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方孝孺談宋濂

2024-04-01文化

方孝孺談宋濂

現存的【遜誌齋集】是方孝孺死後一百二十年之後的重刊本,是其平反之後,後學之人集校的,這與大部份的古文集不同。

也許【遜誌齋集】中有一條路徑,為「公、理、道」三字。也許也是一條讀古書的好路徑,其中有許多精彩的文欄位落。

是什麽樣的學說,能讓明洪武年間的儒人們趨之若鶩?挺好奇的。

明朝是從結束混亂的軍閥征戰而立國,亦是極苦之後的新生。立國統一,生息不止,自然有國策方略,亦有治平正反。從方孝孺的【宋學士續文粹序】中來看,宋濂是這一時期的核心人物,平天下與守天下,亦是循古之道,且被采納施行,可見其厲害之處,而且其著作遠播海外,令天下歸心:

「海外殊絕罕至之國,朝貢之使接於國門,至必問公起居安否,購公文集以歸。」

「公(宋濂)修身於戶庭之間,而姓字播於千萬裏之外,蠻夷異類皆知尊慕之,使中國之美傳於無極」。

這樣卓絕的人物,很少有。

只是皇太子朱標,雖在宋濂的培養下,已有盛名,奈何英年早逝,之後一些變故,直至壬午殉難。

元始1400年前後的歷史,很有意思。

--

方孝孺【遜誌齋集】:宋學士續文粹序

可名之功,眾人知之,

難名之功,君子知之。

至於不見其功,而天下陰受其利者,此非 聖賢之徒 不能知也。

周之積累舊矣,由太王傳數世以及於武王,周八百諸侯之助而始克商,夫豈一人之德一日之功也哉。

而孟子歸諸太公、伯夷二老,以為二老者,天下之父也。天下之父既歸之,其子安往?

信是言也,則武王之武可不用而周,徒以致人望而王。孟子之言不幾於之乎?

然,事固有立乎此,而應乎彼者。

山嶽出雲,而霖雨被四海,人以為霖雨之澤也,而不知本於山嶽之助。

賢人巨儒之於國家,不必有赫然之功,而其及物常在乎事為之外。

謂天下果興於斯人,眾人未必知而信之,然欲天下之安定,非斯人亦莫之能也。

高祖之於子房,世祖之於卓茂,搴旗斬將不與焉,而尊禮在群臣之上,蓋其

道德可以訓暴革奸,

智謀可以開惑定事,

言論風采信於人而傳於世也,久矣。

吾從而尊禮之,則其所化服,豈特事功之淺乎。

當元之衰,國朝之始興也,地大兵強,據名號以雄視中國者十余人,皆莫能得士。太祖高皇帝定都金陵,獨能聘致太史金華公(宋濂)而賓禮之。

公始見上,上問以取天下大計,公以不殺對。上甚喜,俾授太子經,每詢以治道,公未嘗不以仁義為言。是時群雄多嗜殺好貨,獨上禦軍有法,命將征討,戒以勿殺,所至民歡樂之,識者巳謂天下不足平。及海內平定,上方稽古以新一代之耳目,正彜倫,復衣冠,制禮樂,立學校,凡先王之典,多講行之,而太史公實與其事。

在翰林為學士中,嘗為國子司業,晚為承旨,先後二十年,以道德輔導皇太子,聖德寬大仁明,而天下歸心愛戴,稱頌洋洋者,公之功居多。

海外殊絕罕至之國,朝貢之使接於國門,至必問公起居安否,購公文集以歸。

日本至摹刻傳誦,幹其境內,而近則朝廷,遠則窮山,陋邑,婦人稚子皆知公為盛德君子,聞其名,見其文,未有不咨嗟敬愛者。

公(宋濂)修身於戶庭之間,而姓字播於千萬裏之外,蠻夷異類皆知尊慕之,使中國之美傳於無極,其功蓋大矣。而當時之人未必能名其為功,此公所以為盛與。

公之學博而知要,其德粹然,與世無競,而端介之氣充養有道,不為利害所移。蓋仁人長者之風,不見於世久矣,乃於公而見之,天之遺斯世,不亦厚乎!

惜夫世未獲盡祓公之澤,而公遽以疾終。

竊嘗嘆天下知愛公文而不能盡得其意,且不能盡觀也,以為公昔無恙時,嘗擇舊文為文粹以傳矣。因復與同門友浦陽鄭楷叔度等,取自仕國朝以來所作,復選錄為十卷,名曰續文粹,以傳千學者。嗚呼,斯文也,公之所為雖可以傳世,而不足以盡公之為人也。後有賢者,考論國朝之所由興,而追惟德業之盛,以歌詠太平之治於無窮。太史公之功庶,幾可白於後世乎。公諱濂,字景濂,金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