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不要為「有」而喜 ,不要為「無」而「悲」—【道德經】第十一章

2023-12-21文化

【道德經】第十一章講的的問題是「無」和「有」的辯證關系。無和有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旨在闡明「有」和「無」的對立統一關系。

老子透過車子、陶器、房子這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指出這幾樣東西都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體現它們自身價值的卻是無形的空間,也就是「無」。有和無的關系,就是「利」和「用」的關系。所謂「有無相生」,是就利和用關系而言,利和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有就有無,有「實」就有「虛」,在時間上沒有先後,在主次上也沒有本末。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希望自己擁有好多財富,哪怕是把全世界的財富都給你,你肯定也不嫌棄東西多。但是真的把財富給你多了,你也不會幸福。我們舉個例子,你要得到一個東西,那麽你就要付出一定的勞動,你得到的東西就是」有」.你失去的力量和精力就是「無」。「無」和「有」是同時存在的。你有了「有」就相應的失去了「無」。

有人會說,那我在路上撿了錢,是不是就沒失去「無」?其實也失去了,你撿也要花費力氣,再說了,你撿到錢,是不是也得去花掉呀?花掉也是要費時費力的呀!還有就是,丟錢的人或許正著急用和筆錢,你撿到了意味著他的失去,你給他帶來了苦惱,同時你的行為或許造成一個壞影響,造成人人為己,不顧他人,你也會受這種壞風氣的影響。所以你也失去了「無」。

有人說有了「有」失去了無,知道了,有了「無」怎麽會失去「有」呢?比如有人幻想天上掉下了金元寶,原本一貧如洗的人,卻存為如何利用這筆巨額意外之財而躺在床上苦思冥想。當別人都去辛苦打拼拼的時候,他卻躺在床上,沈浸在自己美麗的幻想裏,但日子一天天溜走之後,他依然躺在床上做著美夢,直到最後他餓成皮包骨,在臨死之前還在幻想山珍海味正在桌上。這個就是因為全想「無」而忽略了「有」的悲劇。有無對我們有啥啟示呢

其實是究竟該怎樣正確對待「有」和「無」呢?只有始終保持虛無的態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亂用,這樣才能達到「有」、「無」平衡的境界。這個境界是我們最快樂的,也是最平穩的。破壞了這個平衡,悲劇就來了。因為「有」和「無」是互相轉化的,只有保持虛無的心態和境界對待自己擁有的東西,才能真正地擁有它們。

以上只是我的個人理解,由於【道德經】知識太深奧,難免有疏漏和差池,有不同意見和建議,請大家批評指正。

【原文欣賞】

三十輻①,共一轂(gǔ)②,(三十條輻集中到一個榖上)

當其無,(有了榖中間的空間)

有車之用。(才有車的功用)

埏(yàn)埴(zhì)以為器③,(攪拌陶泥做器皿)

當其無,(中間的空間)

有器之用。(才有器皿的作用)

鑿戶牖(yǒu)以為室④,(造房子設門窗)

當其無⑤,(有了中間的空間)

有室之用。(才有了房間的用途)

故有之以為利,(有給人便利)

無之以為用。(無發揮了作用)

【註釋】

①輻:車輪上的直棍。

②轂(gǔ):車輪中心穿車軸的圓木。

③埏(shān)埴(zhí):埏,摶土:埴,陶土。

④牖(yǒu):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