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集字、集帖的盛事有過很多次,梁武帝蕭衍曾讓周興嗣編【千字文】,並從王羲之書法中選出對應的字進行匯集;唐代懷仁歷經二十余年,終於變成了行書經典【集王羲之聖教序】。整個唐代,除了【聖教序】,【十七帖】【興福寺碑】都算得上是經典集字碑帖了。
想必大家一定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它們雖然費時費力,但僅僅吸納王羲之一人的書跡,是不是略顯單一了。因此,在宋太宗趙光義主導下,中國最早的匯集各家墨跡的【淳化閣帖】「出爐」,這部叢帖共十卷,收錄了自上古至北宋初數千年的作品,甚至包括倉頡和大禹的作品。
遺憾的是,【淳化閣帖】雖然經典,但卻漏下了一位大書法家的作品,此人就是顏真卿。對於我們這些現代人來說,【淳化閣帖】這一遺憾是非常「致命」的,「亞聖」作品的缺失讓我們無法確保其權威性。
與它相比,另外一部叢帖則彌補了這一不足,它就是與【淳化閣帖】【汝帖】並稱的「中國三大叢帖」之一,也被譽為【淳化閣帖】「異母兄弟」的【絳帖】。【淳化閣帖】是北宋初官方修撰而成,而【絳帖】則是北宋中期憑私人能力組譯而成,約刻於1049年至1063年間。
它在【淳化閣帖】基礎上進行了增加,新加入了孔子、阮鹹、顏真卿、諸葛亮名作,並補充了衛夫人、王羲之(蘭亭序)、王獻之、張旭、懷素、李白、顏真卿、高閑、李建中等人的作品。【絳帖】摹刻者有潘師旦和潘正夫兩種說法,因後者是駙馬,故【絳帖】也有「潘駙馬帖」的美稱。
【絳帖】共計20卷,在分類上與【淳化閣帖】相似,第一卷為諸家古法帖,二至五卷為歷代名臣帖,第六、七卷為王羲之法帖卷,第八、九、十卷三卷為王獻之書。後十卷中,第一卷為宋代帝王卷,第二卷歷代帝王卷,第三、四、五、六卷為王羲之卷,七、八為歷代名臣卷,九為唐法帖,十為唐、宋其他人法帖。
【絳帖】修成後歷經波折,先是潘家分家,【絳帖】也被一分為二,後又「靖康之難」落入金人之手;幸運的是,明代收藏家馮銓對它進行了修訂會補,這也就是北京故宮現藏的【絳帖】二十卷本。
【絳帖】雖然是【淳化閣帖】的「升級版」,但也不是沒有缺點,比如它刪去了司馬攸、王劭、蕭子雲、智永、李邕等人書帖,因此也沒能做到「盡善盡美」。不過,將【絳帖】與【淳化閣帖】搭配使用,倒也能彌補二者的缺點。
自南宋以來,很多名家都曾以這兩部叢帖為啟蒙,其中不乏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等大名家,它們無愧於「中國書法瑰寶」之稱,值得我們好好鉆研、臨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