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莊子奇思妙想(一百零八)

2024-06-28文化

莊子奇思妙想(一百零八)

秋水·河伯與北海神之三

(原創)河伯真會抓住機會啊!一個問題講完,下一個問題接上,中間不留空隙。河伯問:「萬物之內或者萬物之外,貴賤、大小如何知曉?」

北海神答:一、用「道眼」觀察,物無貴賤之分。二、用「物眼」觀察,萬物皆自貴而賤它物。三、用世俗的「俗眼」觀察,貴賤的決定權在他人。四、用「差別眼」觀察,萬物都可以說成是大的,同時也都可講說成小的。

為什麽會這樣認知?舉例說明:一是拿天地來說,天地在它物面前可能只是「稊米」(稗草的果實)。二是天地既然只是稊米,比天地更小的山丘便是毫末。這是用「差別眼」觀察的結果。

五、用「功效眼」觀察。每種物類,都有其獨特性,獨特性就是功效。若是說其無功效,其普遍性均為無功效。明白東西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卻是互相依存的,是功能、職分在起作用。

唐堯故居地

六、用「趨向眼」觀察。順著萬物的「物眼」,萬物的感知沒有一樣是不對的。反之,逆著萬物的「物眼」,萬物的感知沒有一樣是對的。堯和桀好比用「物眼」的治世方略,自認為貴、互責為非。但是,從中可以看出他們的誌向與操守。

曾經,故事一:堯、舜禪讓而稱帝;但是,燕王噲禪讓給相國子之(姬姓)。結果:差點燕國被滅了,燕王噲自己被殺、子之被砍成肉醬。

故事二:商湯、周武王用武力爭奪可以稱王;但是,春秋時期楚國白公勝(楚平王之孫,楚太子熊建之子),想用武力奪權,結果,史稱「白公之亂」,最後,自縊了事。

由此而知:爭奪與禪讓的禮制,堯和桀的言行,具有相對性、時宜性,如此所得的貴賤不屬於常態。

七、取法的「相對性」。一是「器物相對性」原理:粗木可以撞城門,但不可以去堵塞小電洞。二是「技能相對性」原理:青黑花紋如棋盤的騏驥、紫黑色的驊騮,兩種馬可以日行千裏,讓馬抓老鼠不如貓與黃鼠狼。三是「效能相對性」原理:貓頭鷹的眼睛夜裏可以捉跳蚤,可謂是明察秋毫;但是,白天連山丘都看不清楚。

唐堯故居地

所以,怎麽能只取事物的一面論事物呢?就治理而言,怎麽能只取治世的一面,忘記亂世一面的存在?

為什麽只有一面的認知?末明天理、末通人性。只知道人法天、忘記了人法地;或者法陰忘陽。這樣做實在行不通,明知道行不通,還要強做,不是蠢就是壞。帝王禪讓相異、三王繼承不同。其差別:合時宜為明義,逆時宜為篡奪。哎喲,河伯,你就別問了,你不會明白貴賤、大小的區別。

北海神講著講著,自己也頭大,不想講了。為什麽對於常人講不清楚?因為還包括朝代連續轉折性的因素、個人素質的因素、眼界的因素、起心動念的這些陰性因素;陽性因素是明面上可以觀察到的,湊在一起的,才成為興衰的華麗樂章。(原創)

【河伯與北海神之三】

何眼觀世萬象察?紅塵大戲賞心佳;

旋轉角度千眼事,一笑會心萬語啞。

甲辰年三月十四日

唐堯故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