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龍年談龍:我們崇拜了上千年的圖騰,到底是什麽?

2024-02-11文化

作者 | 維舟

編輯 | 程遲

題圖 | 視覺中國

中國人被稱為「龍的傳人」,龍的象征符號隨處可見,但到底是一種什麽樣的生物,似乎從來就沒人能說清楚過。

要解決這個問題,或許最好從一個問題入手:中國人為何崇拜龍?

圖騰的社會文化功能

對動物的崇拜,是幾乎所有原始社會的共同特征。根據英國民俗學家考克斯(M.R.Cox)的解釋,這種崇拜源於萬物有靈論,即人們在觀察自然界天然變形時,幻想自己的祖先也是像鳥卵生一樣,由不同於自身的形象產生出來。這樣,初民將動物看作是祖先和神,因為這兩者在原始人的心目中差不多是一回事。

不過,「龍的傳人」並不意味著中國人把龍看作是祖先,因為沒有文獻證據表明中國人曾認為祖先是由龍變化而來的,所謂「龍子龍孫」大抵只是對權貴子弟的一種隱喻。也是因此,民俗學家施愛東在【中國龍的發明】一書中主張,龍的形象與中國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但否認它是民族圖騰,理由是不符合「圖騰」的定義。

【中國龍的發明:16-19世紀的龍政治與中國形象】

施愛東著

三聯書店,2014

「圖騰」(totem)源出北美印第安語,本意是「它的親族」,即認定本氏族源於某個特定的物種,受此神靈護佑。在一般情況下,圖騰信仰確實與祖先崇拜緊密相連,但如果龍崇拜在嚴格意義上並不符合這一點,又該怎麽理解?

根據塗爾幹的經典理論,神乃是社會的自我神化,宗教透過一整套信仰體系和儀式實踐,象征了超越個體的社會本身。

要解釋為何中國人崇拜龍,關鍵之處在於理解中國社會本身:為什麽幾千年前的中國人需要這樣一種崇拜?這對於當時的社會生活來說為什麽重要?

這當然不可能是偶然的。一個民族文化在選擇這樣的崇拜物件時,必定是因為這一物件和他們的生活有著緊密的關聯,其神力切身影響著他們的福祉。

在古希臘文明裏,海神波塞冬是大神宙斯的弟弟,但中國的海神出現得很晚,海豚形象也完全不重要,因為不像古希臘文明,海洋生活對內陸農業民族的中國先民影響很微弱,當然也就不會產生出那樣的崇拜。

公園3世紀畫作中的海神波塞冬形象。(圖/維基百科)

在中南美洲的印第安社會,薩滿巫師在出神狀態下最常看到的動物是「鳥類、貓科動物和爬行動物的混合體,這些特殊的動物可以像薩滿一樣穿梭於不同層次的宇宙」,他們可以召喚這些變化多端的「魂靈助手」,來實施種種宗教儀式。

尤其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美洲豹,作為熱帶雨林中的頂級獵食者,它是野生的、未馴化的,對原始部落來說,它而非人類才是真正的熱帶雨林之王。人們既害怕它,又崇拜它,掌控著人類所生活在其中的周圍環境,包括水、土地乃至天空。

在許多當地部落中,美洲豹被視為「萬獸之王」,控制著非人類世界,代表著不可馴服的自然力,「美洲豹與水、雨(它們的咆哮被視為一種雷聲,暗示神靈發怒)、叢林、黑暗和洞穴密切相關——它們是地下世界的主宰」。

薩滿巫師的主要職責,就是設法馴服美洲豹所象征和代表的超自然力量,由此構築起圍繞著美洲豹形象的復雜信仰(洞穴、雷電、雨水、豐收、性暴力)。美洲豹是薩滿巫師的保護神,又是他們的幫手,薩滿可以隨意變成美洲豹,從而更好地操控這種自然力量。

美洲豹。(圖/維基百科)

隨著薩滿社會逐步向後薩滿社會發展,統治階級挪用了美洲豹的內容,借助其神力實作統治,發展出更復雜的神人關系,但薩滿教的因素仍有所殘留。統治者透過相應的儀式接觸、調節並控制自然力量,讓雷電、雨、水都服務於人類社會的福祉。

這可以給我們什麽樣的啟發?試想一下,早期中國社會也盛行薩滿教理念,最關鍵的是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決定了他們的思想,同樣會發展出類似的信仰,尋求控制自然力量來服務於人類社會的福祉。只不過,在中原地區沒有美洲豹,中國人找到的是「龍」這一象征。

為什麽是龍?

中國人並不是最開始就崇拜龍的。

民俗學者葉舒憲提出,中國文明早期曾有過「熊圖騰」的時代,華夏民族始祖黃帝就號有熊氏。這種熊圖騰在東北地區的諸多民族文化中一直延續了下來,因為對森林中的狩獵族群來說,熊就是自己所處環境中的主宰,是自然力量的體現,甚至要向它祈禱,才能確保有獵物可得。

中國境內有熊和虎,但這兩種圖騰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中為何沒那麽重要?

東北虎。(圖/維基百科)

因為對山林中的狩獵民族來說,它們才是自然力量的化身,但當中國社會轉向農業文明時,尤其森林逐步遭到濫伐、土地被開墾為農田之後,它們的重要性就下降了,難免就此被逐步邊緣化。

對生活在東亞季風區的先民們來說,影響農業定居生活的最重要因素,是「風調雨順」,渴望控制這些自然力量來獲得更好的生活。

中國文明中「龍」與「鳳」對稱,這不是偶然的。龍、鳳兩者都是天神的使者,也都是天上的動物,並且都代表的是「一類動物」而非「一種動物」。鳳是早期東方民族鳥崇拜的集大成者,實際上就是「風」這一自然力量的化身,因為在先民們心目中,風就是天神使者,尤其像燕子這樣的候鳥,每年定期出現,象征著一年四季自然節律的開始,而由此關聯的農時、氣候,當然與農業生活緊密相關,因為在溫帶農業社會中,每年春播、夏育、秋收的迴圈是一個周期變化。

然而,這種與自然節律的關聯,遠不如雨水和農業生活更直接相關——「雨順」其實比「風調」更重要,因為水利才是農業收成的根本。

特別是對中原地區來說,不像沿海的東方部落那樣能期盼更多季風帶來的降雨,降雨是難以預測的,那種周期性變化遠不如農時那樣規律,雷電本身具有不可預測性和致命破壞力,因而雷電、雨水可想更為關鍵,崇拜需求也就更為迫切。此時,龍作為自然力的化身就體現出巨大的重要性了。

就像中南美洲文明中的美洲豹一樣,龍也和雷、雨、水這些自然力量相關。在中國文化裏,龍一直是騰雲駕霧、帶來雨水的力量,所以祈雨都要找龍王。雷電帶來豐沛雨水,而雨水又是農業收成的關鍵,那麽很自然地,龍其實也相當於豐產神,因為正是它確保了豐收,這對於早期靠天吃飯的農業定居文明來說,幾乎是命根子。

周朝的「玉龍」。(圖/維基百科)

龍的地支是「辰」,雷為「震」,而農的繁體字是「農」,從造字上就可見,龍崇拜起初其實與雷神緊密相關,而早期農業其實就依靠雷雨帶來的降雨。【易傳·說卦】:「震為雷,為龍……為長子。」可見龍王之所以司雨水,其實是從雷神演變而來。

在風水術中,「來龍」意味著幸福的源泉,而在事實上,多指水源地。這一術語的本意是指潛藏於地下的龍,而龍為司水之神,平日潛龍在淵,開春升天,降雨至夏,到秋末再重返地下,因而人們相信地下的水流和水脈也歸龍管理。既然如此,對農業定居者來說,水脈就是傳之子孫的最大恩惠,對水脈的保全是村落共同體存立的基礎。

戰國時期的龍。(圖/維基百科)

所謂「龍脈」,就是保有子孫繁榮昌盛的源泉,而這從根本上來說,其實都源於雨水對農業生活的重要性。

那麽,龍到底是什麽?極有可能就是鱷魚。上古的黃河流域遠比現在濕熱,二裏頭遺址就出土過鱷魚的骨頭。【翦商】一書根據這些考古挖掘,復原了商朝時的場景:在黃河平原沙洲上,「鱷魚在水草間露出頭,發出低沈而有穿透力的鳴叫。古人認為,它們在召喚雷雨。」和美洲豹一樣,鱷魚也是在濕地環境中處於食物鏈頂端的捕食者,是野生的、未馴服的自然力量的象征,且其鳴叫讓人聯想起雷聲。

孟子曾描述大禹治水:「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註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也就是說,當時的「龍」是在濕地生活,然而,當黃河下遊和淮河流域的濕地逐步得到農業開墾之後,鱷魚就逐步消失了。

為了控制、馴化這一自然力量,古代還設有「豢龍」這一官職,晉王嘉 【拾遺記·炎帝神農】:「以降露成池,蓄龍為圃。及乎夏代,世載綿絕,時有豢龍之官。」傳說劉姓祖先就曾任此官,因而劉氏常稱「豢龍衍派」,這至少表明,龍在上古並不是一種虛構的神話動物。

【哪咤魔童降世】海報。

對於想要借助自然力量來護佑農業社會的統治者來說,它的重要性怎麽說都不為過,也因此,「龍」才成為帝王的象征。

當自然界的「龍」逐步淡出人們的社會生活之後,它就上升為一種象征物了。這個道理不難明白,英國人類學家奈吉爾·巴利在非洲做田野調查時發現,「豹子在多瓦悠蘭已經絕跡三十年,卻在他們的文化裏占有重要地位。豹子獵殺人與牛,獵殺特質和人一樣。割禮人和豹子一樣讓人見血,必須發出豹子獵殺的咆哮聲,接受割禮的男孩則穿得像小豹子。如果一個人殺了豹子,必須舉行和殺人儀式一樣的儀式。」

中國人的龍崇拜恐怕也是如此:雖然「龍」不見了,但在文化生活中它依然存在,只是經過不斷的儀式化、符號化,到最後,後人已經忘掉了它的起源,不知道最初那是什麽、又為什麽要崇拜了。

但實際上,這並不神秘,說到底,沒有無緣無故的崇拜,龍的秘密,與我們這個農業文明的本質特征相關。

校對:楊潮, 營運:小野,排版:梁檸彥

[1]梁釗韜【中國古代巫術:宗教的起源和發展】,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84頁

[2]施愛東【中國龍的發明:16-19世紀的龍政治與中國形象】,三聯書店,2014年

[3][英]彼得·沃森【大分離:新舊大陸的命運】,孫艷萍譯,譯林出版社,2023年

[4][日]田仲一成【明清的戲曲】,雲貴彬、王文勛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07-108頁

[5]李碩【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43-44頁

[6][英]奈吉爾·巴利【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 重返多瓦悠蘭】,何穎怡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