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所謂修行,即過濾掉「區分」的表象

2023-12-12文化

不同,是永恒。無常,即日常。失衡,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底色。

這一切,都在說明著同一件事,就是有區分的、有區別的,才是天地本色。而區分,作為一種伴隨人類發展之秩序結構的必然產物和推動力,也成為了一種對不同群體的不同界定。

並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界定的方式和手段,變得越來越多元,甚至主流的那種界定就被隱藏了起來。

這也就是為什麽說,物質極大豐盛的現代社會,似乎類似不平等這樣的詞匯,好像不多見了,反而大家談論的,都變成了要怎樣才能買上那個大房子、那輛豪車。

也就是說,在現代社會,很多早期的群體界定標準,已經被對物的欲望給很大程度地消解了,或者湮沒了。

但是,人,作為結構中的人的內容,仍然沒有變。只是在更早的以前,結構的方式是基於資源的匱乏,因而某種「區分」就顯得格外顯眼。而在物質極大豐盛的時代,結構的本質沒變,但附著在結構上的表現形式,就變成了「物」的區分。

這個也被叫做「現代性陷阱」。

人的不同,在結構化以後,就進入了一系列被預設的軌域。因此,不同位置的人看到彼此,就會覺得自己,或者匱乏,或者優越,或者平庸。於是,在這種對比中,摻雜著各種情緒的評判就出現了。而這些,就構成了系統風氣。

01

被系統風氣捕獲的人,就陷入了憤世嫉俗。

說到底,憤世嫉俗,終究是一種基於對「區分」深著相的情緒,是障礙於表象的,是非理性的。因此,看到的區分越多,情緒就越多。

憤世嫉俗的情緒,在表征上,因大多表達的是某種有普世價值的情緒,比如偏向於不滿、不公平、不公正等,因此,是以某族群體的代言性質,來掩飾自己對所處結構位置的不滿的。

也正因為這種情緒具有某種程度的普世價值,因此,在某些特殊時期,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在結構穩定的時期,就成為了一種優越性匱乏者的牢騷,最終於己無益,於他者無益。因此,在結構穩定時期的憤世嫉俗,是成本巨大的。

為什麽?

之所以給定的前提是結構穩定,就是說,整個結構的框架路徑沒有問題,無論哪個層級的結構位置,基本能處於相對的平衡狀態。那麽,在這種情況下,憤世嫉俗的群體,一定不會大。也就意味著,沒有人會來理會這麽一小撮人的情緒。

但是,一旦整體結構框架的路徑出現問題,那麽,這種基於表象的「區分」,就越來越多,越來越大,一小撮人,就會變成一大群人。這個時候,這種情緒,就會泛濫成災。

前者,是基於對差距的個體性發泄,但不懂得差距是本質。區分和與之伴隨的差距,不到某種是失控的程度,是沒有人回應的。

後者,是基於差距的群體性抗議,但如果不介入對結構框架的本質認知,也仍然是群氓。

02

只有洞察到區分的本然,並在穩定結構中尋找「他者」路徑,才能獲得重構自己的力量。

個體的困頓,都是基於走在了別人給他預設的路徑之中。因為走的是別人精心設計過的路,那麽,路徑中能獲得什麽,也不過是別人的一念慈悲,或者一念邪惡。

但是,最為殘酷的事是,很多人卻只能走這條路,或者是不知不覺就按著指示牌,走了這條路。因此,這種路徑設計,就成為了人類所有系統結構都樂於參與的遊戲規則。

這種遊戲規則,也叫財富再分配。既然是再分配,就意味著有一波原始分配已經完成。

只是,原始分配的進行,都是有鐵和血的規則的。這個遊戲規則,不是誰都能介入的,也不是誰都能看見的。因此,原始分配,就會成為一種系統結構誕生時的先天基因,是附帶著某種使命的。

而再分配,就進入了在原始分配基礎上,對所有系統群體,進行路徑設計的環節。這個環節的成功與否,就決定了系統結構的運轉質素。路徑結構越多元、越暢通,那麽,系統結構運轉成效,一般就越高。

那麽,既然是結構中的路徑,就必然的存在著結構層次,有高,必有低;有先,必有後。於是,就一定存在著分配要素流轉的結構化結果。

通常的,在預設路徑的時候,就會有一些戰略取舍,決策先後等,因此,才有了農業與工業的關系論,城鎮化建設與鄉村建設的戰略等。

因此,路徑設計的結構化結果,實質上是一種在特定時期內對最大效益的偏好。

個體,如果看不到「區分」的底層邏輯,只纏結於各種表象的差距,就只能陷入到非理性的情緒之中。而要脫離這種情緒,就必須找到路徑的設計圖樣,從中尋找到適配自己的位置,或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把自己嵌進某個可能的空隙。這就叫入世。

而真正的入世,一定是和光同塵的。即不纏結表象的差距,不憤怒他人,不誇耀自己,洞悉結構的本然,於是,可進可退,建構起強大的「他者」路徑。

03

之所以說,過濾掉「區分」的表象,是為一種修行,本質是要在各種因差距而來的煩惱痛苦中,尋找其真諦。

因此,修行,修的是行,成的是心智和覺性。

如果入世,以修行的次第分,大概可以分為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苦行僧,就是以戒律壓心欲,是強迫自己不做妄想,不做世俗之紛爭。但是,仍然是困於世俗表象,其核心的區分表象,仍然是其強大的心魔。

第二重是羅漢,就是自得逍遙,是看透世俗肌理,介入了區分的結構化本質,亦得知個體與結構的機緣,不過一時的利害取舍。在「取」的範疇,便得益。在「舍」的範疇,便失意。

但是,取舍,不過世間造化,個體若不得其要領,便陷入魔障。因此,修到這一層,也就對世間萬相洞若燭照了,也即可得無掛礙。

第三重是佛,是覺性圓滿,又普度眾生。

佛的誕生,根源即在於看到太多人困於表象,入魔入障,因此,生出慈悲,甚至不惜以己渡人。

只是,一切的普渡,也仍然是覺性之一種,來去無痕,不住因住果。

於是,能夠過濾掉「區分」表象的人,已經屬於難能可貴,已經可自得逍遙。但是,一旦覺性成就,也就能渡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