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卷六之五

2024-08-01文化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卷六的第五部份。下面我們來看原文:

【原文43】

其中格者,編、檢超授學士;進士殿試得及第;朝考廁一等,上者魁多士,下者入翰林;其書不工者,編檢罰俸,進士、庶吉士散為知縣。禦史,言官也,軍機,政府也,一以書課試,下至中書教習,皆試以楷法。

【今譯43】

其中書法合格的,編修、檢討會被越級授予學士職位;進士殿試能夠獲得及第;朝考排在上等的,上等中的佼佼者能成為狀元,下等的也能進入翰林;那些書法不工整的,編修、檢討會被罰俸祿,進士、庶吉士會被散派為知縣。禦史是負責進諫的官員,軍機處是政府的核心機構,也都用書法來考核,下至中書的教習,都要考試楷書的筆法。

【原文44】

內廷筆翰,南齋供之,而諸翰林時分其事,故詞館尤以書為專業。馬醫之子,茍能工書,雖目不通古今,可起徒步積資取尚、侍,耆老可大學士。

【今譯44】

內廷的筆墨之事,由南齋負責供應,而各位翰林分別承擔相關事務,所以翰林院尤其把書法當作專業。就連獸醫的兒子,如果能擅長書法,即便對古今之事一竅不通,也能夠從平民逐步積累資歷而獲取尚書、侍郎之職,年老時甚至能當上大學士。

【原文45】

昔之以書取司空公而詫為異聞者,今皆是也。茍不工書,雖有孔、墨之才,曾、史之德,不能階清顯,況敢問卿相!是故得者若升天,失者若墜地,失墜之由,皆以楷法。榮辱之所關,豈不重哉?此真學者所宜絕學捐書,自竭以致精也。

【今譯45】

過去因為書法好而被任命為司空公還被視為奇聞異事,如今卻比比皆是。如果不擅長書法,即便有孔子、墨子的才能,曾子、史魚的德行,也不能晉升到清貴顯要的職位,更不要說去謀求卿相之位了!所以得到的人如同升入天堂,失去的人仿佛墜入地獄,得失的原因,都在於楷書的筆法。這關系到榮辱,難道不重要嗎?因此真正的學者應該拋棄學問和書籍,竭盡全力來精通書法。

【原文46】

百餘年來,斯風大扇,童子之試,已系去取。於是負床之孫、披藝之子,獵纓捉袵,爭言書法,提筆伸紙,競講摺策。惜其昧於學古,徒取一二春風得意者,以為隨時,不知中朝大官,未嘗不老於文藝。歐、趙舊體,晉、魏新裁,所閱已多,豈無通識!何必陳陳相因,塗塗如附,而後得哉?

【今譯46】

一百多年來,這種風氣大為盛行,童子參加考試,書法已經關系到錄取與否。於是年幼的孫子、學習技藝的兒子,整理冠纓提起衣襟,爭相談論書法,拿起筆鋪開紙,競相講習奏折對策。可惜他們對於學習古人的學問很糊塗,只是選取一兩個春風得意的人作為榜樣,認為要順應時勢,卻不知道朝中的大官,沒有不是精通文藝的。歐陽詢、趙孟頫的舊體,晉、魏的新風格,他們所閱覽的已經很多,怎麽會沒有通識呢!何必要因襲舊制,盲目附和,然後才能成功呢?

【原文47】

俗間院體,間有高標,實則人數過多,不能盡棄,然見棄者固已多矣。惟考其結構,頗與古異,察其揩抹,更有時宜,雖導源古人,實別開體制。猶唐人絕律,原於古體而音韻迥異;宋人四六,出於駢儷而引綴絕殊。其配制均停,調和安協,修短保度,輕重中衡。

【今譯47】

民間的院體書法,偶爾有高水平的,但實際上人數太多,不能全部錄用,然而被淘汰的人本來就已經很多了。只要考察其結構,與古人有很大的不同,觀察其修改塗抹之處,更有適應當時的情況,雖然是源於古人,但實際上開創了獨特的體制。就像唐代的律詩絕句,源於古體詩但音韻完全不同;宋代的四六文,出自駢儷文但參照連綴截然不同。它的配置均勻平衡,協調和諧,長短適度,輕重平衡。

【原文48】

分行布白,縱橫合乎阡陌之經;引筆著墨,濃淡燦乎珠玉之彩。縮率更、魯公於分厘之間,運龍跳虎臥於格式之內,精能工巧,遏越前載。此一朝之絕詣,先士之化裁,晉、唐以來,無其倫比。班固有言:「蓋祿利之道然也。」於今用之,蔚為大國。雖卑無高論,聊舉所聞,窮壤新學,或有所助雲爾。

【今譯48】

分行布白,縱橫符合阡陌的規則;引筆著墨,濃淡如同珠玉的光彩。在分毫之間濃縮歐陽詢、顏真卿的筆法,在格式之內運用龍飛虎臥的氣勢,精巧能幹,工藝巧妙,超越了前人。這是本朝的絕佳造詣,先人的變化剪裁,晉、唐以來,沒有能與之相比的。班固曾說:「大概是追求功名利祿的途徑造成這樣的。」在如今被運用,蔚然成為大國。雖然卑下沒有高深的言論,姑且說說所聽到的,對於偏遠地區的新學者,或許會有所幫助吧。

【原文49】

今應制之書,約分二種:一曰大卷,應殿試者也;一曰白折,應朝考者也。試差大考,禦史、軍機、中書教習,皆用白折。歲科生員、單子試,則用薄紙卷,字似折而略大,則折派也。優拔朝考翰林散館,則用厚紙大卷,而字略小,則策派也。

【今譯49】

現今所規定應制作的書法作品,大概分為兩種:一種叫大卷,是參加殿試的人所寫的;一種叫白折,是參加朝考的人所寫的。試差、大考、禦史、軍機、中書教習等考試,都用白折。歲科生員、單子試,就用薄紙卷,字的形狀類似摺但略大一些,這是摺的流派。優拔朝考、翰林散館,則用厚紙大卷,而字略小一點,這是策的流派。

【原文50】

二者相較,折用為多,風尚時變,略與帖同。蓋以書取士,啟於乾隆之世。當斯時也,盛用吳興,間及清臣,未為多覲。

【今譯50】

這兩種相比較,用折的情況更多,流行的風尚會隨著時間變化,這和帖有些相似。透過書法來選拔人才,是從乾隆時代開始的。在那個時候,盛行學習趙孟頫(吳興)的,偶爾也有學習顏真卿(清臣)的,但不是很多。

【原文51】

嘉、道之間,以吳興較弱,兼重信本,故道光季世,郭蘭石、張翰風二家大盛於時。名流書體相似,其實郭、張二家方板緩弱,絕無劍戟森森之氣。彼於書道未窺堂戶,然而風流扇蕩,名重一時,蓋便於摺策之體也。

【今譯51】

嘉慶、道光年間,因為覺得趙孟頫的風格較弱,同時也重視歐陽詢,所以在道光末年,郭蘭石、張翰風兩家的書法大為興盛。當時的名流書法字型相似,實際上郭、張兩家的書法方正呆板、遲緩柔弱,完全沒有淩厲剛猛的氣勢。他們對於書法之道沒有深入的理解,然而卻聲名遠揚,是因為他們的書法便於寫摺策的體裁。

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卷六第五集就到這裏,請繼續收聽閱讀下一集。

如果本專輯對您有所幫助,歡迎轉發、分享,讓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對其他相關內容有興趣,希望聽到更多的書籍專輯,請留言告訴我,我會逐步進行制作釋出的,感謝您的閱讀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