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文化

府谷七星廟:邊塞古城的浪漫傳說與歷史遺韻

2024-06-19文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七星廟名稱:七星廟時代:明所在地:府谷縣孤山鎮北門焉村公布時間:2013年3月5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星廟,一座承載著厚重人文的古老廟宇,因繼承而深遠,因融合而獨特。匠心獨運的建築與青石板鋪就的小路相映成輝,如同一幅恢宏的畫卷鋪陳開來。遠離塵囂,踏上一段時光之旅,拂去歲月的塵埃,追溯歷史的足跡,靜享一抹禪幽。七星廟,俗稱昊天宮,又名無梁殿,坐落在孤山堡北門外的山梁上。始建年代不詳,明萬歷五年(1577)重修形成現有格局。廟宇原為道教場所,廟內供養呂業等七位神仙,屬於一般常見廟宇,本無名氣,但自北宋名將楊業與抗遼女英雄折賽花(戲劇中稱佘太君)在此成婚後,七星廟就以楊、折聯婚的紀念地而聞名於世。建築,是傳達歷史音訊的使者,也是文脈悠遠的生動見證。七星廟現存正殿、前殿和殿外卷棚。正殿即後殿,坐北面南,單檐歇山式無梁殿建築。頂覆灰瓦、脊獸,內壁四面起墻,磨磚對縫,八角上攢疊築,最後一磚收頂,中為磚雕倒垂蓮花,3.54 米以上砌小磚,磚面雕蓮瓣。尤為獨特的是,正殿內外皆以磚石精巧砌築而成,不見一根梁木,無一絲木材的氣息,這在古建築中極為罕見。墻壁自1.7米以上漸次內收,形成圓錐形空間直至頂部一磚收合,其結構之巧妙,工藝之精湛,堪稱古代建築藝術的奇跡。前殿建築風格基本同於正殿,外觀為單檐歇山式四角攢頂無梁殿建築。南面門額上嵌石匾,刻「昊天宮」三字,古韻盎然,殿東、西各開硬山拱形小門一座,南面有磚欄踏步,共 22 級。香火裊裊、禪韻幽幽,滋養著美好的祈願;曲徑通幽、草木深邃,偶有飛鳥帶著光的影子在此停歇,氤氳著「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的縹緲意境。關於虔誠的信仰,或許也在這方寸之間回蕩了千千萬萬遍。卷棚北連正殿,面對前殿,為硬山式卷棚拱形枕頭窯式磚結構建築。保存至今的七星廟為明代建築,其建造方法與眾不同,融合了西北少數民族的營造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以及民族關系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折太君與楊繼業在七星廟成婚的優美傳說為廟宇增添了神奇色彩,古典戲劇【折太君】、【十塘關】等久演不衰,引來許多文藝界人士的考查與采風,七星廟蘊含的藝術價值對中國民間文學與古典戲劇的研究與發展有重要作用。1983年政府撥專款重修,保持了原來明代的風格。大殿正脊兩端飾有兩尊鴟尾,中央飾有補星、鐵剎,左右飾有仙人、鳳、押魚、獅、海馬,戧脊飾有吻獸。前庭、過道、院落也都整修如故。經過修復後的七星廟,又煥發了新的生機。青松蔥郁、古樸大氣,古殿巍峨、莊嚴肅穆,七星廟仿佛鑲嵌在山野間的璀璨明珠,閃爍著歷史的星芒。數百年的斑駁痕跡,藏不住昔日的輝煌盛景,掩不住濃郁的歷史風韻。七星廟歷經數百年的風霜洗滌,依舊在歷史的洪流中沈澱下來,與滿身歷史滄桑感的孤山堡遙相輝映,靜靜訴說著傳奇的過往。這些古老的文化遺跡,無不展現著歷史的輝煌。而在這名為「歷史」的樂譜中,它們占據了獨一無二的章節,給人們帶來無盡的遐想。時光飛逝了剝落了它們精美的外衣,但卻沈澱出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縱觀建築之奇,探尋文化之韻。在這裏,開啟一場人文之旅,與古建合影,與文明對話,覽藝術造詣,於綿延長城上聆聽深沈久遠的歷史回聲。來 源:榆林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