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壺公山下新塘翠峰與東埔余

2024-09-30文化

明代新度鎮東埔余村有位伯永先生,頗有點余姓入莆始祖余鎬風範,淡泊名利,避世隱居,追求自由自在、與世無爭生活。他的兒子從舉君曾請人畫了幅這種生活體裁的山水畫,裝璜成軸,題名為"壺山翠峰精舍",並透過明代狀元柯潛的宗伯賓月先生請柯狀元為這幅畫寫了篇【翠峰精舍序】,在這篇序之後柯狀元以首歌賦而收筆,這首歌賦內容是:"壺山之阿兮,余氏之居。茅茨不剪兮,甕牖繩樞。逕不通人兮,庭不容車。有田可耕兮,有畦可蔬。一瓢自是兮,檢心淡如。葛衣纂巾兮,優遊裏閭。名有不慕兮,利有不之趨。載擊缶以歌兮,而永矢弗渝。既非放曠之士兮,亦非赳赳之夫。殆所謂兮,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兮,鴻荒太古氏之民歟"。柯狀元以超凡筆力把這幅山水畫輕而易舉轉譯成朗朗上口、可永世傳承的文字,使後人可透過文字描述感受到畫中壺公山下翠峰精舍簡陋古樸和那份優閑自在。現東埔余村保存一塊柯潛書的"翠峰精舍"石刻應該也是這個時候同時題寫的。

柯潛石刻(來自網絡)

翠峰精舍所提的翠峰位於壺公山下,是座低調不高的山峰,以扁形山體、翠綠山色橫亙在壺公山前下,這個角度壺公山外形酷似半身上沖錦鯉魚頭,有努力往上跳躍動感和氣勢,翠峰山嶺則似水平面,兩座山峰高低立臥擺列出鯉魚跳龍門獨特的美好寓意。當今翠峰之山除了山下原著民和部份余姓族人能知曉外,其他知道這座山峰的不是很多。古時翠峰還是有一定名氣的,明代林登名在【莆輿紀勝】中有一篇記述遊覽黃石城山文章,作者在登上城山最頂時對景物描寫中有這麽一句:"西南則壺山、梅山、翠峰盡右也"。城山周邊山峰環列,形體並不突出翠峰還能讓作者不忘特別尋望,並在文中同名震莆田的壺山並列點出,說明那時翠峰也是聲名遠揚。讀了柯狀元【翠峰精舍序】,意外理解東埔余名字的含義,或者說村莊名字由來。東埔余村以余姓聚族而居為主,這余姓屬翠峰余,在宋代由承事公陶拓展而去,村莊處在一坡地上。柯潛【翠峰精舍序】對東埔余位置是這樣描述:"莆之中有壺山屹立乎穹讓之間,高出乎培樓之上,一方之巨鎮也。山之陽延袤數裏,乃翠峰之東坡,土壤饒沃,樹木繁翳,山之余氣所鐘也"。原來古時詳細完整稱此余氏族居地為"翠峰東坡余氏之居",簡略而成"東坡余",莆田話"坡"和「埔"同音義相近,經常混用,變成「東埔余",最後東埔余就成了隱含翠峰的村名。

余鎬像

東埔余同翠峰有著剪不斷理不亂的清晰關系。翠峰"山之余氣所鐘"而成東坡,翠峰是東埔余地理中的上層,同時也是其血脈淵源所在,東埔余的余氏先祖曾在這裏生活並長眠翠峰懷中,給翠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氣質。被莆田余姓尊為入莆始祖、福建余姓第一位進士余鎬和林氏夫婦唐朝末期時就隱耕在此翠峰山中,百年之後安葬此地。余鎬字京周,其祖先由下邳遷遂安,唐天寶間有令建陽者,後安家於建陽,余鎬之妻林氏也出身長樂名門之家,她的五位兄弟均是進士出身,為福建歷史上第一家兄弟五進士,是名符其實的"五子登科"、"五桂聯芳"。其中她的哥哥林慎思,字虔中,號伸蒙子,是福建省第一位思想家,亦為宋代理學崛起的先聲,林慎思曾經是「宏詞拔萃魁」,即奪得吏部主持博學宏詞科的第一名,所以南京江南貢院的【中國狀元題名碑】、【中國狀元題名錄】中,均有林慎思的名諱,如據此來論他就是福建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林慎思既是余鎬的內兄,也是余鎬誌同道合的摯友,余鎬年輕時曾同長樂的內兄林慎思在長樂厚峰學習,二十六歲時同林慎思登鹹通己醜年歸仁紹榜進士,後同林慎思同拜秘書省校書郎。乾符年間,百姓流殍,僖宗沖日同宦者燕嬉,余鎬和林慎思累疏極諫,皆不聽,受到排擠,余鎬乞歸建陽,林慎思亦出為長安萬年令。廣明元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林慎思帶兵迎戰,兵敗後不願歸附,痛罵黃巢,不屈而死,年僅三十七歲。中和間黃巢起義軍進入福建,攻入建陽,傳說"逢儒則辱",余鎬挈家來到莆田,隱居在新塘畔壺公山翠峰下,在此驚聞內兄林慎思犧牲,在悲痛中寫下【哀林虔中】:"接翅十年同抗疏,投荒萬裏獨登樓。常山忽為孤城死,睢水空存百戰謀。函草漫從灰裏覓,嚶聲長向夢中求。欲知後死今何事,己在莆中買釣舟」。詩中"欲知後死今何事,已在莆中買釣舟"點明了余鎬此時已在新塘水濱的翠峰中過著耕樵漁讀的清靜隱居生活。這其間他建虎拜橋,改善村野交通,此橋已不存,但現已成為新塘村範山頭同龍頭山之間那一片低畦田洋的名稱,建牛山、善應祈雨二廟,據說求雨甚驗,限當時對自然認知水平,也算是他關心民眾疾苦,為百姓解困排憂的真切寫照。

翠峰主殿

後殿前古樹

唐末時翠峰山色與新塘湖水依偎共存,山轉水長,水天一色,別有一番詩情畫意,晴日可在翠峰山下荷鋤耕種,舒展筋骨,或在新塘湖中泛舟垂釣,斂心靜性,雨天也可在隱居草堂聽風看雨,參悟人生,品茗吟賦,施展才華,確是一片恬靜避世、逍遙自在之處。此時他的草堂周邊風光多少含有柯潛筆下的"壺山之阿兮,余氏之居。茅茨不剪兮,甕牖繩樞。逕不通人兮,庭不容車。有田可耕兮,有畦可蔬"那個意境,或者說「壺山翠峰精舍"這幅山水畫就是借余鎬隱居翠峰的歷史素材加工創作而來的,故取名壺山翠峰精舍。余鎬夫婦過逝後,其長子古田令詵在梁開平二年奉其父母合葬在翠峰薦福院北邊。宋代其聞孫萬、祖奭組織重修,其裔外孫城內後埭侍禦史鄭伯玉撰寫墓誌銘。清康熙乙未二十三代孫進率族人重修並謹誌,賜進士第吏部觀後學朱朗為重修墓誌銘書丹。余鎬的生卒日期巧合的真會讓人往玄學方面附會,生於844年(甲子年)九月初九日午時,卒於904年(甲子年)九月初九日子時。如以天幹地支紀年法算年份,生卒屬於同年同月同日,中間正好跨越一甲子六十周年,生卒時刻又是子午相沖。宋代墓誌銘記載該墓坐乾向巽兼亥已,屬金局生向,臨官來水,借乙庫歸水,有意思的是墓朝向數裏處就是後來翠峰余遷居之地下余和再拓展地東埔余,朝山就是他所建牛山祈雨廟的石牛山。宋代墓誌銘記述了重修墳墓時穴中在距漆燈尺許現出紅蛇數條,萬等急令掩之,祖奭命開視之,有十七八左右,後重新覆土,萬言乃不復開,人們稱此為吉兆,此地為好地。湊巧的是我家一祖墳剛好處於其對面的梁山之上,在民國時也有從穴中出來一紅一黑蛇類的傳說,算是對這個記載佐證。余墳是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荒造田大潮中消失,該墳墓處在從新塘渠道橋上坡去翠峰寺道路拐彎未端南側,雖被平整並栽種龍眼果樹,遺址墓壙、墓埕和右墓手大體形樣仍能辨別,土層內還可尋得到曾經建墳墓的殘斷墓磚。該墳墓是個磚墓,根仙遊余氏族譜記述為雙龜,而據知情人士蔡桂良介紹該墳墓是三龜,拆除當時所得墓磚較多,有三行墓磚被運往當時新塘小學、七行墓磚被運送到渠橋二中,用於校園建設。

新建大殿

古榕樹

余鎬墳墓遺址

清代余進的墓誌銘述:"長子古田令諱詵公,奉公與宜人合葬壺山翠峰古薦福山招提北原乾巽",這裏"招提"是"私人修建寺院"的意思。宋代鄭伯玉墓誌銘述:"合葬壺峰公山翠峰薦福院北邊"。從上面記述中可以推出翠峰在以前還有一個名字叫薦福山,翠峰寺以前也叫薦福院。在翠峰山下看壺公山和翠峰山體組合有鯉魚躍出水面的形貌,翠峰左右兩側二山峰夾著翠峰對峙而立出一山門狀,恰好組成一幅鯉魚跳龍門之畫,翠峰就是在這龍門之下,由形及意,此地算是薦福求貴好地方,山叫薦福山、寺叫薦福院就很好理解。鄭伯玉所作的墓誌銘為宋代,說明薦福山在宋代已改稱翠峰,翠峰寺在宋代還是稱叫薦福院,清代的墓誌銘中加了個"古"字稱"古薦福山招提",說明薦福院在清代己經改名為翠峰寺。薦福院就在余鎬墳墓側,並且是個私人寺院,最大可能就是古代余家為了守墓和祭祖,在墳墓旁建造墓祠,逐步發展而成,如是則說明翠峰寺是座具有一千多年淵源的古寺。翠峰寺位置富有含義,左右山嶺擁抱有情,寺廟建築沈穩內斂,主殿為五開間單層懸山頂版築土墻擱檁木結構,其平面和建造工藝更趨向於當地的民居建築,明間和次間是以版築土墻相互隔開獨立,互不相通,所以大殿佛堂狹長不寬,類似於民居廳堂,僅依靠前開六扇格扇門來突出其在建築群中的主體地位,次間在正立面各設一石門,不開窗,梢間向前凸出與前走廊構成凹鬥式正立面,凹廊兩組石柱是寺廟不多見的高大"方古"石構,上搭配石盤石圭,多見於上世紀民居建築,寺廟殿堂建築較少使用,屬於獨特中帶有鄉愁之味宗教建築。清代時期我的高祖隆發公在主殿後築舍聚徒,開辦由左側的孔子廳和右側二間教學用房組成的翠峰民學(私塾),是過去"廟學"結合的縮影,現在舊址上新建一排單層懸山後殿,後殿前仍保留有一棵他老人家親手種植的古樹,老態龍鐘形態有著滿滿的歷史記憶。虬曲盤旋,沖天向上是作為秀才的他,信心滿滿前往福州考舉,因"忌諱「小時大人給他過"某某關"而考舉資格被取消後走出無奈的寫照。前後兩排建築雖不氣宇軒昂,但也不失素雅之韻,主殿左側曾經是一逶迤而下的山嶺,現己被整理建造出一棟雙層的大殿和規模不小的廣場,山嶺上百年榕樹還在,樹下的一對經幢和地藏王菩薩禪味濃濃,博大精深,在青山環繞之中獨守一方尊貴。

山色秀麗翠峰是座內斂含蓄且有文化特質的山峰,這裏生態環境良好,"余"韻流長,土生土長的翠峰寺貌以古色古香的"陳舊"流露出不可多得的歷史自豪感,枝繁葉茂古木舒展著滿樹的文化自信,一直守望著這一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