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談談「傅式形意拳」

2024-06-13文化

傅劍秋,原名傅長榮,號俠農,又號合山。清光緒五年生於直隸寧河曹莊村。幼失學,出為負販,隨父往返於燕趙之地。傅長榮少好武事,習少林拳於尚匯川。光緒二十九年,遇清宮侍衛申萬林,受形意拳,得其真傳,師賜字「劍秋」。於是,以「劍秋」名世五十余年。

1909年,傅劍秋再拜形意拳大師李存義為師,得列門墻。又從北京八卦掌大師劉鳳春,成為入室弟子。李存義首創中華武士會於天津,名動武林。劉鳳春,八卦掌之宗匠,德藝雙馨,人皆敬仰。傅劍秋天賦異稟,勤苦過人,由是武功大進。李存義又賜號「俠農」。

傅劍秋在家鄉創辦國術館,兼寧河中學武術教習,門徒有王寶昌、哈恩順、王乃發、楊義清、崔占國、呂文瑞、劉庭恩等。

1922年,傅劍秋三闖關東,勝「薛顛」於拳,敗俄國力士,挫日本浪人。張作霖聞其名,聘為東北軍武術教習,傳授張學良、張學成、韓光第等將官形意拳,兼充張作霖私人侍衛。皇姑屯事變後,知事不可為,遂歸隱。

1927年,受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李景林請托,傅劍秋徒步至武當山,拜謁全真龍門派第十五代道宗徐本善。徐道長言:武當山自古以來封閉,不與外界通,僅聞【形意拳術】由嶽飛創,槍化拳,深不可測,貧道僅聞其名,未見其形。傅劍秋請纓,願演示其技。於是演練五行拳、八式拳、連環拳等,盡展形意拳之精妙。

武當全真龍門派第十五代道宗徐本善道長

徐道總觀後贊曰:此拳果然名不虛傳。又稱傅劍秋受李景林之托,徒步武當,必是形意拳之翹楚,願賜教。傅劍秋謙遜回應,自謙為一介武夫,資質平庸,尚望徐道總海涵。其態度豪爽直率,言辭坦誠,盡顯其為人之磊落。

徐道長雖年高,然精神矍鑠,一出拳法,手眼身法步,無不精妙。每一招每一式,皆顯高手之風采。傅劍秋動作簡潔迅疾,無繁復花哨,然每一招每一式,皆發揮身體之極致,以傳統方式展現拳理之奧妙,其武學造詣可見一斑。

二人於紫霄宮激戰十余回合,難分高下,遂罷手。此戰既畢,二人相互欽佩,結為知己。徐道長贈以武當秘籍,傅劍秋則以形意拳譜回贈,成為武林中一段佳話。

傅劍秋一遊武當,於中華武術發展史上立下不朽之功。今所傳之「武當形意拳」,實乃傅劍秋所授。此事已由中國體育史學會會員黃新銘先生於八十年代親赴武當山考證,證實形意拳非張三豐所創,亦非源於武當。考察姬龍峰、戴龍邦、李洛能之生平,皆與武當山無涉。故武當派中之形意拳應始於1927年。此事已於1984年12月1日在中國體育報上公布。

1933年,傅劍秋攜子「傅少俠」南渡,充任江蘇保安部隊武術教官之職。其間,親授「形意拳」、「形意劈刀術」及「形意刺槍術」,其子傅少俠則協助父親從事教學工作。他們深知時間緊迫,為了盡快讓部隊全面掌握武術技能,傅劍秋與褚桂亭合編了一部【國術教範】。此書由項致莊題寫書名,此書已成為天津體育博物館的珍貴藏品,這也是形意拳術進入中國軍隊的重要見證。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保安隊官兵與日寇鏖戰數月,「形意刺槍術」與「形意劈刀術」於近身肉搏中效用顯著。

在江南傳拳之時,傅劍秋偶遇「楊式太極拳」傳人牛春明先生,兩人義結金蘭,交流技藝,為日後三拳合一之創立奠定基礎。

1944年,受寧大春、高童柏、範震遠等十人之邀,再赴無錫傳授拳法。至1946年,被任命為無錫國術研究會總教練。

1946年傅劍秋(前排左四)任

無錫國術研究會總教練師生合影

傅劍秋先生習武五十余載,其拳法源自河北,然自成一派,不與河北、山西及其他流派同流。其拳法以道家文化為基,巧妙融合道法與術數,如道無術不顯,術無道難存。兼采武學與傳統醫學之精、氣、神學,獨樹一幟。又汲取少林、形意、八卦、太極等諸派之精華,博采眾長,內外兼修,自成一家,名為「傅式形意拳」。

傅劍秋演習傅氏形意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