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杜甫秦州詩:如行武陵暮,欲問桃源宿丨周末讀詩

2024-04-07文化

寒氣從窗紗透進來,七點的鬧鐘響過,響過兩次了,仍不想起床,冷!

此次重走杜甫入蜀路,雖不必親歷其磨難,但絕對不可有任何抱怨。畢竟我投宿的是樓房,蓋兩床被子,洗漱有熱水,出門穿羽絨服,有飽飯吃,杜甫當年則衣食不繼,夜裏常常凍得難以入睡。

1

走一段山路

明 佚名【山寺問道圖】

【山寺】

杜甫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晚,百裏見秋毫。

759年七月,史載關中大旱,鬥米七千錢,人相食。是時,杜甫由東都洛陽前往華州(今渭南)出任司功參軍,途中目睹了百姓的苦難、官吏的殘暴,寫下三吏三別,但詩寫得再好也改變不了現實,深感無力且有所覺醒的他,立秋後做了一個決定:辭職!為此,他寫了首【立秋後題】,最後兩句,他說服自己似的表態:「罷官亦由人,何事拘行役。」

辭職容易,辭職後去哪裏,這才是問題,一般是先有了答案,至少有一個方向,即使哪兒都不去,那也是個方向。杜甫當年亦恰逢長安時的好友贊公從秦州(今天水)來信,稱東柯崖谷是個宜居的地方,他的侄子杜佐也在那裏,杜甫便毅然辭官,不久即奔秦州而去,與他同去的還有他的妻子、兩個兒子、三個女兒,以及一個弟弟。

杜甫在秦州的生活還算過得去,他先暫住在朋友的茅屋裏,後又去南山住了些日子,種菜種瓜,閑暇時隨興遊玩,結交當地隱士,走訪山寺,當然還寫詩。在秦州九十多天,杜甫寫了近一百首詩,平均每天寫一首。

到了秦州,大概都會去看看麥積山石窟,山寺依窟而建,即瑞應寺。我也去走訪了,早上八點多終於起床,走過安靜的村巷,兩個婦人立在自家院門口閑話,聲音很響亮,好像空谷回音,讓人更覺早晨的新鮮精神。

澗水,也叫溝水,逶迤流過村莊,整個早晨都淹沒在水聲中。高高低低的橋,這裏那裏的花,粉白明凈,村人說是山毛桃花,一樹一樹,漫山遍野。

走三公裏山路,步行去石窟,路上不見行人,只有一輛一輛的汽車奔過。這麽好的早晨,這麽清新的空氣,山上這麽多好看的松樹,真不用跑那麽快啊。

驀然身後傳來清脆的鈴聲,幾個村民騎馬而來,三匹白馬,一匹棗紅馬,馬頭上皆系一朵大紅花,頸上掛一串鈴鐺,俊美的身子有節奏地搖擺。「要不要騎馬上去?」村民大聲問,他們騎在馬上的形象挺高大,不彪悍也有幾分彪悍。我搖手說不。馬蹄聲漸遠,留下我和寂靜的山路。

汽車從身旁經過,馬從身旁經過,感覺完全兩樣。我不想回到唐代,我想回到沒有汽車的時代。杜甫當年大概也是走的這條路,一條崎嶇的土路,當年瑞應寺叫「應幹寺」,宋代麥積山頂因產靈芝進貢朝廷而被賜名「瑞應寺」。想象杜甫騎馬走在路上,路旁林木更密,時見雞犬人家,茅屋籬笆,隱在山谷雲霧裏。

瑞應寺。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杜甫的章法有點奇,前兩句倒置,沒有先說道路,卻先說野寺,從已經抵達寺院說起,首句為整首詩定調。那時的瑞應寺真是山寺,上去的小路細而陡,如今上去則是一條通車的水泥路,山門口一排賣旅遊紀念品的售貨亭,遊客成群熙攘,寺仍在山上,但感覺不在山上,完全沒有山寺的清靜。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若非杜甫所記,我們今天恐怕難以相信,麥積山上竟然有麝香鹿,它們安睡在山寺石竹花叢中。黃桃熟了,無人采摘,任鸚鵡啄食。因為這兩句,山寺不覺得荒涼,反而是野趣盎然的幽境。

近幾十年以來,好多小河都消失了,較大的也流得吃力。杜甫詩裏所說的亂水,應是寺外不遠一道山泉水,縱橫亂流,入寺需涉水而過。如今亂水沒有了,寺院在山上,有些幹渴,杜甫說的「懸崖置屋牢」,也沒有了,寺院不在懸崖上,也許歷代重修位置有所改變。

最後兩句寫落日時分,山寺方丈在重閣憑欄遠眺。如今寺裏沒有一個僧人。實地重訪,只是見證了那些事物的消失,寺院雖在,殿門緊鎖,殿上空空,一尊佛菩薩像也沒有,香爐銹跡斑斑。中庭長滿了草,是人工維護的草坪,因為兩側廊屋是商店,售賣文創產品。許多和我一樣來寺院隨喜的人,想上個香也沒有地方,只好進文創商店轉轉。

2

幻想中的桃花源

清 王翚【唐人詩意圖】

【秦州雜詩】其十三

杜甫

傳道東柯谷,深藏數十家。

對門藤蓋瓦,映竹水穿沙。

瘦地翻宜粟,陽坡可種瓜。

船人近相報,但恐失桃花。

杜甫初到秦州不久,便病了一場,侄子杜佐從城外五十多裏的東柯趕來探望,給他帶了些黃粱,並稱道東柯的山居環境。詩人的想象恣意馳騁,立即描畫出東柯谷的美好生活,尚未真正體驗,他便寫詩詠歌之。在他的想象中,東柯谷有如世外桃源。

而後不久,他隨侄子騎毛驢前來探看,果然是一處好地方:深藏在山谷裏的人家,遠離戰亂,聽不到鼓角,也不見征兵,只有谷水潺湲流淌。飽經亂離之苦的杜甫,當下決定在此隱居,采藥以終老。他甚至看好了蔔居的地點,那就是東柯的西枝村,他曾幾度去那裏尋置草堂地。

杜甫的侄子,好友贊公和尚,以及在秦州結交的隱士,這些朋友都想幫助他,然而他們自己的生活也都很艱難,侄子住在茅屋裏,贊公住的是一口窯洞,除了送些瓜果蔬菜之外,實在沒有能力給予更大的救濟,況且杜甫一大家人,每天的飯食就是極大的壓力。

天氣日愈寒冷,杜甫感到生活瀕臨絕境:「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鹵莽,吾道屬艱難。不爨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空囊】)最後兩句,窮極至此,還能對自己的處境幽默,這才是真詩人。

如今的西枝村,距離石窟不到十公裏,在潁川河兩岸,一邊是公路,塵土飛揚,人家在路邊,一樓開各種門面。另一邊的村子離公路較遠,更像個村子,於是去那邊看看。

村裏人家都是三面廂房,中間一個庭院,矮矮的院墻,墻頭探出花樹,老人尚存古貌。村子挺大,曲巷幽靜,村那邊望得見山崖,崖上亮著幾樹桃花。一千多年以來,村名變遷,杜甫打算蔔居的具體地點也許不是這裏,然而這個村子如此軒朗,巷陌風日灑然,亦可使人約略想見唐代的西枝村,那時河水更清澈,山上林木也更茂盛。

西枝村。

3

荒廢了的杜甫草堂

清 程嗣立【溪山村莊圖】

【赤谷西崦人家】

杜甫

躋險不自安,出郊已清目。

溪回日氣暖,徑轉山田熟。

鳥雀依茅茨,籓籬帶松菊。

如行武陵暮,欲問桃源宿。

秦州城西郊有個崦嵫山,山谷崖石色赤,所以叫赤谷。某日,杜甫閑步至此,頗覺溪山清曠,遇見一戶人家,茅檐上棲著鳥雀,籬笆前種有松菊,他看得神往,恍如武陵人忽逢桃花源,不禁想要在這人家投宿。

山裏如今還可見這樣的人家,單是那門庭嫻靜,院子裏的花樹,檐前晾著的衣服,看著就令人心安。還有山民的吃食,那些本土的小吃,名字叫得拙樸:呱呱,燃燃,撈撈,擺攤的村婦們叫出來,一片艷陽。

杜甫沒能在東柯住下來,東柯卻留下對他的記憶,如今在東柯河邊,建有杜甫草堂。慕名前往,不料大門緊鎖,且門鎖都生銹了,外墻上有「草堂介紹」,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介紹了一大篇,卻只是杜甫的生平糊時代背景,關於草堂一句沒說,杜甫和東柯的因緣聚散也沒有提,連草堂的落成日期都沒有署明。草堂旁是東柯大道,車來車往,大家都在為前程奔忙。

東柯杜甫草堂。

正當仿徨無計,那邊地裏過來一個小兄弟,問他這草堂什麽時候開門,他說幾年前還開的,有一次他還進去過,在茅亭乘涼睡了一覺。見我遠道而來,小兄弟引我繞到墻東,穿過一段果園,來到草堂後面的籬笆處,籬笆上有個缺口,我們從那裏鉆了進去。

草堂規模不算小,裏面一個花園,草樹叢生,中間是個茅亭,造得簡潔,茅草看上去很新。東面兩間茅屋,泥墻泥地,屋頂覆著茅草,都鎖著門,透過門縫望進去,一間裏面是空的,一間正中墻上掛著杜甫畫像,就是我們熟知的那幅,清臒憂郁,臉頰深陷下去。畫像兩邊掛著六幅書法,上書六首秦州雜詩。畫像下方擺著一張八仙桌,左右各一把椅子,桌上堆著雜物,桌面厚厚一層積灰。有趣的是,屋裏還有一個大炕,炕上鋪著席子和茅草,炕頭墻角掛著一串風幹的玉米。

東柯杜甫草堂。

草堂設計者可謂是個有心人,杜甫生前想要在此構茅屋安居的願望,如今都替他實作了,看著屋裏種種陳設,完全可以想見杜甫在那裏的日常。雖然大門緊鎖無人來訪,但草堂的存在本身亦可告慰苦難的詩人。那小兄弟說我是他見過的第一個來這裏的人,他的意思是第一個為尋杜甫而來的人。

作者/三書

編輯/劉亞光

校對/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