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傳統收藏市場的高額變現吸引了眾多資本的關註,紛紛尋求在「互聯網+收藏」領域的機會。收藏品交易和金融也紛紛加入這一市場,試圖搶占先機。然而,先行者在嘗試後發現了一系列問題。收藏品交易與電商合作後,雖然表面上交易額線上上增長,但線下卻表現低迷,這主要是因為收藏品和收藏商品被混為一談。相比之下,收藏品金融顯得更加急功近利,將原本不完善、有漏洞的運作方式套用到互聯網金融模式中,結果引發了更多的質疑和批評。
在傳統收藏行業中,收藏品價格的定位主要由行業預設的操作規律決定,依賴於收藏機構、經紀人和評論家的商業運作。這種價格定位標準在行業內得到了投資者的認可。然而,當這種具有標簽性的價格定位標準套用於龐大的互聯網使用者群體時,往往會遭到排斥。普通大眾有自己的審美和投資需求,他們不會完全接受行業內的價值評估標準,而是更傾向於根據自己的心理價位來判斷。這導致了普通大眾認為一些收藏品價格過高,而選擇價格較低的藏品,促使電商進行價格競爭。同時,收藏行業內的人士則認為電商將收藏品降為了低端的商品,但在互聯網市場的誘惑下,他們不得不在網上銷售這些所謂的低端商品,同時在傳統拍賣會上繼續炒作高端收藏品的價格。
在傳統收藏行業中,畫廊、拍賣公司等機構扮演著主導角色,它們在與收藏家的合作中擁有決定權,包括是否與收藏家簽約以及是否接受收藏家的委托拍賣。相比之下,收藏家通常處於被動地位,因為他們往往無法繞過這些機構來出售自己的作品。特別是對於那些新興的、尚未成名但具有潛力的收藏家來說,他們很難得到收藏機構的關註和推廣,缺乏一個無門檻的平台來展示自己的才華。
由於缺乏一個既能被收藏行業接受又能被普通大眾認可的第三方收藏品價值鑒定評估標準,傳統收藏行業與互聯網的融合變得困難。這個問題的存在成為了「互聯網+收藏」發展的痛點。市場告訴我們,誰能看到這個痛點,誰就能抓住發展的機遇。
更多精彩書畫藏品,盡在舒雲軒抖音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