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聊齋情深 柳泉意長———周雁翔與聊齋醒世文化的不解情緣之四

2024-03-18文化

周雁翔與聊齋醒世文化的不解情緣系列報道之四

聊齋情深 柳泉意長

———周雁翔與聊齋醒世文化的不解情緣之四

家水、邱臻

八十年代初剛到蒲松齡故居的周雁翔

蒲松齡紀念館和全國許多文化名人故居與紀念館差不多一個模式,大都是在其故居基礎上建立的,蒲松齡故居亦是在蒲松齡故居基礎上所建立的。 蒲松齡紀念館建館之初,由於沒有經驗,走了不少彎路,周雁翔入館之後,就敏銳的發現了這一問題。周雁翔指出:「蒲松齡紀念館和蒲松齡故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蒲松齡故居是歷史的遺跡與歷史沈澱的定格,原則是加以恢復,嚴格的保持那個歷史時代的原貌與當地當時的習俗與風格。而蒲松齡紀念館則是與時俱進的,甚至以不斷進步的現代化的科學技術來紀念展現主人公蒲松齡的生平事跡以及弘揚宣傳他所有的著作內涵和思想,是歷史發展中的與時俱進、不斷的展現紀念著所紀念的主題。二者不可混為一談,更不能混為一建。如果混合概念的去盲目混建,必然相互制約影響發展和導致古不古、今不今造成其不倫不類的惡果。」周雁翔這些觀點在後來的蒲松齡故居與蒲松齡紀念館的建設發展中得到了糾正與貫徹,並為蒲松齡紀念館與蒲松齡故居的進一步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勞作之余,周雁翔在他請來的陶瓷狐貍旁小憩

蒲松齡紀念館初期,由於機構還沒設立,正式工作人員沒幾個,一直靠臨時工維持著日常工作,隨著蒲松齡故居與紀念館的開放和影響,參觀與存取的遊客與日俱增,工作人員沒有正式分工和定崗,那時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盡管大家以一當十,仍然應酬不暇力不從心。因此,大家都意識到這樣下去,不但不能達到開放的目的和滿足四面八方遊客的需求,更會影響蒲松齡文化事業的發展或滯後。因此,解決問題迫在眉睫。這時的周雁翔已經是工作的骨幹,也透過系統的學習,基本掌握了蒲家莊的由來和歷史沿革以及蒲松齡的生平、著作與相關的知識,在頻繁的接待中,第一個正式承擔了蒲松齡紀念館的導遊講解員。

白天他隨機應變著回答著不同的提問和問題,晚上就不停的查閱著有關的資料並不斷的整理著、研究著、總結著、記錄積累著,每天多次往返於蒲松齡故居、柳泉、墓園的三點一線上,一撥走了,一撥又來,有時候這一撥還未走下一撥已經等候多時了,直接忙不過來,為此,周雁翔提出了必須培養新的年輕人擔任講解員的重任,這些建議得到了當時負責人魯童館長的支持並落實招募了部份年輕人入館。自然,周雁翔擔任了培訓新人任務的老師,說到這裏,周雁翔笑著說,「哪裏是老師,就是現學現賣,笨鳥先飛一百步帶五十步的在研究、討論、感悟中共同提高罷了。」

周雁翔(左二)在和時任文化局長的周元軍(右二)文物局長劉忠進(右一)介紹建設情況

有了隊伍,周雁翔自然升官了,當上了蒲松齡紀念館初建的第一個機構群眾工作部主任,並開始了正規的接待服務、講解、導遊等專業性的工作。那時人們較為單純,就一門心思的幹好工作,在他們的努力下,蒲松齡紀念館一時風生水起,紅紅火火,名聲遠播,四面八方的遊客不斷的湧來,絡繹不絕,周雁翔後來撰文說:「白天這裏人流如潮陣陣襲來,夜晚這裏萬籟俱寂,安謐的令人可愛陶醉且又充滿著神秘」。

此時的周雁翔是全身心的投入和他全部的精力都融化在這方神奇的土地裏,不分晝夜,吃住都在這裏。白天迎來送往穿梭於蒲松齡故居、柳泉、墓園,辛勤的汗水灌滿了他跋涉仙鄉熱土的一行行腳印裏。夜晚燈下他在蒲松齡的著作裏如饑似渴的尋覓、瀏覽、感悟、提煉、吸納、汲取、思索留下了一個個不眠夜晚,餓了他敲開村民家裏的門窗,買幾個雞蛋用茶壺煮煮吃,或習慣性的泡即食麵湊付著,累了他在聊齋小院裏踱步,不停地在房前房後轉悠著,觀察著、聯想著,處處留下了他辛勤的腳印和不知疲倦的身影……

圖為:周雁翔(左一)在為淄博原市委書記李新泰(右二)以及文化局副局長喬榮濤(右三)陪同著名導演謝添(左二)一行解說完後愉快的交談

蒲松齡研究如何深入?資料如何豐富?素質如何提高?文物與蒲松齡著作版本如何征集?故居如何恢復原貌?紀念館如何發展?人才匱乏如何招賢納士?機構如何健全?隊伍如何壯大?人才如何培養?還有如何提高接待、講解、導遊人員的綜合素質的水平等都是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否則,很不適應開放和遊客以及社會發展的需求。

於是,在報請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後,新生的蒲松齡紀念館開始了提升的建設速度,邁開了整改的步子。

首先,從壯大隊伍開始,招收正式工作人員和臨時工作人員,繼而對入館人員進行專業性培訓上崗。

二是對不合理的建築和與故居不協調不吻合不配套的徹底鏟除重建,如院內新蓋的幾間現代化的大紅瓦房全部清除,為了省錢,沒有請施工隊,在雁翔的帶領下他們穿著褲頭背心連扛帶背大汗淋淋的幹了幾天,硬是清理的幹幹凈凈。說到這裏雁翔笑著說:「那時也不知從哪來的勁頭,放到現在還有誰去幹這個?當然,我們也沒白幹,利用賣破爛的錢,從蒲家村村民的小飯館裏炒了幾個菜,買了幾瓶酒,美美的搓了一頓,還有的同事高興的喝多了,在迷迷糊糊中還抱著酒瓶子不放的佳話與笑談。以至於好多年甚至今天還在流傳說笑……」

三是周雁翔與李世釗先生去北京征集文獻資料和有關蒲松齡文化的有關名流學者的書畫墨寶。李世釗原是山東省政府的參事,雖已退休,但依然眷戀著蒲松齡文化,雖然高齡卻不辭辛苦、不計報酬的付出著。周雁翔在李世釗先生的引薦下共同先後拜訪了季羨林、王瑤、鄧廣銘、王瑤等各部門的老一輩領導、繼而,周雁翔又親臨北京多次分別拜訪了:馮友蘭、馮至、朱丹、臧克家、姚雪垠、王光美、柳倩、黃河、方成、喬羽、陶盾、馬季、林岫、侯寶林之子侯耀文、張黎、肖軍等大師、學者、文化名人幾十位大家無不為蒲松齡紀念館潑墨揮毫大大豐富了館藏。

征集資料、吸納墨寶、收藏文物是一項不可推卸的使命。

四是整理、疏通、調整、豐富了陳列,重新整理撰寫了講解詞,在蒲松齡紀念館正式有了講解導遊這項服務性的重要行當的工作。

五是根據周雁翔提出的:「能藏不漏的原則和每一叢綠樹都藏著狐仙精靈,每一片綠葉都是一個故事的意境原則」進一步綠化庭院,大大增添了聊齋意境的氛圍,又為這裏增添了精彩和魅力,深深得到了遊客的贊許和好評。

正因為有了周雁翔和大家的努力,蒲松齡故居向著復原陳列的風格和保持原貌的正確建設不斷地發展努力,而蒲松齡紀念館沿著與時俱進科學技術更新著與增添著推進著與時代的脈搏一起律動著,在「故居歷史已定格,紀念與時俱進無窮期」的原則前提下二者並存的發展壯大著。同時他們的業余生活充滿了自娛自樂,雖然鄉下艱苦有諸多不便,但是這裏充滿了和諧、愉快,真是歡歡喜喜一家人。

忙碌的工作之外,他們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生活。圖為周雁翔(右)

和同事譚秀杞在討論工作中順便摘著韭菜準備包水餃呢

閉館後聊齋小院的安靜可真是讀書的天堂。周雁翔說得好: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融化在了這裏的同時,也在這裏得到了收獲一般人得不到的收獲。

在這片充滿神奇與向往的地方,周雁翔終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雁翔像鼓滿風的帆,像加足油的車、拉滿弓弦的箭,幹勁沖天、躊躇滿誌的釋放著智慧,洋溢著才情,綻放著理想,放射著能量。正如周雁翔在他【我愛聊齋】的詩言:

我愛聊齋

因為這裏有我五彩斑斕的夢囈

聊齋我愛

我喜歡這裏充滿節奏的潮落潮起

聊齋醒世

令人感悟著生命內涵的意義和真諦

醒世聊齋

透視著人類自己還不明白諸多問題

庭院深深

給您一個世界的舞台演繹善惡生死

陋室三間

彰顯了社會百科揭開了真假層層畫皮

仙鄉沃土

孕育一長一短兩部經典如山巍巍聳立

柳泉長流

滋潤著幹涸的土地上萬物生靈勃勃生機

我愛聊齋

潛移默化鬼使神差融化在生命的血河裏

聊齋我愛

註定今生千絲萬縷的淵源故事不離不棄……

周雁翔簡介

八十年代初周雁翔在蒲松齡紀念館任群工部主任

周雁翔,當代作家、詩人、文化創意策劃設計家。聊齋學、博物館學、圖書館學學者、研究館員職稱。出版專著二十余部、創作影視作品十余部、主編各類文集百余部。代表作:長篇敘事詩【書魂】;詩集【雁翔詩選】、【愛在四季】;報導文學集【情緣血河】、【誰持彩練當空舞】;歌詞集【飛鴻之聲】;電視連續劇【蒲松齡】;音樂片【我們是龍的傳人】、【聊齋情】;音樂故事片【磨難曲】;攝影集【美好的瞬間歷史的永恒】;錄音帶【情溢聊齋】;小小說【醒】;長篇小說:寒燈夜語;文化理論書籍【文化創意與策劃設計】;論文集【托起智慧的太陽】、【百家論叢】【蒲松齡紀念館】等。

周雁翔曾任蒲松齡紀念館、博物館、圖書館館長、中國地市縣圖書館館長聯誼會主席、論文評審委員會主任等,是【蒲松齡研究】季刊和【圖書館天地】報的創刊人、主編。

周雁翔現任:華夏雁翔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席、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文化藝術委員會主席兼任中國絲路文化促進中心主任、淄博市中華文化促進會聊齋文化專委會首任會長、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高級文化藝術顧問、和平文化的倡導人,獲和平使者榮譽稱號,【母愛撐天世界和平文化博覽園】的創意策劃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