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11月人文社科聯合書單|幸存者們:進入21世紀的歐洲王室

2023-12-05文化

【百年銳於千載——清末民初的世局與士議】

沈潔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辛亥前後,是變革的時代,也是脫序的時代。以短短數月終結兩千余年帝制,正所謂「百年銳於千載」。本書是作者關於20世紀前半葉中國思想與社會變遷的思考,從思想和文本,民族精神與人格、國格,20世紀的中國革命這三個角度切入,圍繞著同一個問題展開——百年前的國人,在惶恐什麽,又在希冀什麽?

【大變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諶旭彬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1861年,鹹豐皇帝逃往承德,並死於避暑山莊。為了壯大國力,擺脫面對西方的弱勢局面,在慈禧和奕䜣的帶領下,大清王朝開啟了自上而下的變革之路。本書試圖於細微處透視王朝滅亡的真相、剖析大清改革的歷程,帶讀者看清1861—1911年的歷史。

【大逆事件:死與生的群像】

[日]田中伸尚著,臧誌軍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作者自1979年左右開始踏上走訪「大逆事件」遺屬和周邊之旅。那些被強行連坐的人,雖然各自程度和想法有所不同,但都屬於當時社會中的少數派。他們反對戰爭,主張不剝削他人的生活方式,思索如何才能實作平等、自由的社會,以及如何處理國家、天皇和個人的關系等這些每一個活著的個體無法回避的問題。

【當代印度的種姓制度(第2版)】

[印度]蘇林德·約德卡著,徐夢潔譯,見識城邦|中信出版集團

作者對印度西北部的城市和農村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和實證研究,追溯了印度種姓制度的起源和概念,調查了種姓制度與印度社會現代化及社會流動的關系,從政治、經濟和社會活動等方面介紹了種姓制度在當代印度城鄉社會中的存在形式和變化,分析了種姓制度長期持續存在和至今依然占據重要地位的緣由,並展望了印度種姓制度的未來。

【帝國之後: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的轉型(1885—1924)】

[美]沙培德著,劉芳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本書追溯近代中國國家觀念的轉型,探討經歷過兩千多年君主統治的中國人,為何在清末民初不再相信君主制,以及如何在新觀念上建設新的國家。作者不僅梳理主要思想家的思想演變,分析大眾文化中反映出來的觀念,還重點闡釋「主權」等概念在中國被吸收改進的過程,為中國從舊式王朝向現代國家的關鍵轉型提供了自己的解釋。

【東漢的崩潰:西北邊陲與帝國之緣邊】

謝偉傑著,劉子鈞譯,東方出版中心

本書以西北邊疆為重點,考察了從秦統一前到東漢時期西北邊疆的政治、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介紹了在東漢國家戰略的變遷與漢羌戰爭的過程中,東漢政權放棄對西北的統治,如何導致西北軍事力量崛起,並成為東漢滅亡的重要因素。

【福柯傳】

[英]戴維·梅西著,戰宇婷譯,啟真館|浙江大學出版社

從某種意義上說,福柯的生活也是法國知識分子的生活。戴維·梅西透過采訪福柯眾多的親朋師友,查閱福柯的各種作品文本,在掌握海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對福柯的生活和工作圖景進行了詳盡地勾勒,濃墨重彩地介紹了福柯繁復的學術生涯與政治活動,並梳理了他在不同時期的思想演變及代表作品。

【共塑:西方文化精神的演變】

趙林著,理想國|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武大哲學教授趙林「文明三部曲」終曲。作者將思想的演進置於歷史情境中,從歷史視野論述基督教與各個古文明文化之間的復雜聯系;追溯基督教信仰在中世紀的發展,敘說西方文化的現代轉型;從哲學角度論述歐洲啟蒙運動,展示理性精神如何開啟現代歷史行程。揭示西方文化精神內核,帶我們走進理性與信仰共同塑造的現代西方世界。

【劍橋世界暴力史(第三卷):公元1500—1800年】(全2冊)

[美]安樂博、[英]史超活·卡羅爾、[英]卡羅琳·多茲·彭諾克主編,陳新儒譯,甲骨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主要涵蓋了早期近代這一全球化發端的時期,公元1500—1800年,考察其間的暴力難題,需要首先解答人類社會組織及其互動的基本形式問題。暴力往往牽涉到許多重要議題,如社會禮儀、政治主權與政府權力的性質、征服與鎮壓的合法性、民眾抗議的可能性,以及民族與種族問題引發的動蕩等。

【解讀喬伊斯的藝術】

[美]約瑟夫·坎貝爾著,楊婭雯等譯,湛廬文化|華齡出版社

本書是坎貝爾關於喬伊斯文學研究的畢生成果結集。從【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到【尤利西斯】【芬尼根的守靈夜】,囊括喬伊斯意識流文學的三部代表作,坎貝爾從意象和人物神話原型的角度,將深度心理學、比較宗教、人類學和藝術史作為分析工具,全景式解讀喬伊斯的創作理念與脈絡,帶領讀者領略喬伊斯作品的精妙。

【看見鐘樓駝俠:一座大教堂的歷史與考古】

[法]丹尼·桑德隆著,鄭珊珊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座大教堂,半部法國史,法國索邦大學歷史學與考古學教授丹尼·桑德隆,重返鐘樓駝俠建造的歷史語境,追溯這座舉世聞名的法國古代建築的修建過程,以及歷史舞台上教會、信眾、王室等勢力的權力角逐。

【恐懼景觀】

[美]段義孚著,徐文寧譯,譯林出版社

本書深度探索了恐懼的空間以及這些景觀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以及歷史的長河中發生變化。在一系列跨越地域和文化的文章中,段義孚探討了恐懼在個人和社會中的不同表現形式以及恐懼景觀形成後灌輸給民眾的方式。他強調,人類的恐懼是一種常態,促使人類劃出安全區,但同時也是好奇心、成長和冒險背後的動力。

【弄假成真:近代上海醫藥廣告造假現象透視】

張仲民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本書以晚清上海報刊上的醫藥廣告造假現象為研究中心,重點圍繞近代的兩個著名假補藥燕窩糖精和艾羅補腦汁展開,註重討論報刊醫藥廣告的制作過程、敘述結構和修辭特色,醫藥廣告的讀者及消費者反應,醫藥廣告中的借名造假現象等,揭示商業勾連身體、種族、國家,建構近代中國消費文化、身體文化及政治文化的過程。

【錢三強往來書信集註】

葛能全、陳丹著,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本書收錄錢三強有關信件近300封,絕大多數為首次出版,信函往來物件包括小居禮夫婦、鮑威爾、梅貽琦、郭沫若等諸多科學界、文化界名人,不少信函見證了中國科技的發展。時光荏苒,世事更叠,歷經60年風霜洗禮,不曾改變的唯有老一輩科學家奮發圖強、鞠躬盡瘁的拳拳熱忱。

【人命如何定價?美國社會衡量生命價值的迷思與不公】

[美]霍華德·史蒂文·弗列特曼著,方宇譯,上海書店出版社

在現代人的理念中「人命無價」,但在現實社會,人們不得不承認「人命有價」。哥倫比亞大學頂尖統計學家霍華德·史蒂文·弗列特曼,深入美國社會各層面的人命定價案例,探析普通民眾如何被政府、經濟學家、法律、企業、醫療體系、保險公司等定下價格,並反思人命價格標簽背後的邏輯缺陷及由此引發的社會不公問題。

【小孩共和國:二戰遺孤的社會實驗】

[法]薩米埃爾·布雄、[法]馬蒂亞斯·加爾代、[法]馬蒂娜·呂沙著,馬雅、陳秋含譯,萬有重力 |廣東人民出版社

本書圍繞194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的特羅根「兒童村」領導人會議,重回這些「小孩共和國」的組織者、建設者曾經置身的歷史現場,追蹤他們的教育實驗經歷,揭示不同時期「小孩共和國」的親歷者各自不為人知的故事,充分展現身處歷史洪流中人與人、個體與社會的互動、包容與妥協。

【行走的歷史】

[法]安托尼·德·巴埃克著,周營譯,上海文化出版社

這是一本朗讀程式類行走歷史的文化隨筆,同時,也以行走這一活動為視角,記錄了人類發展的歷史。從朝聖之路到傳統商路和貨郎擔,從軍事要道到移牧通道,從巴黎街頭的閑逛到林間漫步,再到街頭遊行,行走無處不在。它早已融入了人類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層面,並作為一種獨特的行為,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展。

【幸存者們:進入21世紀的歐洲王室】

[英]皮特·康拉狄著,袁婕譯、校,鼓樓新悅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在歷經兩個世紀的紛亂和快速發展之後,歐洲大陸至今仍有10個國家保存了王室制度。政治體制演變至今,為何仍然容忍王室制度的存在?本書作者——奧斯卡影片【國王的演講】原著作者、英國著名王室問題研究專家皮特·康拉狄透過詳盡的研究和第一手資料,分析了歐洲王室的發展史與現代史。

【耶路撒冷女主人】

[英]凱瑟琳·潘戈尼斯著,姚軍譯,文化發展出版社

從權威到權力,女人如何勇於統治。在東方與西方的風暴眼中,在男人刀劍的縫隙中,她們建立了女性的統治。在耶路撒冷,這群被遺忘的女性統治者從無權無勢、傳宗接代的工具變成了錯綜復雜的行動者。她們開始統治國家,進行外交談判,做出軍事決定,也推動了建築和藝術的發展。

【治理貧困:法國的社會問題(1789—1848)】

[意]喬凡娜·普洛卡奇著,樂啟良譯,浙江大學出版社

貧困,在近代以前一直被認為是一個關乎個人道德和勞動能力的問題。但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人們對貧困問題的理解出現了重大的斷裂。本書依據翔實的史料,對這一時段中法國對現代社會中的貧困問題的診斷,以及提出的各種各樣的解決方案進行了梳理,找到了治理貧困的關鍵所在。

【中世紀感官文化史】

[美]李察·G.紐豪瑟著,錢文逸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理解感官對於理解中世紀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在這一時期的思想架構和文化時間的發展中,對諸感官的理論討論和實際運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從具體的都市或集市中的感官到醫學、科學乃至哲學中的感官,從作為社會地位象征的感官到用於學術分析中的感官,揭示了中世紀有關感官的多種解釋,並揭示了感官經驗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