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高手修煉第一關,會看高古玉料之「熟」!

2024-06-17文化

接上文,我們說要會看館藏,第一步是會認料子。

不是去搞明白究竟用的啥料,而是透過大量上眼上手,熟悉高古玉的料質感,為何如此?

經過幾千年地下埋藏,入土時候的料質感與出土時候的樣子,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就是熟。我們說高古玉鑒定七字箴言的第一條,就是玉料要老熟。

這個熟字,看起來似乎簡單,其實不同玉材、不同時期、不同坑口,給我們的熟感,差距很大。

比如紅山河磨料的熟,與商周地方料的熟,再與漢代和田籽料的熟,不一樣。

但不論如何,老熟感是一定要有的,一是玉質內部的疏松感,尤其對年份比較久遠的地方料,格外容易出現這種「糠」的狀態。

二是膠凍感。戰漢時期的新疆和田玉,常會出現膠凍感,如同果凍,充水感、透光度都增加。這是料子的區別加上時間產生的視覺效果,格外漂亮。

如何學習高古玉的熟,還是那句話,看館藏,這是不變的真理。

鑒定是眼學,這種千年的料質熟透感,如果不大量看館藏出土器物的樣子,我們如何形成自己的認知?

難道聽聽專家的觀點,就會看了嗎?

完全不是。

而且古玉老熟與皮殼老化也有一定的關系。

一般來說,料子越差,皮殼越滄桑。

料子越好,皮殼相對更幹凈,但是包裹更明顯。

這也是高古玉復雜的地方。

很多朋友學了幾年,好不容易搞明白了祭坑玉器的皮殼,結果他們把這種皮殼狀態作為了真品古玉的標準,以為所有高古玉都應該是這樣的皮殼。

這是完全不對的,祭坑本身料子就差,加上打磨不夠精細,往往皮殼老化特別明顯。

但是高古玉精品,尤其精料精工的,後期打磨拋光非常到位,可能會成為幹幹凈凈的皮殼,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器如新。

但是能看懂這類東西的人,確實少很多。

今天就聊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