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我解【論語】9.15孔子正樂,雅頌各得其所

2024-05-22文化

9.15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譯文】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修正了【樂】,使得【雅】歸【雅】,【頌】歸【頌】,各有適當的安置。」

【解讀】

反——通「返」,返回。

樂正——可指正其樂章,亦可指正其樂音,本解讀兼采二意。

本章大意不難理解,就是孔子修正了已經不太準確的【樂】。從他的自述來看,能感覺出兩點:一是他對本次工作比較重視,對結果也比較滿意,所以弟子有此記錄;二是延續了其「述而不作」的風格,沒有創造(至少表面看來沒有創造),只是做了整理和勘誤的工作。

本章的解讀難點在於:什麽是「樂」?從某個角度說,說不清什麽是「樂」,所有的解讀都不能說準確。

我們說儒家有「四書五經」,其中「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其實先秦時,常說的是「六經」,在現有的「五經」外還有一本【樂經】。

孔子以「六藝」教學:禮、樂、射、禦、書、數,其中「樂」就是指【樂經】。本章「樂」自然也指【樂經】。【樂經】是什麽呢?很可惜,秦以後,它就失傳了。

對於【樂經】的失傳,有兩種說法最流行。一說毀於秦火。有說秦始皇焚書時燒的,有說項羽燒阿房宮時燒的,總之,就是毀於大火;一說【樂經】這部經從來就沒存在過,屬於訛傳。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查查資料,可以寫一大篇文章。

我偏向於認為,以上兩種說法都不準確。【樂經】應該真實存在過,也不是毀於大火,而是因為自身極難流傳而漸趨滅亡了。如果在現實中找個例子,它可能極像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東西。

至於【樂經】是文字典籍還是音樂曲譜,後世也多爭辯。這是另一個有意思的話題,也可以寫一大篇文章。

從【荀子·樂論】、【禮記·樂記】和【史記·樂書】等著作來看,【樂經】極可能是討論樂義和禮樂關系的文字典籍,不像是純技術的音樂曲譜。孔子說「君子不器」,一本純技術的曲譜,似乎也不應該推到「禮樂」可以治國的高度。

但,說【樂經】不教人技術,我是不信的!猜測它最可能的樣子就是:既記錄技術性的東西也有哲學意義上的樂論。

只是,古代曲譜記錄方式並不完善,音樂旋律極難完整記錄,或者說即使流傳下來後人也不知道該怎麽演奏。所以,【樂經】極可能是高度依賴「口口相傳」的,更何況,它還包含復雜的合奏,復雜的舞蹈,這就是它容易失傳的原因。

我們可以看【八佾篇】3.23中的記錄: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說實話,今人讀之,除了知道一個大概的脈絡,鬼知道當時的音樂具體是啥樣子?我們解讀「樂正」,就說既指正其樂章,也指正其樂音吧。

【史記】記載,魯定公五年,陽虎勸仕,孔子因「陪臣執國命」而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二十多年後,孔子以其周遊列國時的參互考訂,又一次「正樂」,足見他對「樂」的重視。

讀本章,一方面痛心於老祖宗的寶藏失傳了,一方面慶幸於老祖宗的文字我們居然還能讀得懂!感情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