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世界記憶遺產又更新!中國三項文獻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2024-05-10文化

5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在蒙古國傳來好訊息,由中國國家檔案局申報的「成都老茶館檔案」「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徽州千年宗姓檔案」三項檔案文獻,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世界記憶專案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遺產專案(世界遺產專案、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世界記憶專案)之一。

該專案於1992年發起,旨在喚起人們對世界範圍內瀕危、散失或正在遭受厄運的文獻遺產的關註。它致力於保護人類共同的、被記錄下來的記憶遺產,並促進世界對這種記憶遺產的獲取和認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希望透過建立【世界記憶名錄】、授予標識等方式,向人們宣傳這些存於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中的珍貴文獻遺產的重要性。同時透過國際合作,使用最佳技術手段,對這些文獻遺產實作有效保管和搶救,進而促進文獻遺產的廣泛套用。

同時,世界記憶專案還鼓勵建立地區和國家名錄。2008年,世界記憶專案亞太地區委員會建立的【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包括此次新入選的三項文獻檔案,中國已有17項文獻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成都老茶館檔案:研究中國茶的原始文獻

在新入選的三項文獻檔案中,兩項來自四川。據了解,這也是四川首次有文獻檔案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

「成都老茶館檔案」現存於成都市檔案館,這些檔案文獻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與文化特征,完整保存了中國茶館文化的成都樣本 。

「成都老茶館檔案」收錄了1903年到1949年期間成都市茶館相關的營業執照、茶館統計表、業務檔、印刷品等,共6345件,內容涵蓋老茶館日常經營、行業管理、多元功能、文化交流等,從一個側面見證了以成都為代表的中國近現代城市的發展歷程,是研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中華茶文化的原始文獻,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據史料記載,清末,成都街巷516條,茶館有454家,幾乎每條街巷都有茶館。飲茶,是成都人亙古不變的生活方式。

2023年1月,這組檔案文獻成功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它是研究以成都為代表的中國近現代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歷史發展的珍貴史料,見證了近現代中國歷史和中國城市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成都老茶館檔案」形成過程真實可靠,傳承有序,其價值已超過單純的經營史。其中記載著中國茶館文化的成都樣本,反映成都相容並蓄的人文精神,體現了茶館與城市的共生共融。

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活版印刷的活化石

四川另一項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的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印刷技藝世代相傳,為藏族文化的傳承作出了貢獻,被譽為「中國活版印刷的活化石」。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有一座古老的德格印經院。走進印經院,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木質經版。這些經版上刻著密密麻麻的藏文,是制作經卷的重要工具。

300年來,在古木、煙墨與酥油相雜的濃濃暗香中,德格印經院的一代代工匠,用精湛的技藝,將經文雕刻在木板上,再透過制墨造紙、印刷工藝等環節,將經文制作成冊。每一本經卷都是工匠們心血的結晶,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德格印經院院藏雕版」檔案,自1703年開始刊刻,至今完整保存著228814塊古印版,這些印版大部份使用藏文,也有早期雕刻的梵文雕版,內容不僅有佛教各派經典,還涉及天文、歷算、語言、歷史、醫學等學科著作。

這些雕版文字影像精確、雕刻工藝精美,綜合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宗教信仰、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是維系文化認同的重要紐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近年來,德格縣按照印經院傳統的維護經版工作要求,對館藏的古舊印版20萬余塊經版進行印刷、洗版、晾曬、供油維護工作,每年按計劃完成15000余塊經版的維護保養工作。

2006年,德格印經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德格印經院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藝作為中國雕版印刷技藝的子專案之一,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德格縣政協秘書長益西翁波表示:「此次入選,將進一步激發全縣幹部群眾對非遺保護及傳承的意識,推動雕刻技藝事業的蓬勃發展。」

徽州千年宗姓檔案:反映徽州宗姓文化形態

「徽州文書——徽州千年宗姓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這也是安徽省首個入選該名錄的專案,為徽學研究和徽文化傳承發展再添國際品牌。

徽州文書歷經千年,是研究傳承徽學及中國歷史文化的支撐性檔案資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徽州文書——徽州千年宗姓檔案,則記錄了家庭歷史傳承。

據介紹,徽州千年宗姓檔案共427部、2235冊,歷經宋、元、明、清、民國近千年歷史,是徽州(黃山)地區以宗姓文化為基礎,構建官府、氏族、鄉紳傳統社會基層治理的原始記錄,真實反映了地區的宗姓文化形態,並呈現了徽州氏姓、氏族長達千年、遍布世界各地的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過程。

徽州千年宗姓檔案不僅記載了家族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跡,還記載了與家族有關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與本家族相關的地方風俗習慣、名勝古跡、年節來歷等,具有難能可貴的史料價值,從而成為檔案學、歷史學和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重要研究物件。

據了解,黃山市將以此次入選為契機,加大徽州文書搶救保護和傳承發展力度,讓珍貴的記憶遺產在徽學傳承發展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發揮更大作用。

【連結】廣東僑批檔案也是「世界記憶」

2012年5月,福建僑批和廣東僑批組成的「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成功入選【世界記憶亞太地區名錄】,2013年6月,「僑批檔案」便被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僑批」是指海外華僑透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連帶家書或簡單附言的匯款和領取包裹的憑證,是一種信、匯合一的載體。潮汕方言中將「信」稱之為「批」,令「僑批」二字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廣為人知,五邑地區則把這種僑匯和書信的結合體稱為「銀信」。

這是華僑華人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獨特文化。從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70年代,僑批歷經150多年歷史。如華僑寄回家的第一封信往往是「平安批」,意在給家人報聲平安,同時會附上一點錢,代表著揾工(找工作)順利、不忘使命;而故土親人亦會寄出回信,叫「回批」。

「平安批」與「回批」一起,便構成一條完整的親情鏈。隨著出洋人數增多,待寄故土的僑批數量也在增加,這又促成了肩負著「跨境郵政」功能的僑批局的誕生。

「僑批是海內外華僑華人社會的百科全書,裏麪包括了社會史、經濟史、華僑史、文化史、國際關系史等內容。」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原理事長王煒中說,僑批涉及的內容大到國家、小到家庭,是可貴的研究資料,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具有不可替代性、原始性、唯一性。

據統計,目前中國僑批存量最多的是廣東和福建兩省,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超過16萬件。其中,廣東僑批銀信約15萬件,主要分布在潮汕、五邑和梅州客家地區,潮汕僑批數量約12萬件。

(羊城晚報·羊城派綜合央視新聞、四川線上、安徽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