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戍守邊疆的學術力量

2024-10-12文化

衛國戍邊,自古以來都是文人士子筆下家國情懷的價值追求,班超、高適、岑參、王維、王之渙、王昌齡等主動請纓奔赴邊疆的故事,遍布史書,影響了一代代讀書人。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

如今,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們繼承和發揚了為國忠誠擔當精神和衛國戍邊情懷,步入田野,紮根疆土,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區域安全,為推動邊疆民族地區文化傳承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新時代穩邊固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堅實理論支撐,書寫了新時代學術戍邊的新華章。

2024年8月底,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文化傳播中心攝制組走進新疆喀什市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等地,真實記錄「學術戍邊」的溫情故事。

文化的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

在海拔4000米的帕米爾高原深處,有一個神秘的走廊——瓦罕走廊,古代的商人駝隊頻繁往來於此,帶來了空前繁榮的貿易,它在歷史上被贊譽為「東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在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瓦罕走廊山口,豎立了玄奘、求法高僧法顯和傳法高僧安世高三塊經行石碑,遊人到此,必打卡留念。碑身周圍那些由過往行人自發壘起的「瑪尼堆」,承載著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願。

新疆喀什地區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瓦罕走廊山口右側豎立的三塊經行石碑

「大唐高僧玄奘經行處」石碑

碑刻,不僅是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代表著共同的歷史記憶,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當年的立碑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巫新華研究員談到這些碑,總是無比驕傲:「這是在明確宣示國家主權之同時,確立中國國家自古以來的文化主權標誌物!是第一次學術機構在世界歷史上久負盛名的走廊留下了中國文化的標記!」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長遠和根本之策。

從吐魯番額敏和卓協助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到南疆各族民眾配合清軍擒獲張格爾,從塔吉克族英雄庫爾察克誓死抵抗浩罕汗國入侵,到各族軍民狠狠打擊阿古柏侵略軍……在歷史發展中,新疆各族人民齊心協力抵禦外侮、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很好地詮釋了中華民族所秉持的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談到這些,巫新華說:「深層次來講,這是源於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基於中華民族最本能的精神渴望與需求。」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天下觀念,是中華文明區別於其他文明的顯著文化特征,「中華文化認同,超越了地域、鄉土、血緣世襲、宗教信仰,尤其是遭遇外部危機的時候,這種文化認同,會爆發強大的凝聚力。」

文化潤疆 潤物無聲

8月底的喀什博物館裏,觀者如雲,人潮湧動,珍貴的多民族語言簡牘文書、精致的絲綢毛紡織品、極具異域特色的彩繪陶器……一件件絲路瑰寶無聲講述著多元一體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民族之美和文化之美。

「這是明約路石碑,碑文中記載了劉錦棠率領清軍將士們以及原生的各族百姓,一起消滅了阿古柏侵略勢力的歷史,實證了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各族人民始終團結一心,為維護國家主權統一而鬥爭的歷史史實。」「這件北朝三耳壓花陶罐,紋樣繁復而精美,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體現,月形冠飾具有祆教的特征,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喀什多元文化薈萃、多種宗教融合的歷史。」「這件宋代飾緙絲邊緣絹棉袍,前襟、領口、袖口和下擺邊緣鑲嵌緙絲花帶,能明顯看出原料和工藝來自於中原地區」「這是唐佛傳故事圖……」講解員將考古實物、歷史故事以及現實意義相結合,深入淺出地闡述著新疆的歷史變遷,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浸潤觀眾的心田。

在喀什博物館訪談

透過展覽,觀眾宛如漫步於喀什歷史的長河之畔,那歷史脈絡的圖景在眼前逐漸清晰;又似踏入文化的瑰麗寶庫,對喀什多元薈萃的文化有了系統且深刻的認知,更能於其中深切體悟到新疆各族人民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幸福生活在喀什大地,和諧安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艾力江·艾沙作為喀什博物館的專家顧問,多次參與博物館展陳的評議,並指導當地文物普查和考古發掘工作。同時,他還主持發掘了喀什汗諾依遺址。其中矗立在遺址周邊的兩座佛塔——托普梯木佛塔與莫爾佛塔,實證漢晉時期疏勒地區佛教盛行,為佛教在西域早期傳播和本土化歷程提供了重要線索。這些歷史遺址昭示著新疆歷來是多種宗教並存地區,一教或兩教為主、多教並存是新疆宗教格局的歷史特點,交融共存是新疆宗教關系的主流。

站在汗諾依古城的大地上,仿佛每個人都能穿越光陰,「伽藍數百所,僧徒萬余人。」唐代高僧玄奘描繪的疏勒(今喀什一帶),盛景杳然,留給世人無限遐想。

和艾力江·艾沙在汗諾依古城遺址訪談

做不怕艱苦 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忠誠衛士

所謂「戍邊」,戍就是險,邊就是遠。既險又遠的地方,怎能不苦?怎能不累?

在南疆問路,當地人說「不遠」,那就是200公裏以內。「地廣人稀」是在新疆開車永恒的主題。行車途中,只見車轍印,不見其蹤影,儼然一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的壯烈畫面。拍攝組從喀什市區出發驅車到瓦罕走廊,一路十個小時,有些道路因泥石流,只能半幅通行,我們看到車的一側是高山上落下的巨石,另一側又是湍急的河流,我們心提到嗓子眼,而同行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許建英一臉淡定。

「這些沒事,放心吧,我之前經常遇到泥石流,這個都算是比較‘溫柔’的。」看到我們驚訝的表情,他繼續說道,「我們還遇到過沙塵暴,還有好幾次,開車迷路在戈壁灘,沒有訊號,聯系不上,當時新疆的朋友找不到我們都準備報警了……」

在這裏,奉獻不是豪言壯語,而是他們的工作寫照。危險叢生不是偶然用的詞匯,而是他們的生活常態。一次次與意外和危險的正面較量,反而讓他們的內心更加堅定。

路途中遇到的泥石流

一段時間以來,西方一些人打著學術自由的幌子,兜售諸如「內亞史觀」「新清史觀」「征服王朝論」等錯誤史觀,企圖否認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歷史事實,蓄意制造「漢—非漢」「南—北」「中原—邊疆」對立,意圖割裂中國歷史。這些學說又被形形色色的反華勢力、分裂勢力利用,妄圖作為肢解現代中國邊疆的理論依據。

「這些我們必須要堅決還擊!發出歷史正聲!這是我們的使命和責任!」許建英說到:「我們就反極端主義、反分裂、反暴恐等理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用詳實的史料、豐富的數據、可靠的資料、擲地有聲的態度,推出了【新疆反分裂鬥爭史】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學術成果,旗幟鮮明地在學術領域和‘雙泛主義’、‘東突’分裂主義作鬥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和支持!」

當你凝望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望你。

我們了解到,我們的學者在做反恐研究的同時,也被境外敵對勢力所關註,但是他們沒有退縮,他們都是捍衛真理的衛士!

致敬最可愛的人

在很多人眼裏,新疆是「詩和遠方」,在這裏他們或低吟淺唱高山雪峰的巍峨壯麗;或感慨大漠戈壁的遼闊胸懷;或肅然起敬國門口岸的莊嚴神聖……然而,只有紮根於此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辛酸與艱辛。

「你們看看,這是院裏給我們剛建起的活動板房,多好,將來這裏還會建工作室,還有這裏……」在汗諾依考古工地,艾力江興奮地跟我們比劃著:「在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困擾我們十幾年的用水用電難和住宿問題都得到完美解決,水箱變水管,高壓線取代了發電機,為我們今後考古遺址的發掘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和充實的後勤保障……哈哈哈……」

他那少數民族同胞獨有的粗獷笑聲,仿佛一剎那治愈了汗諾依古城千年的孤寂與滄桑。

新疆喀什地區汗諾依遺址新(左)舊(右)考古工作板房對比

「你們可以拍拍我們這技工下班,他們各自騎三輪車組成的車隊非常壯觀。嘟嘟嘟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郭物總是能用自己的幽默感染我們,在他主持發掘的北庭故城遺址,我們從中午一直聊到了晚上11點。坐在夯土堆旁,大家都有種時空交疊的錯覺,同此北庭,共此明月,腳下的泥土埋藏了岑參曾經送別武判官時的風雪,殘缺的城壁倔強地述說著漢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繁華。

我們在北庭故城遺址內「驅車」拍攝

「我們涉及的學術問題,都和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緊密聯系。關系到邊疆地區的社會穩定、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關系到民族團結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關系到和周邊國家甚至全球各國的關系,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息息相關。」郭物給新進考古隊的同事講話,充滿使命感和自豪感!

「在新疆做考古我們有一個深切的體會,那就是學術要服務於國家主權和新疆多元社會文化構建的需要。就我個人認識而言,考古學術工作服務於國家需要,實際上已經是現在我們國家迫切的要求。」這是巫新華研究員與我們道別時發的語音留言。他們的話,讓我們明白了他們在這裏的意義。

只有走近邊疆,才能真正讀懂學術戍邊人;唯有走近學術戍邊人,更能感悟家國情懷。

「在茫茫的人海裏,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裏,我是哪一朵……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

最後一天從北庭故城回烏魯木齊的車上放出這首歌,我們哭了,雖然這只是我們這些天坐車時間最短的一段路程,才3個小時,但感覺我們經歷了地球的春夏秋冬。一路走來,我們擔心自己的鏡頭太過局限,不能全面展現他們的奮鬥瞬間;也擔心我們的語言太過蒼白,無法準確表達這份赤誠戍邊的學術信念。但這首歌似乎告訴我們,真正的學術戍邊者,高山仰止、大愛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