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黃帝內經中所認識的生命規律是什麽

2024-06-16文化

【黃帝內經】把生命規律總結為五個字,那就是「生、長、壯、老、已」五個字,通俗一點說,也就是人的生命要經過出生、成長、壯盛、衰老和死亡5個階段,而且每個階段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由此可見,生命過程是一個生、長、壯、老、已的客觀過程,生、長、壯、老、已是生命的自然規律。

【黃帝內經】詳細闡述了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歷程和規律,特別是對人體衰老的變化過程、原因有較為詳細的論述,當然提出了延緩衰老的措施、方法。

下面從三個方面介紹【黃帝內經】的基本情況。

一、關於「治未病」

【黃帝內經】中明確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就很有意義。所謂「治未病」,就是采取預防或治療手段以防止疾病發生、發展。其中闡述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養生原則和大量方法,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調和陰陽,協調臟腑,疏通經絡,飲食有節,勞逸適度等方面。

二、關於【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相傳是黃帝所創作的,但後來人們一般認為此書並非一人所寫,而是由許多人增補而成的,只是托名黃帝所作而已。至於成書時間,應該是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而並非成於一時,所以也有人認為該書是定型於西漢時期。

【黃帝內經】中國醫學史上地位很高,有人把它概括為「三個第一」:它是中國第一部中醫學經典,是第一部養生學寶典,也是第一部生命百科全書。【黃帝內經】與【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一起被稱為「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居其首。。

【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分為「靈樞」「素問」兩大部份。該書提出了中醫學上的多種學說,比如「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癥」「診法」「論治」「養生學」「運氣學」等。因此,這本書被稱為「醫之始祖」。

中醫為什麽被人們稱為「岐黃之術」呢?其實,「岐黃之術」就來源於【黃帝內經】,「黃」指軒轅黃帝,「岐」是他的臣子岐伯。相傳黃帝常與岐伯、雷公等臣子探討醫學問題,皆記載於【黃帝內經】之中。全書共一百六十二篇,其主要內容就是記錄了黃帝與其臣子岐伯、伯高、少俞、雷公等的問答。當然,這是假托黃帝之名而寫成的。

三、【黃帝內經】摘錄

其中有關於人的血氣盛衰、從生到死的過程描述——

原文: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跑。二十歲,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快步走。三十歲五臟大定,肌肉堅固,故好慢步。四十歲,五臟六腑皆大盛已平定,故好坐。五十歲,肝氣始衰,目始不明。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隋,故好臥。七十歲,脾氣虛,皮膚枯。八十歲,肺氣衰,故言善誤。九十歲,臟腑經脈空虛。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

譯文:人到十歲的時候,五臟開始健全,血氣的執行也暢通,他的經氣在下部,所以喜歡蹦蹦跳跳;人到二十歲時,血氣開始旺盛,肌肉也正在發達,所以喜歡快走;人到三十歲時,五臟已經發育健全,肌肉堅固,血脈旺盛充滿,所以喜歡緩步行走;人到四十歲時,五臟六腑以及十二經脈,都很健全而且已經穩定下來,但腠理開始疏松,顏面的榮華開始衰落,也開始掉頭發,鬢發也開始花白,經氣執行平穩充足到不能再增加,難以動搖,所以喜歡坐;人到五十歲時,肝氣開始衰退,肝葉開始減薄,膽汁也開始減少,兩眼開始昏花;人到六十歲時,心氣開始衰弱,經常會出現憂愁悲傷之情,血氣執行不力而緩慢,所以喜歡躺臥;人到七十歲時,脾氣虛弱,皮膚幹枯;人到八十歲時,肺氣衰弱,魂不守舍,所以言語時常失誤;人到九十歲時,腎氣枯竭了,其他四臟的經脈也都空虛了;到了百歲時,五臟都已空虛,所藏的神氣都消失了,人就只留下了形骸而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