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倩是一位活躍的「書店漫遊家」,2013年就出版了【中國獨立書店漫遊指南】,尋訪全國23個省份最有代表性的獨立書店,把上百家書店的特色挖掘出來帶給讀者。當年她自稱「標準書癡,實體書店狂熱者」,她的熱情使無數愛書人在路上尋找到精神家園。
2019年以來,雅倩與資深書店人孫謙先後出版【書見】系列「書店之書」,第三本【書見:需要書店的24個理由】最近上市。三本合計,他們已經推薦了84家獨立書店,遍及全國各地,有在大城市的,更多的則是在中小城市甚至鄉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等待著人們去打卡。
有理由繼續存在下去
【書見】系列的初衷,是想幫小書店擴大一點影響力,讓更多讀者知道還有這些店存在。2019年【書見】第一季【書見:30位獨立書店者說】出版,2020年第二季【書見:30位持燈者的書店之約】面世。【書見】系列逐漸形成了店主社群和讀者社群,成為一個小的紐帶,把喜歡書店的人們聚集在一起。
雅倩說,幾年來,確實有一些讀者是因為看了【書見】系列,去找書裏的店。作者群裏的店主們,時不時會發照片說「又有讀者看了書,是第幾季那本,來到我們書店了」。
受疫情影響,實體書店的經營遇到了很多困難,【書見】第三季也有所耽擱。雅倩在觀察中發現,書店業2023年整體情況稍有好轉,一些書店在奮力堅持,一些書店則是在最近三年裏新開的。這樣的情況下,新湧現出來的小書店是什麽樣的?人們又是為何重新走進書店?雅倩和夥伴們最終選擇了「需要書店的24個理由」,作為【書見】第三季的副標題。
在前言裏,雅倩寫道:「回想在那些不得不足不出戶的日子裏,我們開始懷念曾經在書店裏的‘公共生活’,線上的各種分享會似乎總是不如面對面交流,能給人帶來真實的力量。」經歷了生活的考驗,書店這樣一個適合與人相聚的線下空間、公共場所,其存在是有力量的。用雅倩的話說,「大家確實需要‘去書店的理由’」。【書見】第三季裏的24家書店,個性鮮明,就是「24個理由」。
書裏的每家書店,都會專門圍繞疫情的應對講一些經驗。雅倩表示,向店主們約稿的時候,並沒有特意提這一點,但是他們肯定會回想經歷,他們的講述也可以反映出這段時間特殊的狀況。這樣分享出來的體會,比專門去做調查要更自然,是對這段時光難得的記錄。
最近的一篇文章【一家書店與一座城市的三十年——學而優書店開辦30周年記】引發了很多書店愛好者的關註。作者黃仕忠是中山大學教授,也是廣州學而優書店創辦人陳定方的丈夫。文中提到,在創業之初,學而優書店是在「某一個層次、某一類別的圖書分銷中占有特色,便自然地有了立足之地」。30年裏,書店在產業變遷中的關鍵決策,使其能存續至今,保持影響力。雅倩認為,更值得關註的是兩代書店人的傳承——去年年中,學而優宣布重新開機,知名書店1200bookshop的主理人劉二囍接手主理學而優書店。1200bookshop是2011年開的,也有13個年頭了。新生代書店主理人接手30年老書店,是一件很好的事。
【書見】預告,將在第四季中關註學而優這一代的老書店,會把目前還能找到的開店30年以上的老書店收集齊,為讀者提供參考。
書店的特色越來越鮮明
在【書見】第三季中,24家書店都有鮮明的特色,社交網絡則為它們發揮長處推波助瀾。雅倩說,養活一家小書店不是很難,只要找到一定數量的鐵粉就夠了。獨立書店現在都在做小紅書,很多人是從小紅書上認識一家書店的。有機會不遠萬裏到那座城市的時候,就會專門去找書店。
這幾年播客特別火,出版社、書店、書評人紛紛下場講書。桂林野山書店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兩個編輯開的,他們在小宇宙上講書的播客積累了好多粉絲,大家都說「你們要是有一個書店就好了」。他倆幹脆就在小區底商找了一個很小的鋪面,租金便宜,裝修也沒花多少錢,開起了這家「下班書店」。上班時間關門,店主下班了開門,什麽時候下班什麽時候開,累了關門回家。店主們在書中透露,2023年春開店以來,營運得不錯,已經回本了,後面就可以悠閑、舒適地開店了。
雅倩說,家門口的小店就是「自己的會客廳」。以前北京有一家知名的社區書店叫「讀易洞書店」,也是開在小區裏面自家的房子裏,左鄰右舍經常會去聊天。這樣的地方,怎能不愛?
成都野梨樹書店在網上已經很知名,也經常到各地的書市亮相。這是一個精釀酒館,同時也是一家書店,店主朱彥自稱開的是「精釀最好的獨立書店」。野梨樹的特色是線下活動做得好,周周各類活動不斷。最近,記者安小慶、藝術家葛宇路、攝影師吳為等先後來開分享會,店裏還組織「粵語歌之夜」、吉他與琵琶彈唱等活動。雅倩提到,成都最近兩年新店很多,一連串的特色小店形成了一種風格。這些特色店之間的互動也很值得關註,第一財經曾經在對成都玉林社區的觀察報道中詳細提及。
原【城市畫報】的劉瓊雄開了一家讀舊書店,他曾作為荒島圖書館的發起人,給【書見】第一季寫了序。雅倩說,沒想到【書見】出到第三本,他已經開出自己的書店,而且前後已經開了3家:怪書書店、讀舊書店和紅磚書局。其中怪書書店曾在廣州文和友中開了一年半,在珠海、佛山也開了店。
劉瓊雄是城市報道的行家,他為讀舊書店設定了二手圖書、藝文畫冊、地方文獻和城市記憶4個方向,三分之一的藏書是特意收集來的廣州及嶺南舊書文獻。這些跟本地文化有關的舊書銷量好,而且以年輕讀者購買為主。書店所在的永慶坊,是承載老廣州記憶的地方,「逛街之余,買到與這座城市有關的帶有年代感的舊書,本身就是一件美事」。
最近,雅倩剛去過揚州的野百合書店。店主戴陽最初在一個沿街店面開書店,店面被收回後,他最終找到了現在位於寫字樓19樓的新店面,並經過考慮,選擇買下了這套房子。野百合書店主要做兒童閱讀,也組織一些遊學活動。戴陽是揚州人,文化知識豐富,經常帶小朋友去揚州、鎮江、南京等周邊城市遊學,親自講述歷史文化知識。
北京的雍和書庭只賣簽名書,經過多年堅持,已經獲得國內名作家社交圈的認可。有了新書,作家們第一時間就會到店裏來簽,簽完了銷售,賣完了再簽。雅倩點評稱,因為這一點,雍和書庭在盈利上沒有問題。【書見】第三季的新書釋出會也在這裏舉辦。這家書店成為國內唯一一家只賣簽名本的書店,擁有無可比擬的特色。
本溪門洞裏書店也有故事。店主小潘最初在一個二層底商鋪面開書店,沒起名字,大家常說起「門洞裏有個書店」,他就索性給書店取名「門洞裏」。【新周刊】硬核讀書會采訪他,文章標題【東北文學復興了,東北書店呢?】十分吸引眼球,引起了廣泛關註。雅倩觀察,門洞裏書店在小紅書上非常火,是運用社交網絡比較成功的獨立書店之一。不少年輕讀者會因為門洞裏書店而知道本溪這個城市,並納入自己的遠遊打卡計劃。
武漢的德芭與彩虹書店開了很多年,原女店主離世以後,由她的先生堅持做下去。雅倩提到,書店現在走聯合營運式的路線,文創方面成為主打。因為店主Leo是插畫師,做的文創產品很好,今年的一款鳥類行事曆,裏面的畫都是店主手繪。
24家店,每家店都很好地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特色。在雅倩看來,獨立書店能找到一兩個點,就可以至少在所在城市,或在小範圍區域裏,產生一定的輻射效應,找到精準的人群。