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孝悌: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底色

2023-12-08文化

【論語·學而】雲:「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仁乃儒家學說思想核心,而孝悌為其本,是中國文化之起點與基石。「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愛親之心與生俱來、深入骨血、如影隨形,孝悌之道取法於天地,普適於寰宇。「仁者愛人」,以愛其父母兄弟姐妹起始,延伸至親朋好友、鄰裏鄉親、自然萬物,最終達至「泛愛眾而親仁」之境界。孝悌之道是千百年來中國人修養心性、為人立身之道,是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整肅社會秩序的經世治國之道,是每個人都應尊崇、力行的高尚價值理念。

(一)

孟子言:「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悌之道起源於堯舜。

追溯到殷商甲骨文,「孝」字的形態 可做二解:一則像一人將頭插入谷物。人類進入農業文明初期,以將谷物置於頭頂的方式,慶祝豐收,感恩上天饋贈。二則像一人身背長發老者前行,人老而行難步艱,尤其在以步行為主要交通方式的先古,年少者負年老者為其代步,是以為「孝」。後者之義可從甲骨文「老」字的形態 推演而來,「老」字形如一位長發老者手拄拐杖,將拐杖替換為「子」的形象,便成了「孝」字的模樣,金文中「孝」字形態

更加形象地展現出「老倚子」的樣貌,從漢字的字形演變可知中華民族對孝的逐步認知和漸趨認同。「孝」不僅是一種身體的繼力和血脈的延續,更是一種精神的賡續和文化的傳承。【爾雅·釋訓】認為「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將孝解釋為「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是子女善於侍奉父母,承繼長輩之意,表明了家庭倫常中子女在處理與父母關系中應有的行為操守和道德規範。

「弟」字在甲骨文中的形態

如「纏繩於戈」,即用繩子漸次纏繞在戈戟的木柄上,呈現出上下高低的次序。【說文解字】中本來沒有收錄悌字,宋代徐鉉校訂時補充了402個字,將悌納入其中,解釋為「悌,善兄弟也。從心,弟聲」。「弟,韋束之次弟也。從古字之象。凡弟之屬皆從弟。」可見「弟」有次第、依次之意,又引申為弟弟,是對家庭中後生男子的稱呼,後來「弟」通「悌」,朱熹言「善事兄長為弟」,就有了對兄長恭敬的意思,成為一種家庭倫常的秩序彰顯。

(二)

孝悌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形成於孔孟時期。孔子提出了孝悌思想,孟子對其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孟子認為,「悌」的內涵當中的「敬兄」就是「敬長」,他所說的「長」是廣義上的「長者」,不僅僅指兄長。朱熹在繼承孔孟「孝悌」觀的基礎上,結合時代背景,提出孝悌的含義是「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弟」。這個解釋後來被廣為認可,成為對傳統孝悌內涵的一種標準註釋。

【孝經】有雲:「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在日常生活的倫理建構中,親人之間的情感飽含著豐沛的能量。孝悌是縱貫天地人,祖先、父輩、兄長、己身、子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縱向鏈條,也是中國一切人際與社會關系得以形成的精神基礎,對中國的哲學、倫理、政治、法律等方面均有重要影響。儒家的孝悌,自父母起,由縱向的血緣關系向上推,可及祖輩和祖先,向下推可及子孫萬代;橫向推而廣之可及夫妻、宗族、師友、眾人等;如果以德為中心而推廣,便由敬親而敬賢,由祀親而祀賢,由愛親而愛老,由尊親而尊君,於是孝悌便成為立德立仁、立言立功的根本。

曾子提出「以孝治國」,在【大戴禮記·曾子立孝】中言道:「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悌,可謂知終矣。」到了漢朝,漢武帝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以孝治天下,舉孝廉、獎孝悌,造就了一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孝悌家庭,進而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精神凝聚,至此,孝悌成為歷代統治者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所推崇的重要理念。唐代,儒家學說形成了以【九經正義】為代表的盛大氣象,孝悌之道也透過「令天下家藏一本」【孝經註】的方式深入人心,成為社會的普遍倫理道德。明太祖朱元璋選擇儒家孝悌之道作為維系社會穩定、促進家族和諧的道德力量,普及【孝經】,強調「孝親忠君」,借以重樹「忠孝」的社會風尚和士君子人格。清朝康熙年間明確將「敦孝弟」列入【聖諭十六條】之中並居其首位,雍正年間恢復科舉考試以【孝經】為題目的傳統,這些勸忠勉孝的措施使入關後的滿人迅速中文化並逐漸融入漢文化之中。

(三)

孝悌文化源遠流長,是儒家「仁」德的邏輯起點,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道德倫常的文化基礎。

在情感社會學看來,人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會紐帶和建構復雜社會結構時對情感的依賴。情感是將人們聯系在一起的黏合劑。孝悌思想正是中國古人運用情感的復雜向度,對生命體驗與價值判斷的深刻傳達。「養父母」是家庭倫理道德的基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孝悌之道所強調的人倫親情,也是處理親子、朋輩關系的行為操守和道德規範。

孝悌之道把培養人的德性、凈化社會風氣、提高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作為首要功能,同時對老人的安頓、對幼兒的規訓也是孝悌現實功能的發揮。因此,批判性地繼承和弘揚孝悌之道,對提高國民的道德素質、維護家庭敦和、建立和諧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穩定與發展都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