麗的藏式風格。在幾乎保留建築原有面積和層高的基礎上,賦予了其全新外觀。

開裂的墻面將被填補,弧線型屋頂原有的青灰外表也被重新粉刷,以實作整體統一的氛圍。

南側的外立面被全新的白色與深紅色調所取代,而北側的窗墻也由原有的縱向分隔,變成了大開合的設計。

▲ 改造前後對比

這座建築不再只是市中心生長出的「石林」,而是進一步融合了雲南的自然和藏文化的五彩。





4億造價,大師手筆

卻為何沈寂?


2012年6月,造價約4億元的和韻休閑中心落成 。

在此前沒多久,當年的普列斯克公布,5月份 ,王澍才在北京參加完頒獎典禮。

組委會給他的頒獎詞,可謂既精準,又恰到好處: 「中國的城市化行程,正在引發一場討論,關於建築應當基於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

「但王澍的作品超越了爭論,(它們)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並具有世界性。」

因此,這座由大師設 計的建築,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大家的註意。

有人把它比喻為紅塔基地對面「很鮮艷的幾朵雲」; 也有人說: 「白色的房子,就好像外星飛船降落在地球上。 」

此前的王澍作品不少,但基本都是在浙江省內完成。因此,他2008年接下這個任務之時,對自己而言,同樣是一個突破。

第一次走出浙江的王澍,呈現了一個與當地文化完美融合的作品。在這裏,到處都能看見「雲南」的影子。

在和韻休閑中心,他把大量的本土元素融入進其中。小孤峰建築致敬石林自不用多說,用石坎點綴的直線,靈感也是來源於當地的元陽梯田。

但走近以後才會發現,這座建築還在古樸中透著現代:高低錯落的白色外墻,還有層疊掩映的磚石,讓園區之內隨處充滿著江南的氣息。

內向型設計的濱水庭院,也被高度貼線的建築布局圍合,營造出園林的效果。走在裏面,可以乘船到達每個角落,就好像「穿行在蘇州的獅子林」。

同時,王澍依舊堅持著自己一直以來的美學。細節之處 使用了大量回收材料的設計, 更是和他過往的著名作品如出一轍,比如 中國美術學院和寧波博物館。

但和韻休閑中心的營運狀況始終不佳, 只有入口處的大廳,作為某個插畫設計公司的辦公地點被使用。在整個園區之中,只占了 很小的一部 分。

這座外觀別致的建築,也總是鮮有人到訪。

在2018年的時候,曾有人特意前去逛,看到的只有門前冷落車馬稀。 更不用說,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它幹脆都不對市民開放。

2020年,有人發現了這裏很適合拍照,「非常出片」,但不少想來打卡的遊客,卻直接被保安拒之門外。





建築落成之後

「人」的存在 更重要


但 其實 放眼全世界 ,像和韻休閑中心這樣的例子 一點都不少見。

許多大師制作的建築,卻最終因為招商和營運的缺失,而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同樣是普列斯克得主,磯崎新 在 上海曾經設計了一座 巨大的商業綜合體 ——喜馬拉雅中心 。 30億元的 成本,堪稱天價。

剛建成之時,這個作品風頭無兩,標簽無數——「中國九大地標建築」、「最新時尚旅遊地標」, 幾乎以一己之力帶動了整片區域的人流。

但面對這座大熱的設計作品,管理方的營運卻不盡如人意。文化、展覽、購物,幾個板塊各自為戰。如今的喜馬拉雅中心,幾乎 成了一具空殼 。

在2011年的廣東惠州,香港建築事務所O Studio還曾經建造了一座「種子教堂」,坐落在市郊的羅浮山。

這座通體灰色的建築,曲線墻體一分為三,東南側用一個巨大的十字架開洞,在每個早晨,都能把曙光引入到教堂內部。

這個作品吸引了眾多觀眾,當年還獲得了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的境外建築全年大獎。

但幾年之後,這個曾經吸睛的種子教堂,已經化身成了一座「道觀」。建築中央擺放著玉皇大帝的塑像,原本種滿植物的花園,也被人們燒香後所留下的香灰、木簽覆蓋。

曾經頗具設計感的作品, 同樣由於營運不當,直接淪為了一座普通無比的建築。

大師們給人類留下了無數佳作,然而完工之後,「人的使用」往往還更重要。

正如貝聿銘所說:建築並不只是一個被欣賞的物體,它更「必須融入人類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人才會和建築互動、交融,然後一起成長。

王澍設計之初想要呈現的,是一個「地域性與現代性深度結合」的建築。之所以 這十多年裏,房子都 沒有投入使用 ,更多還是在於業主的營運和管理。

雖然可惜,但這也並非建築師的問題。

如今松贊的接手,也是各方所樂見 。 王澍的設計表達,被松贊重新呈現, 建築被真正得到使用,自然是一件幸事。

或許與人的關系,也是建築藝術的一部份,甚至,是更重要的那個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