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解【論語】9.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024-05-10文化

9.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譯文】

孔子在四個方面做到了極致:不憑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

【解讀】

絕——極致,極點。

毋——不。

本章堪稱【論語】精華之一,這是孔子的方法論,即便是完全不認同儒家的「仁、義、理、智、信」,也不能否認「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先談談譯讀。

本章最有爭議的字眼有兩個:「絕」和「毋」,現在幾乎一邊倒的譯法為「絕——斷絕」,「毋——無」,諸多名家都是這種觀點,但我很不認同。

先說「毋」,譯為「不」或「無」,看似意思相近,其實還是有巨大的差別。「無」一般是陳述結果,表示一種絕對的沒有。「不」一般用在事前,表示一種警醒,並不代表絕對的結果。

看問題,做事情,我們只能警醒自己不要「意,必,固,我」,但沒人敢保證絕對沒有「意,必,固,我」。譯「毋」為「無」其實就是犯了「必」的毛病。

同樣我們也不能說孔子「斷絕」了「意,必,固,我」,這還是犯了「必」的毛病,畢竟聖人還是人,不是神。我們只能說孔子在「不意,不必,不固,不我」方面做到了極致(接近於斷絕)。

不能把「絕」譯為「斷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語法不對。如果「絕」代表有「斷絕」,那麽本章內容應該寫成:子絕四:意,必,固,我。(孔子斷絕了四個毛病:憑空揣測,絕對肯定,拘泥固執,自以為是。)否則語法不通。

下面談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具體含義。

毋意——不憑空揣測。這顯然指以事實為依據,用於對人或事或物的判斷。

毋必——不絕對肯定。「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裏仁篇】4.10)一切都在發展變化,合於「義」是做人做事的依據,一切無可無不可。

毋固——不拘泥固執。內心可以「篤信好學,守死善道」,但「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篇】8.13)「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篇】7.11)太拘泥於固執,「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子路篇】13.20)

毋我——不自以為是。「學如不及,猶鞏失之。」(【泰伯篇】8.1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述而篇】7.22)自己未知的東西太多了,自以為是是會犯錯誤的,當然,「過則勿憚改。」(【學而篇】1.8)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僅此八字,孔子就不愧為那個時代的偉大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