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夜航船】解析—卷一·天文部·時令(三)—十二支(3)

2024-06-11文化

⑥辰曰執徐: 辰,震也,伸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萬物經震動而長。

【說文解字】:「辰,震也。三月,陽氣動,雷電振,民農時也。物皆生,從乙、匕,象芒達;廠,聲也。辰,房星,天時也。從二,二,古文「上」字。凡辰之屬皆從辰。」

【律書】曰:「辰者,言萬物之蜄也。」

【律歷誌】曰:「振美於辰。」

【釋名】曰:「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也。」季春之月,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二月,雷發聲,始電。至三月而大振動。

【豳風】曰:「四之日舉止。」故曰「民農時」。

辰字的演變

辰,象形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圖1)所像不明,對於中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圖2)和晚期甲骨文中的「辰」字(圖3),

有人認為是手持蛤蜊制的農具蚌鐮形,實則應是用手挖出藏在地下的軀體蜷曲而有環節襞紋的蠐螬、豆蟲一類的農田害蟲。

其上部是象征地表的短橫,整個字就像蟄蟲在驚蟄時蘇醒後蠢蠢欲動的樣子。

「辰」字的本義是「蟄蟲在驚蟄時蘇醒後蠢蠢欲動的樣子」,引申指「震動」;

【晉書·樂誌上】:「辰者,震也,謂時物盡震動而長也。」

劉熙【釋名】:「辰,伸也。」

又引申指「日、月、星的總稱」,統稱星辰;

【左傳·昭公十七年】:「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

可以特指「北辰(即北極星)」和泛指「眾星」;

顏延之【應詔宴曲水作詩】:「帝體麗明,儀辰作貳。」

又可以特指「二十八宿之一的心宿」;

【左傳·昭公元年】:「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

也引申指「日、月的交會點,即農歷一年十二個月的月朔時太陽所在的位置」;

【尚書·胤征】:「辰弗集於房。」

還可指「時間,日子」。

【儀禮·士冠禮】:「吉月令辰,乃申爾服。」

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五位,與天幹搭配來紀年、月、日、時」;

【晉書·樂誌上】:「三月之辰名為卯,卯者茂也,言陽氣生而孳茂也。」

白居易 【卯飲】:「卯飲一杯眠一覺,世間何事不悠悠。」

也指「十二生肖中的‘龍’」、「五行中的‘陽土’」;

王充【論衡·言毒】:「辰為龍,巳為蛇。」

辰龍

執徐(zhí xú): 歲陰名,十二支中「辰」的別稱,用以紀年。

【爾雅·釋天】:「(太歲)在辰曰執徐。」陸德明釋文引李巡雲:「執,蟄也。徐,舒也。言蟄物皆敷舒而出,故曰執徐也。」

【漢書·禮樂誌二】:「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

明·唐順之【雁訓】:「執徐之歲,有雁集於顧舍人第, 舍人筮之得【小過】焉。」

⑦巳曰大荒落: 巳,起也,陽氣畢布已矣,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陽氣盛之盡,萬物盛於巳。

【說文解字】:「巳,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凡巳之屬皆從巳。」

【律書】曰:「巳者,言萬物之巳盡也。」

【律歷誌】曰:「巳盛於巳。」

【淮南·天文訓】曰:「巳則生巳定也。」

巳字的演變

巳,讀作sì或yǐ,最早見於甲骨文,象形字。

甲骨文中的「巳」字有兩種字形,其第一種甲骨文字形(圖1)是嬰兒形狀,演變出其第一種金文字形(圖3),與其像尚未成形嬰兒的第二種甲骨文字形(圖2)演變出其第二種金文字形(圖4);

由此演變出戰國文字中的「巳」字(圖5)和小篆中的「巳」字(圖6),其小篆字形經過隸書字形(圖7)後楷書寫作「巳」。

在字義上,「巳」字的本義是「胎兒」,也可能是「一種求子之祭,今作‘祀’」,引申指「後嗣」;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頤部】:「孺子為兒,繈褓為子,方生順出為嬰,未出生在腹為巳。」

【周易·損卦】:「巳事遄往,無咎;酌損之。」

顧野王【玉篇】:「巳,嗣也。」

後借作「十二地支的第六位,與天幹搭配來紀年、月、日、時」,還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蛇’」和「終止」等。

司馬遷【史記·律書】:「四月也……其於十二子為巳。」

【左傳·隱公五年】:「冬十二月辛巳,臧僖伯卒。」

【水滸傳·第二十三回】:「可教往來客人,結夥成隊,於巳、午、未三個時辰過岡。」

王充【論衡·物勢】:「巳,火也,其禽蛇也。」

劉熙【釋名·釋天】:「巳,已也。」

巳蛇

「巳」還是「上巳節」的省稱。

關於上巳(古人定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上巳」,曹魏時固定三月三日為上巳)節的起源,目前主要是認為起於水濱祓禊(fúxì,中國漢族民俗,每年於春季上巳日在水邊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之俗。

上巳節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論語·先進】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是關於上巳節的最早記錄。

上巳節

陸機【三月三日】:元吉隆初巳,濯穢遊黃河。

大荒落(dà huāng luò): 亦作「大荒駱」、「大芒落 」、「大芒駱 」。歲陰名,十二支中「巳」的別稱,用以紀年。

【爾雅·釋天】:「(太歲 )在巳曰大荒落。」太歲執行到地支「巳」的方位,這一年稱大荒落。

【史記·天官書】:「大荒駱歲:歲陰在巳,星居戌。」

【史記·歷書】「強梧大荒落四年」 唐·司馬貞索隱:「強梧,丁也。大芒駱,巳也。」

隋·姚察曰:「言萬物皆熾盛而大出,霍然落之,故雲荒落也。」

⑧午曰敦牂: 午,仵也,陰陽交,故曰午,萬物豐滿長大,陰陽交相愕而仵,陽氣充盛,陰氣開始萌生。

【說文解字】:「午,啎也。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屬皆從午。」

【律書】曰:「午者,陰陽交,故曰‘午’。」

【律歷誌】曰:「咢(è)布於午。」

【天文訓曰】:「午,仵也,陰氣從下上,與陽相仵逆也。」

【廣雅·釋言】:「午,仵也。」按:仵,即「啎(wǔ)」字。四月純陽,五月一陰屰陽,冒地而出,故制字以象其形。古者,橫直互動謂之午,義之引申也。

【儀禮】:「度而午。」註雲:「一縱一橫曰午。」

午字的演變

午,象形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午」字(圖1、圖2)像舂米的木杵,是「杵」的初文。

金文中的「午」字(圖3、圖4)在其甲骨文字形的基礎上有所訛變,小篆中的「午」字(圖5)則整齊化,經過隸書字形(圖6)後楷書寫作「午」。

在字義上,「午」字的本義是「舂杵」,引申指「抵觸,違逆」;

【禮記·哀公問】:「午其眾以伐有道。」

借作「五」指「縱橫相交」;

【儀禮·大射】:「若丹若墨,度尺而午。」

又借作「十二地支的第七位,與天幹搭配來紀年、月、日、時」;

班固【漢書·律歷誌】:「蕤賓……位於午,在五月。」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庚午之日,日始有謫。」

孫綽【遊天台山賦】:「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

還可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馬’」。

王充【論衡·物勢】:「午……其禽,馬也

午馬

敦牂(dūn zāng): 歲陰名,十二支中「午」的別稱,用以紀年。

【爾雅·釋天】:「(太歲)在午曰敦牂。」意為是年萬物盛壯。

【占經】:「言萬物皆茂壯,猗那其枝,故曰敦牂。」

【史記·歷書】:「商橫敦牂 後元元年。」

【爾雅】:「敦,盛也。牂,壯也。言萬物盛壯也。」

⑨未曰協洽: 未:眛也,日中則昃,陽向幽也。未,味也,萬物皆成,果實成熟而有滋味也。

【說文解字】:「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凡未之屬皆從未。」

【律書】曰:「未者,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淮南·天文訓】曰:「未者,昧也。」

【律歷誌】曰:「昧薆(ài,隱蔽)於未。」

【釋名】曰:「未,昧也。日中則昃,向幽昧也。」

【廣雅·釋言】曰:「未,味也。」

未字的演變

未,象形字,最早見於甲骨文。

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未」字(圖A)像樹木枝葉重疊繁茂的形狀,

一說是翹曲而生的古代一種樹冠枝條向上翹曲而生的樹木,枝葉都帶鹹味,是「味」的本字;一說與「木」是同一字;一說是「蔚」的初文。

金文中的「未」字(圖B)與其甲骨文字形大體相同,小篆中的「未」字(圖C)則整齊化而字形變化不大,經過隸書字形(圖D)後楷書寫作「未」(圖E)。

在字義上,「未」字的本義是「古代的一種樹木」或「繁茂」,借以表示「滋味」;

司馬遷 【史記·律書】:「未者,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又引申指「十二地支的第八位,與天幹搭配來紀年、月、日、時」;

【晉書·樂誌上】:「六月之辰謂之未。」

【春秋·文公十六年】:「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

【淮南子·天文訓】:「牽牛出以辰、戌,入以醜、未。」

也代指「十二生肖中的‘羊’」、「五行中的‘土’」;

王充【論衡·物勢】:「醜禽牛,未禽羊也。」

王充【論衡·物勢】:「戊,土也……醜、未亦土也。」

還表示「沒有,不曾」。

【尚書·金縢】:「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

未羊

協洽(xié qià): 歲陰名,十二支中「羊」的別稱,用以紀年。

【爾雅·釋天】:「(太歲)在未曰協洽。」

郝懿行義疏:「協洽者,【占經】引李巡雲:‘言陰陽化生,萬物和合,故曰協洽。協,和也;洽,合也。’孫炎雲:‘物生和洽含英秀也。’」

【淮南子·天文訓】:「太陰在未,歲名曰協洽……協洽之歲,歲有小兵,蠶登稻昌,菽麥不為,民食三升。」高誘註:「協,和;洽,合也。言陰欲化,萬物和合。」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