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種,是越國的謀臣,曾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打敗吳國復仇成功。
那麽,他會有遺憾嗎?
那一年,越國慘敗於吳國夫差之手,越王勾踐淪為奴仆,家國臉面盡失。
君辱臣死,豈能罷休!
忍辱負重,誓要復國。
在生死存亡關頭,他挺身而出,為越國出謀劃策,為復興付出無盡心血。
他助越王臥薪嘗膽,沈寂三年積蓄力量,最終打敗強大吳國。
既已復國,他與範蠡皆重忠臣,本該享受榮華富貴,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然而範蠡頭也不回地走了,臨行前悄然給他留書一封。
高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那時候他不懂,心想越王乃明主,豈會做此事,再說放下名利哪會甘心。
直到那天,越國崛起,他終究遭到越王勾踐的猜忌。
勾踐疑心他功高震主,遂賜名劍於他,暗示其自盡。
當年他為越王獻七條對策,越王采用三條即滅吳,剩下四條對策如何用?
越王道:你且用余下四策,到地下去打敗吳國先王。
他搖頭苦笑,接過名劍屬鏤,心中五味雜陳,遺憾如同越地的無盡秋風。
帶著無盡哀愁,吹過山川大地。
原來範蠡早已看穿君王心,唯有他身在戲中不自知。
君王可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矣。
他望著手中劍,眼中閃過一絲悲涼與無奈,緩慢卻堅定地橫向自己脖頸。
吾為越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君王疑我,賜我死劍,吾心何甘。
若有來世,再為越臣,不負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