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盡量用詳細的文字詮釋,佛教中所說的「心」,希望都能從中受益

2024-06-23文化

此篇文章,盡量的用文字語言來詮釋,佛教中所說的心,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等。

如果要了解,什麽是 修行者千方百計,勤修苦練要找的心?可以簡單的說,是當下明明了了的那一個,註意這裏有四個字,特別特別重要,就是「明明了了,」說的當下明明了了的那一個,只能用明明了了這四個字來表達,再用其他的名詞或語言,就很難表達清楚,也會讓人生起誤解,這就是佛教中,修行人歷盡千辛萬苦所要尋找的心。

這個所謂的,明明了了的那一顆心,每個人都有,沒有一個眾生不具備,明明了了的那一顆心,那為什麽還要學佛修行,歷盡千辛萬苦找心呢?因為自己忘記了,忘記了自己本來就有的這顆心。是釋迦牟尼首先找到了這顆心,開創了佛教,並且教導眾生,也來得到這顆心,還回自己的本來面目。在沒有覺悟之前,自己從來沒有這顆心,在覺悟之後,這顆心一直在這裏,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就是學佛修行的人要找的心。

說到這裏,每個人都會心中明白,既然明明了了的那一個,就是心,什麽是明明了了的那一個呢?眼睛能看,耳朵能聽,鼻子能聞,舌頭能嘗,身體能觸,意識能想。在這裏,能夠明明了了的知道,明白這一切的發生,看著這一切變化的那個,即是自己真實常住不變的心,即是自己現前一念靈知本性,即是當下如虛空一樣的藏體。

這顆心圓明寂照,不生不滅,究竟清凈,平等周遍,俱足一切功德智慧。這顆心沒有生死,也沒有煩惱,也沒有來,也沒有去,離一切迷情妄相,無一切塵勞垢染,非一切法,而能現一切法,非一切相,而不離一切相,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不依此而建立。

如果繼續追問,這顆心,究竟在哪裏?像個什麽?這顆心,不在內,不在外,也不在中間,無來無去,無方無所,沒有蹤跡可尋,不是言語可指,不能用文字說明,凈裸裸,赤灑灑,無形無相,無聲無臭,非青黃赤白,非長短方圓,不可以大小名,也不可以有無稱。若言其大,微塵不能入,若言其小,虛空不能容。若言其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若言其無,靈靈覺覺,套用周全。卻感而遂通,應物隨緣,自在無礙,豎則從古至今,以及將來,橫則四方四隅,以及上下,無時不在,無處不在,這就是諸佛所同證,眾生之本具,諸佛悟之而成三德:覺正凈。眾生迷之而成三毒:貪嗔癡。修道人常行持之而成三徑:戒定慧。

這顆心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終日迷而終日不離乎此,當日悟而當日亦無所得。生不同生,死不同死。能為迷悟所依,不為迷悟所轉,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這就是真心的奧妙動態!

這顆心,乃生佛之本體,萬法之根源,所謂實相般若即此,觀照般若由此,文字般若更不離此;修因修此,證果證此,念佛念此,參禪參此,聽經聽此,乃至行住坐臥何嘗非此。可惜眾生被無明煩惱所蔽不自覺知,妄執六塵緣影以為心,起惑造業,枉受生死,要是自己不被外在幻境所迷,能夠認識這顆真心,則與佛無二無別。

所以釋迦牟尼處處開示,層層闡發,無非要我們親證此心,受用這顆真心,也就是每個眾生自己本來就有的本心,真正體驗這顆心,是沒有分別的,無相的、沒有生滅的、也沒有變異的。

自己沒有覺悟自心的時候,看到的變異,並非是真的變異,變異的是本心所顯現出來的影像,而產生其變異的本心並沒變化。本來真心,本一而變萬,合萬而歸一,所以種種雜心妄心皆由真心而來,皆為本心所變,故為這顆明明了了的心所盡知。

如果見這顆真實心,就會知道種種雜心妄心也是真心。如果不見這顆真實心,就不會知道種種雜心妄心也是真心。

不透過種種的雜心妄,又怎會見到真心呢?不生種種的雜心妄心,又哪來的本心呢?所以佛說眾生心也是本來真心,也是如來心。但眾生雖有如來心為心,卻不知道自己本來就有如來心,因而還是眾生心。

而如來心之所以是眾生心,因為如來卻不以眾生心為心,而能盡知眾生心,因而才是如來心。 這就是「如來心」與「眾生心」地分別。

如來心與眾生心雖本無分別,但卻因為每個眾生覺悟的程度不同生分別。眾生心如果能有覺悟,它也是如來心;如來心若還昧於有相,那麽它就是眾生心。

所以眾生皆可以覺悟得如來,而自度成佛。這就是佛度眾生的根據。所以佛度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度。

但眾生所以能有住、續住、流註、流轉而不止,卻正是如來真心之作用。

如來真心雖如此作用,其本來卻是不住、不續、不流、不轉。 所以前者是心的表現,後者是心的本來。 這是一種本未關系, 本不異而末流變。若是執於末而昧於本,就是眾生心:若明本而不住末,就是如來心。

佛教的一心一心在佛教有許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實相、佛性、法性、如來藏、圓成實性、本來面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