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認識你自己——箴言再思

2023-12-09文化

今天讀到了這樣一段話:幾千年前古希臘奧林匹斯山上的德爾斐神殿裏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將其作為自己哲學原則的宣言,具有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義。

有人說過,「哲學思辨上窮碧落下黃泉,卻始終維系於蘇格拉底為哲學提出的核心任務:認識你自己。」哲學,這樣一個認識世界的科學之母,在蘇格拉底那裏,歸結為「認識你自己」,並且,蘇氏終其一生都是在啟發青年認識自己,並因此而獲罪被殺。「認識你自己」,是他探究哲學(也即智慧、也即人應該對世界有所認識)的精髓。

「認識你自己」,曾經無數次看到這句話。不知為何,今天尤其有感受,便認真地想一想這句話的含義。

在現實生活中,若是問一個人,你認不認識自己,他大概會覺得這問題是荒誕的:人們都會以為,自己對自己是最為了解的了,難道,還有人不認識自己?

誠然,人們當然知道自己是誰,從哪裏來,有怎樣的人生經歷,做過哪些事情,喜歡什麽,討厭什麽,有什麽能力和短板……諸如此類,最是明白的。

可是,這一切是認識自己的全部嗎?很顯然,我們還需要認識到自己更多。

那「更多「是什麽?我認為,應該是自己在這個世界中偶然出現後的意義。簡單說來,就是自己應該如何與周邊世界建立聯系,以及建立起什麽樣的聯系,這種聯系又將如何影響自己的人生歷程,使得自己具有飽滿平糊的生命狀態。

認識自己,是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在做的事情,一直要到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這種認識活動才能終結。其中的每一個階段,人們認識自己的方法手段都有差異,認識的內容界面也各有不同,然而對自己的認識,應類似尋找拼圖版塊一樣,由少及多,由淺及深,由點及面,由有形而及無形地積累起來,形成一個對於自己和自己在宇宙世界中的存在狀態的認識。

人能獲得的最大明白,就是清晰地認識自己,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是知曉自己所知,所不知;自己所能,所不能,從而清楚地明白到自己在這世界中的位置,找到與世界和周邊人與物的關系擺放尺度和分寸,進而獲得生之從容。

那麽,人怎麽才能認識自己?

一個人認識自己,需要觀習。

從呱呱墜地開始,接觸周邊人和世界,人就開始了觀習的過程。這是一個人在世上必須的經歷,不懂得世界和人類社會執行的基本常識和道理,就不可能在社會立足,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則更是解說了學習的必要意義。

現代社會最基本的學習,首先是透過教育來實作,宇宙和人類社會已有的所有存在,無論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都是我們學習的內容。一個人透過在學校,透過教師書本教習,是學習,透過觀察了解他人的經歷成敗,也是學習。所有的學習,都是幫助自己構建起對於世界的認識的必需;值得註意的是,在不同的教育內容和樣板中學習,就會構建起不同的世界觀,而世界觀,最終將會對映出個體本身的真實存在——人們在對世界的理解中,達到認識到自己的結果:在一個人的世界觀裏,世界和人生是什麽樣的,取決於自己在對世界和人生的觀習中,如何進行裁剪取舍,拼接出一個何等樣的式樣雷圖,便是他的眼界和邏輯。而這,就是自己的內在。

在認識自己的內在形象這件事上,有的人能夠透過構成外在世界的資訊中看到自己,有的人卻在人間走一遭,看盡人間世俗繁華,卻從不知自己所在。那不是因為理解世界就能看見自己這一認識路徑的錯誤,而在於那些人沒有能力在世界的映像中的自己。

人的內心決定人的視野和和行為,什麽樣的人見到什麽樣的世界,騙子總覺得全世界的人都在騙他,老實人總認為天下無賊。佛印和尚說看蘇東坡是一尊佛,而蘇軾卻說看佛印是一坨屎。雖是戲言,但境由心生卻是有屢見不鮮的例項。

一個人認識自己,需要躬身入局。

旁觀世界和社會不可能理解其中的深奧與滋味,更無所謂立身做事,故而曾文正公言,「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方有成事之可冀。」同理,任何一個人的成長,都需要進入世界,進入生活,在社會經歷中切切實實地胼手胝足,櫛風沐雨,有「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經歷,在這些過程中,嘗到人生的滋味,窺見社會的真實,體會到世界的醜惡與美好,在接受世事風雨侵蝕,被現實切膚入心的揉搓打磨後,知曉己所能、所不能,人所能、人所不能,時所限、所不限,世所容、所不容,從而在如願中認識到自己與環境際遇的作用分別,更在不如願中認識自己與環境際遇的作用分別,稍稍知曉一些世界之大和自己之微渺,也稍稍知曉一點自己之能夠和不可逾越的局限。

趙括的紙上談兵的故事,鮮活地講透了躬身入局的道理。人進入實際生活的狀態使他能夠編織起與他人、與世界的關聯,也正是這種編織關聯的行為,才能夠表現一個人的真正本性。他是如何認識世界的,他就將如何對待世界,反之亦然,見他如何對待世界,便知他對世界的理解。所以武士會用刀解決問題,力量與刀是他與世界與他人建立關聯的路徑方法,文人會用書寫表達他感知的世界,科學研究者則用探求原理、尋找方法來拆解他的世界向他提出的疑問。

當然不是所有的人經歷了人生,就一定能夠看見自己,認識自己。經歷了人生之後,能不能準確清楚地看清自己,取決於一個人是否會透過自省自察,辨識出生活無處不在的對於自己的啟示,取決於他是否具有在紛繁世事中聆聽到那些隱暗啟示的智慧。

一個人認識自己,還需要思考與思辨。

帕斯卡爾說「人只不過是一根蘆葦,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人與自然物唯一的有別就是人有大腦,並且會思考並進行思辨。

學而不思則罔。一個人懂得了天下的所有道理,卻不知依道而行;讀書很多,遊歷也很豐富,如果不懂得思考所見所聞,將見聞與學識的原材料堆積在頭腦中,宛如將很多東西攬入家室,卻不研究不分類也不利用,一堆雜物,一團亂麻般地充塞於心,所有的經歷,觀習,都是堵塞他耳目心靈的廢物,並不能幫助到自己領悟到世界上各種存在的意義以及內在蘊涵,如此,內心何來洞悉世界、省察自己的明晰和智慧?

學會思考,是一個人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最不可或缺的一環。從外部得來的知識、經驗,包括自己透過親歷而得到的體驗,都需要自己進行理解、分析和判斷,從而進行取舍,形成對於自己的變化起作用的指導;如果與此同時個人還能透過質疑、論證和批判,不停地對於接收到的外部資訊進行深入檢視,探其所來,究其所涵,疑之所指,察其所疏,從而讓自己對於世界的認識更多一點,更深一點。

讀過【蘇格拉底的申辯】,那就是質疑自己面對的所有概念和事實,從而在其中得到真正的知識。雖然那很難做到,但思考思辨的必要性卻如警示燈一樣醒目而不可或缺,那是人走出極難察覺的迷境的指引。

由此,必然帶來對於自己在這世界上的存在的認識能夠更明晰一些,更少盲目性。

正如這樣一個故事所言:在得知德爾菲神廟的神諭說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之後,蘇格拉底質疑這條神諭,於是透過與不同的人的進行交談,得到了一個結論,那就是自己是無知的。而意識到這一點,恰恰就是智慧的起點。

認識自己,是人類面臨的巨大的問題。科學技術發達之後,拆解了神靈與上帝,人類失去了對世界的敬畏,忘卻了對於自身人性約束的必要性,這將給人類世界帶來的危險已經呼之欲出。

談及一個人類的個體,不能認清自己,且不論會不會給社會和他人造成危害,但就自身的生命體驗來說,陷入茫然無明,難免會誤判環境和境遇,亦難免會陷入自困和他困,此亦是可悲可哀的人生。

認識自己愈分明,愈會覺察到自己的局限;認識自己愈深入,愈會知曉自己的殘缺;隨之而來的是,自己對於世界的態度也會出現變化:因萬物與存在的確定性越來越不確定,因而低伏、謙卑、包容、敬畏直至於仁慈悲憫。

寫於202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