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李白【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賞析

2024-02-21文化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入中京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裏長相隨。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吹西到長安陌。

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

我似浮雲殢吳越,君逢聖主遊丹闕。

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其實一共有兩首,只不過這兩首時間相差的有點遠,並不是組詩,最出名的那首,也就是「峨眉山月半輪秋」那首是第一首,是寫於詩仙二十四歲,初離家鄉之時。這時的詩人意氣風發,雖對故鄉有無限不舍,卻仍一往無前,去找尋機會,完成自己的夢想去了。

而這首【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的出現,卻已經是又過去三十四年之後了。此時的李白已經五十九歲,在那個時代已經可以算老邁了。此前的李白,因為政治方面的不成熟,在面對永王李璘的邀請時,錯判了永王的野心,讓自己卷入到皇位之爭中,也因此他差點因附逆罪被判極刑。後來終究有人搭救,只是改判流放夜郎。而更好的訊息也隨之傳來,當他走到白帝城附近時,唐肅宗的赦令傳來,李白可以回去了。他的【早發白帝城】就是寫於此時,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知道了背景,我們就更能體會到詩中傳來的極端喜悅與急於返回的急切。而他在寫這第二首時,是剛剛從前往夜郎的途中遇赦歸來,寄居於江夏(今湖北武昌),此時正有遇到個從自己趕來的僧人,老鄉見老鄉,自然有無限感慨。

我們一讀這首詩,應該就有一個感觸,此時的詩仙似乎詩仙已經老了,因為他在回憶,我們常說老年人才總願意回憶。詩歌一開頭他就展開對家鄉峨眉山月的追憶,而現在遇到老鄉,自己這位僧人老鄉要到長安去朝見天子,而自己只有羨慕的份。他能想象的到,自己的這個老鄉到長安後的無限風光。不知道李白此時是何心情,他一輩子以大鵬自比,現在這位老鄉馬上名震帝都,而自己卻不能,因為自己還沒如大鵬般高飛,所以他只有羨慕,只能祝福。

李白的詩歌中總喜歡寫道自己的歷史人物,大多數都是政治偶像,如魯仲連、酈食其、管仲、晏嬰等,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大濟蒼生」「拯救黎元」,身居高位,然後「功成身退」。然功不成,何以談身退,此時的李白是否已經失去了當年的意氣和鋒芒呢?詩中李白並沒有說他此刻的想法,但我們根據之後他的做法來分析,他想到李光弼處參軍,可見年老的李白仍然極度自信,不願輕言放棄。

而對於自己,可能他想說,等一等吧,我再努力一把,再試一試,或許有一天等到我的理想實作,「名滿帝都」,我也就可以「功成身退」,回到闊別多年的歸鄉,登山望月了,而現在還不能。可見,詩仙就是詩仙,雖理想受挫,年事已高,但他的自信卻並不有一分減少。只不知,當時他意識到沒有,真的,有時理想是那麽難實作,哪怕你真的是仙人。而他意識到這一日,也並不久,兩年後,李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終於知道,自己的理想此生無望了,他揮筆寫下了自己滿心的無奈和不甘: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余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 仲尼亡乎誰為出涕。」

詩仙歸去,不知道他的仙魂是否回到了他魂夢纏繞的故鄉,是否可以放下世俗的追逐,而只要快樂的登山玩月。從這一首詩中,我們能感受到,他必然是可以的,只是不知道他心中還會不會有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