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苗族古歌研究的豐碩收獲 | 讀【苗族古歌的審美研究】有感

2024-03-27文化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漫長的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典型山地民族特征的文化形態。例如,苗族具有獨特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獨特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方式,具有獨特的風俗習慣和倫理道德觀念。苗族人民善於歌舞,其中木鼓舞、蘆笙舞等形式豐富多姿,令人嘆為觀止。因此,苗族有「歌舞的民族」之美譽。同樣,苗族的服飾文化特色鮮明,刺繡、織錦、蠟染、銀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苗族節日多,各種儀式隆重,自古以來就有「牯藏節」「苗年」「召龍節」「吃新節」等難以數計的節慶,表現了人類與天地交流溝通、萬物相連相和的深層底蘊。可以說,璀璨而神秘的苗族文化系統,構建了這一古老民族信仰世界和世俗生活的全部內容。然而,對這樣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國內學術界重視得還是很不夠的。長期以來,國內的研究界雖然有一些頗具分量的整理文本和研究著作出現,但是於這一文化的重要性而言,還遠遠沒有達到它應有的重視程度和研究高度,有些領域研究還沒有充分展開。這恰恰說明,苗族文化對中華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重要性還沒有得到深入而貼切的評價。

【苗族古歌的審美研究】的作者吳佳妮教授,深諳苗族文化的深邃價值,在長期從事貴州民族文化的教學和研究過程中,對苗族古歌及其所代表的文化進行了大量的田野調查、文本資料的整理。她選取了苗族文化中獨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作為主要物件,並從「審美」和「儀式」兩個獨特而又有著極為密切聯系的視角切入,經過多年的精心打磨完善,寫出這部頗具新意的研究著作。

首先,在作者看來,像世界上許多無文字的民族一樣,苗族古歌作為「敘事性文本」,是苗族最重要的文化載體,也是這個民族建構自身文化系統,維系族群生存與延續的活的「本文」。舉凡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到對各種自然現象以及人與自然關系的解釋,乃至作為溝通天地人神之間、族群與支系之間、族際與人際之間多重復雜關系的儀式形式,都被囊括其中。 不僅如此,苗族古歌同時也是連線「歷史」與「現在」的橋梁,每一首歌都將歷史的傳承與現實的創作融為一體,並以吟唱的方式,形成一幅充滿韻律感的苗族精神生活畫卷。應該說,吳佳妮教授的這種看法,抓住了苗族文化的本質特征,從而使其立意有了堅實的史實與學理基礎。

其次,【苗族古歌的審美研究】揭示了苗族以審美的方式認識世界和傳承民族文化知識的本質性特征。在沒有文字的時代,古老族群的歷史知識和技藝傳承,倫理與道德價值教育、風俗習慣和人際關系的偵錯乃至民族精神的培養等,一般都是與「歌唱」和「舞蹈」聯系在一起的。為此,作者指出,苗族遇「事」而歌,以歌敬祭、以歌敘事、以歌傳情、以歌代言,在古歌中找尋自己的來源,獲得身份的確認、存在的意義以及終極歸宿。可以說,千百年來,古歌也是苗族最神聖的文化母本和範式,引領著並決定著苗族人的信仰、情感、思維和行為。所以,我認為,從審美角度入手研究「苗族古歌」,無疑是抓住了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

不僅如此,【苗族古歌的審美研究】指出,既然文化傳承的教育活動是與「歌唱」相聯系,那麽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審美。換言之,苗族的文化傳承和教育活動是以審美為主要手段的,因此,它是活生生的文化傳承形態和教育表達形態。所以,作者指出,從文學審美的角度來看,苗族古歌不僅是一種口傳文學,也是一種自古至今的一種延續的生活方式。它也是地域文化的民族性表征,透過極富韻律感的吟唱方式呈現了苗族的歷史畫卷與生活圖景,又以活態傳承的方式對苗族的現實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作者從五個方面開展對苗族古歌美學的深入研究:一是在界定苗族古歌內容範疇和分類的基礎上分析苗族古歌的儀式性特征;二是解析苗族古歌的審美動機;三是探討苗族古歌的審美訴求;四是分析苗族古歌的審美想象、審美形態,進而探討審美意識特殊性形成與表達;五是選取【亞魯王】和【仰阿莎】兩首頗具代表性的苗族古歌為範例,透過細讀等辨析方式,分別進行了尋微漸進的深度分析,呈現了苗族古歌審美特征更為具體生動的樣貌。應該說,這樣全面而深刻的對苗族古歌審美的分析,在此前的中外相關的研究文獻中,是比較少見的。在這個意義上說,該作填補了苗族古歌審美研究的空白,也不是誇大之詞。

作者對苗族古歌審美的研究,是把「古歌」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儀式」,而不是單純地作為一個靜態的審美物件來研究的。我們知道,任何一種古代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與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因素以及民族心理密切相關。古歌也不例外。它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既是事件的也是虛構的,既是教育的也是審美的。而儀式作為的口頭文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就起到貫穿、承接並使其活化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儀式與文學的產生關系密切。因此,研究苗族古歌的審美方式與美學特征,儀式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抓手,或者說一個切入點。作者在分析苗族古歌的審美特征時,就是從儀式性的角度切入的,而這又是【苗族古歌的審美研究】的特色所在。因此,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吟唱的苗族古歌是一種特殊的儀式」。正是從儀式角度的切入,對苗族古歌的美學內涵和審美方式進行了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力求揭示其作為苗族最為重要的口傳文學系統對苗族世代沿襲的觀念體系、心理機制與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深刻影響。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苗族古歌的審美研究】闡明:苗族古歌的審美形態是與中國傳統歌詩形態文化的審美特征密切相關的。換言之,苗族古歌是作為中國古代「曲合樂曰歌」的一份珍貴而獨特的鮮活範本流傳至今的。從其語言、音樂和詩歌三者的高度結合,並在眾多的儀式活動中,在唱頌者和儀式參與者(受眾)彼此間互動式的反復傳唱中,以代代相傳的方式使得民族精神以保存和流傳。而這種民族精神的內涵又是和中華民族文化精神一致的。正是在這一點上,作者得出結論:苗族古歌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又自成一體,有著獨立秩序的系統,成為苗族簡單而又強固的文化範式。本書讓我們既可以鳥瞰整個苗族審美文化呈現的總體特征,又可以探求苗族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尋找二者精神內涵的共性。這種研究不僅有助於開辟更為廣闊的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領域,也現實地拓展了我們對苗族文化及其審美個性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的認知。

總之,本書的付梓,是吳佳妮教授多年來致力於苗族古歌研究所交出的一份頗有學術特色和具有創新探索精神的優秀成果。盡管其中有些觀點和看法仍然需要進一步斟酌,有些結論尚需有更為詳實材料的支撐,但瑕不掩瑜。期待下一部有關苗族文化乃至貴州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評委)

文/劉建軍

編輯/趙怡

視覺/實習生 洪永芳

二審/姚曼

三審/黃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