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攝大乘論】(6):第一章、序說(5)顯大乘是佛說、重頌

2024-06-29文化

(6):顯大乘是佛說

重頌

【攝大乘論】

PART . 01

顯大乘是佛說

第一章、序說2

第一節、成立大乘是佛說4

第三項、顯大乘是佛說

「復次,雲何由此十相殊勝殊勝如來語故,顯於大乘真是佛語,遮聲聞乘是大乘性?」

又,怎麽知道「由此十相殊勝殊勝」佛的法語故,「顯於大乘真是佛語」,大乘佛法真實是佛說的?「遮聲聞乘是大乘性?」不同意聲聞乘的佛法是大乘佛法,聲聞乘是小乘,它不是大乘。

「遮聲聞乘是大乘性」,不同意聲聞乘是大乘性。有的小乘佛教學者,如果他碰到了大乘佛教學者問:「你說大乘非佛說,那麽佛是怎麽成就的?」那麽小乘佛教學者說:「就是學習阿含經,就這樣修習久了,就成佛了,所以阿含經就是大乘」,這小乘佛教學者這麽回答。現在說「遮聲聞乘是大乘性」,無著菩薩不同意這種說法,聲聞乘不是大乘行,學習阿含經是不能成佛,你只可以得到阿羅漢果,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不同意。

這文上說:你不同意聲聞小乘佛法是大乘,認為大乘是佛說的大乘,這才是大乘,怎麽知道呢?這是問,底下就回答。

「由此十處於聲聞乘曾不見說,唯大乘中處處見說。」

因為這十大處所說的佛法,在聲聞乘裏面曾不看見佛說過,唯獨大乘佛法裏面才有說。所以聲聞乘是小乘,這十大處是大乘,這是成佛的法門。這成佛的法門這樣高深,那就是佛說的,別人說不來,別人沒那個智慧能說出這樣的佛法。

「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是善成立;隨順無違;為能證得一切智智。」

前面是標出來這十大處,這是大乘經裏面處處見說。那麽怎麽知道它就是成佛的法門,它一定是佛說的呢?

「謂此十處,是最能引大菩提性」,這十大處的法門,它最能引發大菩提。「大菩提」就是無上菩提;能夠引發大菩提的因性,這個「能引」就是因,你學習了這樣的佛法,你就成就了無上菩提的因了,它有這種能力,從這十大處的內容來看它有這種功能。大菩提的因性,主要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的因是什麽?就是要發願,願得無上菩提,要有這樣的願。

「是善成立」,就是「能引大菩提性」這件事是能成立的,是能立得住的。這個道理是非常圓滿的,是不可破壞的,是能立得住的,所以是「善成立」。

「隨順無違」,你按照這十大處去修行,它能隨順無上菩提,能趣向於無上菩提,能向於無上菩提那裏去了。「無違」,沒有障礙的,沒有違背,沒有矛盾的事情。

「為能證得一切智智」,你這樣修行,就能夠證得無上菩提,所以這是大乘,所以這就是佛說。如果這不是佛說,另外還哪有呢?另外沒有了,所以這一定是佛說,而一切智智決定是成佛的法門。這樣說,「能引大菩提性」是因,是發無上菩提心;「隨順無違」,就是隨順它去修行,這是行。前面是發願,發菩提願;這底下是修行六大樹菠蘿;「能證得一切智智」就是果了。願、行、果。

「能證得一切智」是根本智,第二個「智」就是後得智。根本智、後得智圓滿了,就是無上菩提了。這就可以明白「大乘是佛說」,不可以誹謗說是非佛說,不可以。

PART . 02

重頌

第四項、重頌

「此中二頌:所知依及所知相,彼入因果,彼修異,三學,彼果斷及智,最上乘攝是殊勝。此說此余見不見,由此最勝菩提因,故許大乘真佛語,由說十處故殊勝。」

前面第三項「顯大乘是佛說」,現在是第四項「重頌」。「重頌」,就是用少的文字能總攝多義,前面那一段文的義都含攝在少少的文字裏面,能使令你容易受持。

此中有兩個頌:「所知依」,第一就是所知依。「及所知相」,是第二。「彼入因果」,第三是入所知相,第四是彼入因果。第五彼因果修差別,這就是「彼修異」。「三學」,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就是六七八。「彼果斷及」彼果「智」,就是最後兩個。「最上乘攝是殊勝」,這十大處是屬於最上乘,就是一佛乘,所以是最殊勝的。「此說此余見不見」,這裏所說的十大處:「此見」,此大乘裏面是處處得見。「余不見」,其它的小乘佛法裏面是看不見的。「由此最勝菩提因」,就是前面「能引大菩提性」,由此十大處是最殊勝菩提的因,你按它來學習,你就有了菩提的因了。「故許大乘真佛語」,真是佛的法語。「由說十處故殊勝」,用這兩個頌來說前面這一段文的要義。【攝大乘論釋】卷1:「此中二頌者,謂頌已說及當說義。此說此余見不見者,謂此十處殊勝語說,於此大乘處處見說,於余小乘曾不見說。」(CBETA 2021.Q1, T31, no. 1598, p. 382a27-b1)。無性釋雲:謂此十處殊勝語說,於此大乘處處見說,於余小乘曾不見說。

【喜歡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