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京報讀書】周刊推出「舊書新知」版,致讀者——

2024-05-09文化

千古文脈一華章。古舊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歷史發展的見證、文脈傳承的銘印、文化傳播的使者。

為了 「讓舊書找到新知己,從舊書獲取新知識」 ,北京市發揮「文化人多、讀書人多、民間藏書多」的優勢,將繁榮舊書市場作為深化全民閱讀、服務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精心策劃組織「舊書新知」系列活動,構建市區兩級實體書店舊書交易網絡,打造報國寺、鐘鼓樓等常態化舊書展銷品牌,推動舊書市集走進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高等院校,指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村社居民提供舊書閱讀交換服務,以期越來越多的好書實作綠色共享、節約利用。

即日起,【京報讀書】周刊推出「舊書新知」版,采擷淘書、讀書、換書、藏書的故事,帶領讀者品味書香裏的古風雅韻、樸茂時華。

▶ 百家書話 | 一本竈台上的經典照耀我50年

1968年底,我大學畢業從北京分配到內蒙古臨河縣。按照當時的政策,剛來的大學生先要到農村勞動一年。我們四個北京、上海等地來的大學生睡在一條土炕上,白天出工勞動,收工後自己做飯,形同知青。有一天拉著風箱燒火時,在竈台上發現一本已經撕去封面、準備引火的舊書,是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修辭學有兩大分野。【修辭學發凡】是我新聞與文學寫作的共同起點,並曾經是我工作的指南。常念為經,常說為典。

▶ 書人書事 | 眼遇佳冊分外明

北京新街口「丁」字街,南北向的新街口北大街是它的一橫,東西向的西直門內大街是它的一豎,組成「不」字左邊這點是家新華書店,右邊這點是中國書店。買新書,買教輔,去的是路北。買老書,看版本,去的是路南。路南則積蓄久,品種多,保持著較強的吸重力。今日即使有了孔夫子舊書網,但對購書人來說握卷翻檢的感覺還是很重要的。而愛書人自有其好運,眼遇佳冊分外明,時有斬獲入囊中……

▶ 書裏書外 | 橫二條,我的瑯嬛福地

橫二條胡同,位於西單牌樓東側,南北向。上世紀80年代我上班的單位離橫二條很近,橫二條路西有家書店,當時我分不清「中國書店」與新華書店有啥不一樣。在這店見到了【語絲】影印本,定價五十元,超過我一個月的薪金,每次去都會翻翻,始終沒下決心買。不買的原因還有一個,我不喜歡【語絲】的開本大小不一,別人也許無所謂,我卻非常在乎。橫二條,成了我淘書的寶地,已經是二十年後的事情。

▶ 淘書偶記 | 老去的是時間

忽然想讀伏契克【絞刑架下的報告】,手頭沒有,在孔夫子舊書網上淘到一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年版,書價5元而已,運費6.5元。崇高的犧牲總是讓人肅然起敬。當家國有難、生民倒懸,有仁人誌士挺身而出、前仆後繼,是家國生民之幸。書由陳敬容譯,馮至校。馮至不必說,有名的大詩人、轉譯家。陳敬容也是有名的詩人,我在1980年代買過她的詩集【老去的是時間】,時隔多年,詩早已忘了,詩題依然印象深刻。確實,在偉大的作品和偉大的英雄傳奇面前,老去的是時間。

▶ 墨裏尋香 | 近期到這些書店看看,有驚喜

中國書店系列文化活動: 5月19日,琉璃廠店三層多功能廳,「舊書新知」系列講座,邀請蘇州大學柴德賡研究所首席專家柴念東與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孫文泱,共同解讀【柴德賡年譜】一書中的精彩內容。

北京報國寺古舊書市: 每周六日,10時至17時,常態化舉辦古舊書市,以書換花、以書換咖、以書換書活動。書市書籍種類豐富,中醫古籍、戲曲曲藝資料、經典連環畫、非遺文化古籍等特色精品匯聚。

▶ 書閣覽勝 | 清代醫學家王清任所著【醫林改錯】

【醫林改錯】是清代著名醫學家王清任的著作。王清任十分重視對人體臟腑的研究,他的醫學理論建立在人體解剖知識的基礎上。在長期的醫療實踐和對歷代有關醫書的研究中,王清任發現前人對人體結構和臟腑功能的認識有不確之處,於是寫成【醫林改錯】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